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3-04沈巧璐黄逍遥施永川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温州市孵化器温州

沈巧璐,黄逍遥,施永川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温州积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系统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等创新平台,大力提升温州科技创新能级[1]。2022年4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温州市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温政办〔2022〕26号),主张差异化、专业化、集约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全链条孵化载体,助力温州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可见,着力建设打造一批形式多样、功能完备、服务齐全的科技孵化器,对推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优化温州产业结构的冲锋队,是创造温州经济新增长点的主力军。截至2022 年12月,温州共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9 家,包括国家级孵化器4家,省级(不含国家级)孵化器9家。根据2021 年火炬中心数据,浙江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共109家,其中温州仅有4家,位列省内第六,这与“浙江省第三极”温州地位极不相称。此外,近两年浙江省新增25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温州却连续两年无一家入选。为助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破解掣肘运营的难题,现梳理总结温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进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1.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缘起与内涵

1959 年,美国的乔·库曼(Joe Cooman)首次提出孵化器的概念[2],并在纽约成立第一家孵化器。该不经意创立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20 世纪80 年代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孵化器开始迅猛发展。孵化器作为培育新生企业的组织早就存在,但其生命力因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而真正绽放,孵化器肩负了满足社会对高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迫切需求的责任。根据我国科技部印发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为宗旨,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

2.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1987 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成立,随后,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全国范围快速发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定位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完善,综合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有学者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3]。

第一阶段为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为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大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科委(科技部前身)于1988 年颁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计划”,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列为重要任务。该阶段孵化器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共享设施、通信等基础性硬件服务。第二阶段为20 世纪90 年代。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孵化器发展,孵化器开始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培训等综合性中介服务。第三阶段为21 世纪初期。2000 年世界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倡导对专业型企业孵化器给予更多支持。此后,孵化器开始深耕某一领域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向专业型孵化器转型。第四阶段为2005 年至今。以北京中关村10 家孵化器签署纲领成为共同体为标志,孵化器开始协同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形成有机联系的创新网络。总而言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日趋成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

3.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实意义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双创梦想的摇篮,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结构的重要支撑。自1987 年以来,孵化器“毕业”企业有215 969 家,累计已有6 534 家公司在境内外挂牌上市,2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来自孵化器[4]。孵化器行业本身的体量不大,但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巨大。它以20万量级的从业人员,带动了500万量级的创业就业;以500多亿元的年营收,带动在孵企业年收入超过万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以技术知识为动力的创新平台,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现状

1.孵化领域及地区分布

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领域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为主,分别占45%、17%、14%①本文相关数据均来自2021年度科技部火炬统计的温州地区双创载体年报数据。,新设置3 所光电与激光孵化器、2 所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孵化器,呈现孵化领域细分化特征。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地区分布数量差异明显,超过半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在龙湾区、瓯海区和鹿城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文化创意等领域为主,其他市县孵化器寥寥无几。

2.孵化服务

近年来,孵化器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培训工作,孵化器培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021 年温州市孵化器在孵企业(团队)数同比增长16.75%,举办的创新创业活动场次同比增长18.58%,创业导师与企业对接次数同比增长16.83%(见表1)。

表1 孵化器创业导师与创业培训情况

3.孵化收支

2021 年温州市孵化器总收入1.35 亿元,同比增长12.5%,但其收支情况仍不容乐观。一是投资收入占比锐减。2021 年综合服务收入与房租及物业收入占比共计高达95%,投资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12.1%锐减至1.73%,投资收入情况严峻,孵化器自身盈利能力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二是运营成本大幅上升。2021 年孵化器总支出1.29 亿元,同比增长14.16%,其中场地费用占比42.64%。三是财政投资高居不下。2021年温州市孵化器获得总投资15.33亿元,其中财政投资占比60.64%,净利润为130.62万元。此外,温州市各双创载体平台共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免税金额总计1 321.702 万元,其中孵化器免税金额1 286.338万元,占比97.32%(见表2)。

表2 2021年度孵化器收支情况

4.孵化成效

2021年温州市孵化器共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2家,同比增长57.14%;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5 家,同比增长21.6%。知识产权申请数同比增长19.72%,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同比增长39.65%,在孵企业营收同比增加52.58%,孵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见表3)。但温州市科技项目孵化情况不容乐观,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温州市孵化器共有在孵企业92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2 家,占比2.4%,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占比4.9%,科技项目孵化占比较低。

