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究

2022-03-04刘海燕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学25518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走班制体育项目教学模式

刘海燕(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学 255185)

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由于传统体育课采取的是“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部分学生不喜欢某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目前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再加上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压力,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就缺乏参与热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体育思想的核心,即“健康第一”,他认为,体健是人生也是学问的重要目的。学生虽是学习人生之道,绝不可学以伤生,应该学以厚生。另外,他认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精辟的体育思想,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提出了不少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其中“走班制”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不少学校都在应用及推广,但是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制约中学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现实因素

1.运动项目开设不足、场地不足

当前多数中学开设的体育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常规项目,数量有限且不具特色。除此之外,学校的项目分班在具体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例如,某种项目只开设女生班或男生班,意味着原本就不多的项目,因为限制了性别而进一步减少,限制了学生可选择的项目。项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无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发挥能动性,学生的运动兴趣必然会削减,即便在受限的选择项目内“将就”,而选择了不感兴趣的项目,最后也会达不到学习效果。当这种情况增多,也会影响教学环节的氛围。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开展要想取得满意的成效,确保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和可选性是关键,只有立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设置项目,尽可能保证每名学生依个人兴趣而做出选择,学生能自在地融入项目运动中,增强参与感与体验感,项目的设置才得以行之有效。而当前学校在项目设置的数量少、性别限制多等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运动兴趣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致使体育“走班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学初期学生彼此间交流不畅

当学生以“小团体”的形式练习,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交流少,会使整个教学班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局面。小团体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整体交流,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也间接阻碍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班授课初期,应当发挥主导性,有意识地引导班级发展成为团结的“集体”。具体来说,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可以尝试趣味性方式随机组队,为学生创造接触的条件,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学生只和同班级学生互动的局面,学生才能跨越班级的限制,融洽地“混合”在一起上课,授课班才能逐渐融洽。此外,部分学生只是僵硬服从、执行“走班制”模式,并未充分理解“走班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推动班级融洽的过程中,会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认为这样不利于自己与同班级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教师要真正冲破“小团体”的坚冰,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帮助学生理解“走班制”,使其真正体会到“走班制”教学的益处。

3.特长学生的训练与上课时有冲突

体育特长生一般是每个中学每年都要招收的学生类型,针对此类学生群体,往往通过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专业培训进行培养,而这两项培养活动并不是完全契合的。在时间安排层面,学生很难兼顾两项活动,在二选其一的情况下,特长生多数会选择参与校外训练,而频频缺席校内体育课。在教学内容层面,校外训练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性更强,对于体育生竞赛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竞技性更强;而校内课程则是在课程教学的整体框架内,基于体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所以,对体育特长生而言,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专业培训往往不可兼得。

二、提升体育“走班制”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选择

当前中学在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的过程中最大的困境是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比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不能选,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又必须选,这就会导致学生参与“走班制”的热情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高质量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核心是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选择。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无论是项目设置还是教学计划都需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项目设置方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调研,在每学期体育“走班制”教学正式开展前,教师或学校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摸清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并进行汇总。二是科学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项目类型,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合理选择,确保自己选择的项目既是自己喜爱的,也有助于体育高考,同时还能促进身体健康。当然,科学的课程选择还需要可持续的教学计划支撑,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生为本,确保每位学生能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案。

2.加强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准备工作

正如前文所述,仅有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还远不能将“走班制”的优势和价值充分激发,还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活动方案和计划,尤其是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效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设定科学的教学体系,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前提,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出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互助”的教学方法,将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在体育项目教学过程中一起探讨、一起练习,同时,教师要和每一小组的组长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二是教学实践及场地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中,由于为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名目众多,因此,如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体育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将非常大,教学效率也会非常低,所以要进行统一体育教学时间段,这就需要每个学校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年级为单位,甚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统一的时间安排,这样学校就可以把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一个体育教师负责一个项目或者数个体育项目,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正是因为体育项目的丰富多样,就需要不同的运动场地,而一旦进行统一时间的体育教学,势必造成体育运动场地的紧张,因此,需要学校全盘考量。

3.完善对学生的评价

任何任务都需要建立完备的评价机制,并开展必要的评价活动,这样才能评价这项任务的质量。同样,体育“走班制”教学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评价,从而帮助学校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走班制”教学质量。这种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家评价。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一项新兴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其都缺乏全面的认识,需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学校开展的体育“走班制”教学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模式、项目设置等,从理论层面发现问题并提供补齐方案。二是学校评价。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开展主体是学校,学校通过“走班制”教学质量的评价,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与益处,从而找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三是教师评价。体育教师是“走班制”教学的推动者,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真切感受到“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成效,能真实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相较于过去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四是学生评价。学生是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执行者与受益者,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的进步之处,同时也能把学生对体育“走班制”教学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与教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转变教学观念

“走班制”教学中最关键的角色是教师,只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这项教学活动才能高质量持续开展,为此,发挥好教师在“走班制”教学中的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师认识到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意义与作用。为此,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提高对“走班制”教学模式的认识,让教师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意义;另一方面引导体育教师积极钻研“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计划,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执行教学模式,很难将“走班制”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体育“走班制”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同时强健体魄。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成为全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走班制”因其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体育“走班制”教学也为教育现状和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教师在开展体育学科的走班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选择,激发其运动的兴趣,加强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准备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开展走班教学,使学生能自主投入体育运动中,熟练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走班制体育项目教学模式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