APP下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视域下的都江堰文创设计策略研究

2022-03-05周爵禄范鑫刘依君

美与时代·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都江堰世界遗产设计策略

周爵禄 范鑫 刘依君

摘  要:文创设计是近年来文旅产业的热点话题。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灌溉工程与文化遗产双重属性,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本文从灌溉工程遗产文化属性的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灌溉工程遗产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基于灌溉工程遗产视域的都江堰文创设计策略。

关键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文创;设计策略;都江堰;世界遗产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课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片下的都江堰灌区旅游产品形象整合研究”(LBYJ2019-019)研究成果。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文创设计策略的讨论[1]成为学界和文旅产业的热点话题,其主要观点大致有如下四类:一是主张将地区或区域因素引入文创设计中[2];二是主张文创设计需对应当代受众的具体情况[3];三是主张数字化文创设计[4];四是主张“跨界”文创设计[5]。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文创设计“同质化”现象进行了有力回应,虽然文创设计创意来源千差万别,但文创设计始终离不开“文化”这一根本属性。那么,如何理解“文化”呢?具体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来说,其具有灌溉工程与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6]。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已3年有余,其对都江堰文创设计有何影响?李云鹏认为,建设都江堰需要挖掘特色文化符号、建设“文化灌区”、打造水利文化品牌[7]。蒲婷认为,通过提高外宣翻译质量,提升都江堰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8]。因此,本文在 “灌溉工程遗产”视域下,试图探讨都江堰文化之“根”到底是什么?都江堰文创设计现状及有哪些问题?最后,对都江堰文创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二、灌溉工程遗产的文化属性

(一)灌溉工程遗产评选标准层面

灌溉工程遗产评选标准有10余项[9],其中首要条件是“工程历史须在100年以上”,此外,“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也是突出价值条件之一。灌溉工程遗产的项目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2018年8月,都江堰就是在这样苛刻的评选条件中胜出的。无独有偶,早在2000年12月,都江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官方给出的评价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10]。”由此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属性。

(二)都江堰灌溉工程物质构成层面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距今2200多年的战国末期修建的防洪、灌溉综合性水利工程。其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部分及附属工程构成[11]。而“灌溉工程遗产”即都江堰灌区所指的范围和内容远比这大,其包括都江堰灌区7市38县(市、区)的完整工程体系1000余万亩附属遗产,还包括祭祀建筑、石刻碑记、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12]。这当中包括二王庙、伏龙观等大量的建筑群、石碑石刻、李冰和堰工石像、史书等。

(三)都江堰灌溉工程精神构成层面

“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11]等是构成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文化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水神崇拜与宗教、诗词歌赋作品、灌溉文化民俗等。如每年清明前后的“放水节”、李冰生日纪念活动等。

三、灌溉工程遗产元素

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一)灌溉工程遗产宣传与研究力度不足

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成功至今已3年有余,然而关于此遗产的宣传鲜见于报纸、电视、新媒体等渠道,相关研究也屈指可数。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时间范围限定在都江堰申报灌溉遗产成功之后(2018-8-14——2021-10-6),分别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灌区”为主题词搜索,仅58篇、69篇文献,远低于“文化遗产”主题词下的37947篇、“自然遗产”主题词下的1345篇、“世界遗产”主题词下的3059篇。在文创设计应用层面,此类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设计”为主题词搜索,仅4篇文献。

(二)灌溉工程遗产认可度较低

众所周知,“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自然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遗产委员会从1977年开始评审发布的。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由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才评审发布的,距今也不过8年的时间。无论从评审机构的级别还是项目运作的历史,后者都远不及前者。因此,国内外对灌溉工程遗产的认可度都较低。整体的低认可度导致文创设计中灌溉工程遗产元素出现的频率低,而在当今流量至上的时代,低频现身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曝光,没有曝光就没有知名度。如此一来,将进入恶性循环,人们对灌溉工程遗产的认可度将进一步降低。