表3 孵化器在孵企业知识产权情况

三、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问题

1.孵化器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创新资源集聚度有待提升。

第一,区域内孵化项目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温州市依靠服装、鞋业、电气、汽摩配、泵阀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资源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优势,但存在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第二,区域内缺少技术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有限。技术创新型企业雄厚的研发实力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催生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浙江共有28家企业上榜,其中杭州21家,宁波4家,嘉兴2家,金华1家,温州企业无一家入选。全球独角兽领先企业主要分布于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和软件服务行业,分别占全球独角兽总价值的17.6%、9.1%、9%。温州市在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和软件服务行业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省经信委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1—2 月温州市软件业务累积52个,软件业务收入合计3.8亿元,远远落后于杭州(711个,910.9亿)、宁波(319个,89.8亿)、嘉兴(109个,11.7亿)、金华(110个,13.8 亿)等地。2022 年1—2 月温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144.6亿,远低于杭州589.8亿,宁波502.8亿,嘉兴412.4亿。第三,孵化器地处城市边缘,配套设施匮乏,人力资源集聚有限。基于孵化器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考虑,孵化器一般都建立在城市边缘,以工业用地为主,其好处是建设成本低,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但相应的不便因素是交通不便,配套设施匮乏,人气聚集困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配套设施的低比例容易加剧人力资源集聚的困难。

2.“研”与“企”衔接不够,孵化器创新牵引力相对较弱。

温州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温州现有产业契合度不高,企业承接转化能力较弱。第一,高校科技成果成熟度有待提升。由于缺乏具体市场需求的引领,研究者的科研方向大多是基于兴趣的自由探索,研究内容理论化、专业化,难以直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所需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有较大距离。第二,孵化器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互通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有待加强。多数在孵企业对产业相关的研发中心了解较少,较少关注科研动态,难以充分掌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专利发明及专家团队,双方间沟通交流渠道缺乏,尚未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第三,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关注点存有差异。多数企业更加关注生产工艺问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在生产流程上持续改进,提高工业产值和效能,而大部分科研机构关注专业技术的改进,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之间的分野。

3.专业化管理人才欠缺,多元主体协同有待加强。

第一,专业化管理人才缺乏。当前温州市各地已累计对接专业运营机构70 多家次,目前已签约5 家、进入合同洽谈6家、达成合作意向12家,已签约的专营机构已进驻并启动项目招引。引进的专业运营机构后续考核机制有待完善。第二,创业导师积极性、专业性有待提升。2021 年温州各孵化器创业导师共计430名,同比增长15.28%。虽然创业导师数量呈现增长态势,但创业导师的活跃度有待提升,创业导师教育意识较为薄弱,导师主动针对企业发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的情况较少,讲授的内容倾向于自身经验总结,无法针对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化指导。

4.早期天使投资缺乏,金融服务环境亟待 优化

第一,温州创投基金规模小、总量少。截至2022年11月1日,杭州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有1 457家,基金数量9 075只;宁波市有769家,基金数量5 191只;而温州仅有51家,合计管理基金数量398只;温州管理的基金数量只占杭州的4.39%、宁波的7.67%。杭州市现有私募股权基金规模4 351亿元,宁波3 508亿元,温州市256 亿,杭州市本级财政出资产业基金是112.89亿元,温州市8.4亿元,出资规模不到杭州市的1/10。第二,早期天使投资缺乏,创投基金活跃度不够。温州创投基金在投资模式和打法上相对滞后,表现为基本不投初早期阶段的项目。双创载体中承载的普遍为初早期项目,温州创投基金的价值取向基本切断了基金对于双创载体的支持通道,如2021年度,温州市级以上孵化器中没有一家获得过社会组织投资。

四、推进温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建议

1.聚焦重点领域创新引领,建设高能级孵化载体

第一,打造标志性创新载体。对标国内一流,立足现有优势技术资源,集中打造2—3 个具有高影响力和高知名度、引领区域创新作用显著的标志性创新载体。重点在前沿技术探索、关键共性技术以及产业化等方面研发、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研制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如“中国眼谷”拥有温州医科大学人才、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优势,立项建设了全国最大的I—IV期眼科GCP临床研究平台,吸引了138 家科技型企业主动奔赴入驻。第二,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孵化器积极引进、扩展战略合作伙伴,扶持传统产业投身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技术运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服装企业成立新材料研发公司专攻新型面料,或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新型交互系统,创造定制化、个性化营销新体验。第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资源要素整合。一方面拉动需求,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针对问题、需求等揭榜挂帅,集聚相关企业资源,推动各企业在投资参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方面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畅通性。另一方面集聚产业,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核风光水蓄氢储”等新能源项目落户温州,以“资源+产业”一体化模式培育新能源产业,可辐射带动汽摩配、泵阀等相关产业改造升级。

