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前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研究

2022-03-04李名梁冯静雅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李名梁,冯静雅

(1.伊犁师范大学,新疆 伊宁 835000;2.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课堂教学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主阵地和主渠道。201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领导下,将多年来基础教育“学科德育”的实践经验深入高等教育,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此后,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建设的重点领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定位和方式上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也有其特殊性。本研究聚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试图对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和评述,并以此展望未来相关研究走向,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篇名“课程思政”并含“高职”进行文献检索,统计年限不设限制,截止日期设为2022 年8 月,检索出2017—2022 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计4 264篇。由图1可知,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始于2017 年,学术论文数量逐年递增,其中2022年截止8月已发表论文888篇。可见,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课程思政发表重要讲话之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受到高度关注,其研究热度呈持续高速增长状态。

图1 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1.研究主体分析

从作者方面进行分析,经统计在以上文献中,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9位。可见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方面的高产作者相对较少,作者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持续研究,目前也尚未能形成核心作者群。

从发文机构进行分析,本研究选取发文量排名前20 的机构,这些发文机构是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主体,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 可知,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发文量前20 的机构均为高职院校,且发文量都在20篇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将课程思政融入自身院校建设当中,而且研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者仍然集中在高职院校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其社会效应。

表1 发文量排名前20的机构

2.高频关键词分析

高频关键词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的关注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从以上文献中选取122篇核心期刊论文,并通过BICOMB 2软件进行文献关键词整理与统计。提取的初始关键词总数为537个,经关键词规范化后截取的高频词累计频次达40%左右。故选择频次大于等于3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代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有27 个,频次排序前10 的关键词依次是:高职院校(73)、课程思政(68)、思政教育(20)、思政课程(10)、高职思政(10)、思政教学(9)、协同育人(8)、立德树人(8)、思政建设(8)、思政理论(7)。排序前10的高频关键词反映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围绕“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等理念进行,与高校思政课程以及思政教学息息相关。同时,专业课程、实践路径、教学改革、工匠精神、思政元素也成为高频关键词,表明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及与高职专业课程和产教融合等高职教育理念结合的教学改革,旨在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表2 高频关键词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聚类,大致可以发现,关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内涵、关系辨析、内在价值、问题与建设路径等几大主题。

1.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内涵的 研究

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专业性和育人性等特征,课程思政的建设应结合校企办学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但从研究文献看来,高职院校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基本与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念比较契合。一种观点认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高德毅等(2017)主张,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一种课程观念。它不是单独地增加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每门课程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理念[2]。张宏彬(2019)也强调,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并将思政教育渗透课程之中,课程承载思政。正如何衡(2017)所言,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的指导下,高校的所有专业课程要发挥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之中,使其贯穿于高校的所有教学活动之中[4]。陆道坤(2018)也指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整合,具有隐性思政的功能[5]。杨晓慧(2019)同样强调,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实现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合唱”[6]。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尽管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表述,但对其核心主旨的理解都具有共同之处。关于课程思政,学术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不是独立的课程和活动,而是存在于所有课程之中,各门课程都存在思政元素,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都应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的研究

明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是理解和建设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来,二者处于协同引领、同向同行的关系。方桐清(2022)认为,课程思政一般是相对于非思政课而言,目的是使非思政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在他看来,课程思政不仅要挖掘蕴含于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从而为育人服务,而且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隐性实施思政教育[7]。陈艳(2018)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相互交叉融合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是同向同行的;另一方面,二者是显性与隐性关系,旨在形成协同效应[8]。邱仁富(2018)针对二者同向同行的关系主张具体指出,在“同向”方面,要解决政治方向的一致性问题、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问题、文化认同的统一性问题;在“同行”方面,要解决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的问题[9]。王景云(2019)概括指出二者的关系,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10]。王石等(2020)将其详细描述为,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指引方向;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提供全面的支撑,思政课程要为课程思政提供内容服务,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提供载体、情境和案例[11]。除此之外,石书臣(2018)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实现方式的差异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12]。王丽华(2019)也指出,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一是思政课程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其地位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二是思政课程自身具有一套独立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全课程育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三是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必要补充[13]。

综合以上观点,学者们较为全面地剖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呈现方式上具有显性与隐性的区别,在运行上有着引领与协同的相依相促关系,二者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共同致力于落实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大战略任务。

3.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在价值的 研究

高职院校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技能技术人才为目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其特殊的内在价值。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满足新时代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当前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张海洋(2019)从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融合的角度出发,认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话语自信,有利于盘活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要素与激发育人主体能动性,有利于探索我国高职院校的内涵式交互性发展,和有效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4]。欧平(2019)强调,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课程思政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合力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15]。程舒通(2019)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让所有可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统一到一个思想领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分析学习内容,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批判和接受,以创新的思维去实践[16]。李睿淳(2019)从性质上指出,课程思政具有将思想价值与工具价值、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价值[17]。 林瑾等(2020)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理念是基于课程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在个人价值上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在社会价值上强调个人品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18]。冯筱佳等(2021)从三个层次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一是培养创新人才与锻造大国工匠,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专业赋能与思想引领相统一,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合理育人任务的重要保障;三是技能提升与报国之志相结合,为高职院校学生寻求人生出彩机会提供关键支撑[19]。张菊霞等(2021)也从不同方面阐释课程思政的价值,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时代所赋予的价值要求,是提升人才培养区域适应性的经济社会需求,也是教育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追求[20]。