(三)灌溉工程遗产尚未与文旅产业有效融合

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国家建设方针[13]。近年来,文旅產业融合发展是一个主要趋势,国家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但融合的程度与可持续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文化赋能是关键。在当前的都江堰文创设计作品中,较多还停留在原先的“世界文化遗产”层面,比如将“世界文化遗产”标志与都江堰水渠首工程、李冰像等印制在冰箱贴、服装等产品上,而“灌溉工程遗产”元素则难觅踪影。诚然,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主体具有高度重合性,但是其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都江堰申报灌溉遗产的范围可以看出,后者的范围包括了整个都江堰灌区7市,其文化元素的内容和数量都大大超出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

四、基于灌溉工程遗产视域的都江堰文创设计策略

(一)建立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素材库

从宣传报道来看,除了灌溉遗产申报成功时刮过的一阵风之外,后续鲜有报道;从文献研究来看,关于“灌溉工程遗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从文创市场来看,市场少有“灌溉工程遗产”主题的文创产品。宣传与研究的不足,导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一名片鲜为人知。而要加强宣传和研究,必须有可靠和多样的素材。因此,当务之急是在都江堰灌区7市38县(市、区)内搜集与整理“灌溉工程遗产”相关素材,建立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素材库,并根据情况进一步建立数字化素材库。这对于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中部分岌岌可危的工程及遗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升灌溉工程遗产认可度

客观上来说,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虽然是一张王牌名片,但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可有一个过程。一方面,“灌溉工程遗产”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可通过多种渠道对这一名片进行宣传介绍。尤其是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可结合抖音、微博、微信等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的大流量媒体平台,在相对短期内实现较高曝光度,提升知名度,从而提高认可度。另一方面,都江堰灌区内的7市38县(市、区)也应主动作为,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一统一的名片下,突出各自的特色,充分挖掘与灌溉遗产相关的各种资源。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提升灌溉遗产的认可度。

(三)开发多品类“灌溉工程遗产”主题文创产品

在文旅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灌溉工程遗产”这一文化资源宝库,开发多品类“灌溉工程遗产”主题文创产品。在文创设计的选材范围方面,可结合上述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素材库,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遗产文化素材;在文创设计的产品类别方面,可适时考虑当下人们消费产品类型的变化,充分结合智能时代人们的消费偏好,设计开发智能化、科技化、情感化等“灌溉工程遗产”主题产品类别;在文创产品的受众人群方面,可结合上述大流量媒体平台,细分用户群体,充分考虑线上用户群体和线下用户群体的不同类型。

五、结语

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对都江堰文创设计乃至文旅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何打造好“灌溉遗产”这一名片,是学术界和产业界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都江堰灌溉遗产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文创设计策略,以期为都江堰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蒋鹏,付业君,李树.以文化为导向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21(12):272-275.

[2]张海林,李冲.京津冀视域下的区域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策略[J].包装工程,2020(16):26-30.

[3]钟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漫化整合设计研究——以“醒·狮”为例[J].装饰,2021(6):138-139.

[4]王明月,李修远.道器并举理念下传统工艺的数字化文创设计[J].艺术评论,2020(12):139-150.

[5]王旭玮.“跨界设计”趋势下的文创设计探索——以云贵民族文创设计为例[J].装饰,2017(6):128-129.

[6]王琳琳,陈丹,李雪純,毕博,陈菁.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现状分析及保护策略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1):119-124,131.

[7]李云鹏,郭姝姝.“文化灌区”建设的现代化意义及实施路径探讨[J].中国水利,2021(17):30-32.

[8]蒲婷,赵玉洁,唐春梅.传播学理论指导下的都江堰城市形象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6):111-112,134.

[9]李云鹏.从灌溉工程遗产看中国传统灌溉技术特征[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4):94-100.

[10]马颖卓,杨勤,吕彩霞.古堰流芳远  千年写传奇——都江堰印象与启示[J].中国水利,2020(3):4-13.

[11]陈福军,苏晓鹭.都江堰治水中的易经应用及其无为管理内涵[J].大连大学学报,2014(4):8-12.

[12]旷良波.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体系、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中国防汛抗旱,2018(9):72-76.

[13]金武刚,赵娜,张雨晴,汪岩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建设途径[J].图书与情报,2019(4):53-58.

作者简介:

周爵禄,硕士,成都锦城学院讲师、工程师(原单位:成都东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范鑫,硕士,成都东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刘依君,硕士,成都东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猜你喜欢

都江堰世界遗产设计策略
拜水都江堰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彩铅画《锦鲤》
什么是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