2.坚持多元主体联动发力,构建多类型孵化体系

第一,推进“政府+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协同创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布重要配套产品本地化需求榜单,支持具有研发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研发团队揭榜,共同开展终端及配套产品研发,推动技术溢出,从而催生富有活力的创新性项目。例如激光智能装备大孵化器的建设,由“链主型”领军企业奔腾激光牵头,联合各科研机构,创建了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由“部门+高校+链主型企业+人才”组成的招商引智工作专班,建立了项目、人才、创投三张招引目标清单,目前该孵化器已新招引入驻8个孵化类项目。第二,督察考核专业运营机构助推孵化器发展。针对孵化器的具体运营困难与发展规划,面向市场选聘孵化器管理所需的专业运营团队。从创业主体培育、孵化平台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服务提升等方面设立考核指标,制定奖惩机制。第三,探索飞地孵化,巧借离岸资源。积极探索“飞地孵化”模式,搭建一条“发达地区就近孵化、成果温州转化”的“空中走廊”,推进本地飞地协同发展。如在深圳建设苍南(深圳)离岸科创飞地孵化器,在苍南运营新能源加速器,采用“深圳孵化—苍南加速”的模式,在深圳进行科创项目前期孵化运营,将项目的产业化转移到苍南。

3.厚植人才成长肥沃土壤,引育专业化管理团队

第一,采取柔性引才机制,完善人才供给体系。着力发挥温州人才新政的叠加优势,采取举办活动引、搭建平台引、鼓励高校及企业引等方式,探索“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引才机制,做大增量。同时采取柔性引才机制,注重候鸟式专家引进使用,通过网络对接人才,建立线上专家团队,借助信息资源共享,弥补人才短板,提升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力。第二,对接人才与发展的双向需求,精准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构建人才数据平台,实现人才信息“一键筛选”、政策兑现“一网通办”,全面提升人才工作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优化人才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让人才“一次不用跑”享受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第三,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完善专业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坚持“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加强对孵化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整体提升孵化器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加大对有龙头企业和基金投资背景、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支撑、智慧园区运营管理经验的运营机构招引力度,打造创业服务、加速孵化、人才培育、创投机构、成果转化、科技政策等全链条一体化的孵化服务生态。

4.注重政府市场协同供给,完善科技金融 服务

第一,推进投融资孵化融合发展。鼓励孵化器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投资+孵化”模式,推动孵化器充分利用各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母基金建立子基金,帮助孵化器对接各地天使投资机构,建立由“自有资金+外部资本”共同构成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创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采取自投、跟投、领投等多种形式投资初创企业[5]。第二,打造创投资源网络,强化成果与资本对接。柔性引进各大企业高管、专业投资人和风投公司经理,打造面向全市的创投资源网络平台,推进各中小企业、创业者与投资者们近距离接触,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市场趋势。同时积极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创新项目路演和投融资对接会,加强与高能级平台、科研机构、创投资源网络等对接合作,强化成果与资本对接[6]。第三,设立专项人才项目扶持基金,由专家评审模式向投资尽调模式转变。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在对人才项目2—3 个月充分尽调的基础上,采用“先投后股”形式,让高层次人才在项目启动时得到资金支持,待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获得社会融资后,再根据公司估值行权。通过人才专项基金的市场化运作,详细尽调,充分评估投资价值与投资风险,对项目的筛选把关更加严格,投后管理和资源赋能更加充分,打破人才政策实施过程中专家评审模式的局限,提升项目产业化的成功率。

5.坚持认准孵化器本质,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第一,明确孵化器培育企业的核心使命,树立长期培养意识和质量意识。孵化器作为培育新生企业的组织而存在,其核心任务是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项目或初创企业提供支持,以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孵化器的培育功能如同教育,具有一定滞后性,应以长远眼光规划部署孵化器的发展。第二,以孵化器培育企业情况为中心,建立系统规范、明确具体的考核体系。探索构建柔性、灵活的治理模式,对创新平台的考核宽容期适当延长,将企业的孵化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将孵化企业的毕业率、参与创新创业人数、签约的中介机构数、产业集聚情况、孵化器定位与规划等纳入考核指标,注重过程性考核,发挥考核的完善与激励功能,帮助孵化器进一步明确运营问题,制定发展规划。

6.深耕优势领域垂直孵化,形成专业化技术壁垒

第一,孵化器精准定位,建立独特的价值主张。差异化是孵化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孵化器应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明确载体发展方向,清晰目标群体画像,如专注于服务科技领域公司,或服务处于A轮融资的公司,选择行业、发展阶段、专业服务等某一具体领域加大专业化程度,发挥专业孵化器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行业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推动孵化器整体“专、精、尖”发展[7]。第二,借鉴海尔“人单合一”模式,采取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以在孵企业需求为服务起点和以在孵企业需求满足为服务终点的闭环管理流程,搭建由专业技术指导、资源对接服务和创业管理指导三类专业人员构成的小型服务团队,以在孵企业为核心,满足企业需求,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第三,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结合孵化器的自身特点、发展方向,结合在孵企业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与个性需求,通过数字化系统工具,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利用数字赋能提升专业服务效率,最大限度节省孵化器的运营成本,最大限度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度,全面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8]。

猜你喜欢

温州市孵化器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难忘九二温州行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