由此可见,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研究大多仍然从课程思政的普遍性出发,主要聚焦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育人价值以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等方面;从高职院校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出发阐述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4.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存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与分析,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思想观念、教师队伍、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何衡(2017)指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都具有学科基础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部分学校自身管理、关注程度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孤立化现状显著,从课程安排以及职称评定等层面而言,专业优先的做法没有本质层面的改变[4]。冯宝晶(2020)从四个层面指出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即在思想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在教育理念上,对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在教师队伍上,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实现途径上,多部门形成合力、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机制尚待完善[21]。郭慧等(2020)指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教学认识不足,观念不到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主体责任不清晰、分工不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有待提升;教学资源不足,教学体系未建立[22]。张禹石等(2021)指出,进入课程实践阶段的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出现各类问题:理论生疏,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案例太少,缺乏参考的借鉴模板;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融入方法[23]。孔德兰等(2021)也指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学校设计课程思政的制度不够系统、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载体不够丰富、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不够紧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不齐等问题[24]。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教师思政能力不足、体系机制不健全、思政元素挖掘不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落实。

5.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从不同维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与路径建议。杨雪琴(2019)指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积极转变教(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营造全学科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注重学情调研,提高教学准确性和有效性[25]。 冯宝晶(2020)也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党委对课程思政的领导,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设计,强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深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21]。郭慧等(2020)在宏观上提出,需要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落实主体明确责任、扩充资源搭建体系、完善制度健全体制等四个方面,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2]。王石等(2018)更是强调,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要开发各学科课程的思政资源、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制度与考核、厘清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差异、防止矫枉过正[11]。严交笋(2018)和刘宝民等(2021)则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严交笋强调,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是基础;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思维,寻找专业课程与德育知识的“触点”是关键;将育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监测点是保障[26]。刘宝民提出,首先应当明确专业课教师到底应不应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才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问题[27]。 孔德兰等(2021)也从多个维度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制度设计、载体选择、融入程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充分结合不同类别课程特点挖掘思政育人元素,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形式,持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育人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24]。

综上所述,学者们集中在宏观层面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意见,即坚持顶层设计、完善建设体制、强化教师队伍、开发思政资源、保障质量评价,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了前进方向和建设要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实证研究不足

从当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大多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普通教育学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或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或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辨析,或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路径,与国家倡导的全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内容一致,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意义、重点、方向等方面已有了较为清晰的阐释。但是,目前相关研究仍存在理论视野相对狭隘与实证量化研究不足的双重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对当前课程思政概念的阐述仍然局限在单一传统学科视角,多元化、系统性的理论基础亟待拓展;另一方面,学者们重视课程思政的学理性探讨,相关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和量化研究较为薄弱,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大量的实证和案例依托,难以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原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2.现有研究倚重宏观设计,相对忽视微观 应用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观念、领导、体制等宏观层面提出建议,而关于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具体应用的微观层面研究尚待加强。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和行业、产业、岗位的关联度很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问题与实施路径应该更多地从行业、产业、企业和岗位出发。但是,当前政策性和宏观性研究较多,关于具体课堂教学和生产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偏少。此外,诸多顶层设计仍然更多地效仿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甚至带有明显的主观化和经验化色彩,客观实践场域多变复杂,宏观设计适用有限,微观操作性不强。

3.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混淆,模糊内在的差 异性

关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研究,主要以普通高等院校视角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主要问题及其实施路径。事实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同的方向和定位,以育人为本的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当中与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性。过往的诸多研究忽视这两者内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混为一谈,在课程思政开展的对象、场域、话语方式和手段上忽视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模糊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方向和路径。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未来展望

1.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应全面剖析课程思政内涵,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体系。应尝试突破传统单一的政治学和教育学视角,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视角出发,进一步探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重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价值,为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同时,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突出问题与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

2.增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微观应用 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从宏观层面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明确办学观念、完善体制、搭建资源、培训教师,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缺乏个性化的个案研究,应更多聚焦于各院校的办学实际开展微观应用层次的研究。比如,加强对专业群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水平,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以及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从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出发,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效果的达成。

3.重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方向,而普通高等院校相较于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术能力和研究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差别,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比重较大。因此,其课程思政建设应在专业技能课程中有所偏重。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以及工学结合学习方式,课程思政建设应考虑企业、学习方式等因素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此外,在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各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应不断强化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经验在高职院校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只有围绕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和办学特色开展具体的针对性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真正落实和完善。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