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法在肛周脓肿分期辨证中的运用体会*

2022-03-04石志强贺金玲赵小乐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11期
关键词:疮疡正气肛周

梁 勇 高 原 石志强 贺金玲 王 微 赵小乐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是中医外科内治三大法则之一[1]。其包含两个概念,一为补气,主要补益后天脾胃之气,使气血生化有源。脾主肌肉四肢,脾胃和气血盛衰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顺逆转化密切相关[2]。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在《脾胃论》“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的基础上提出了“诸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土盛则向愈、土衰则病重”的观点。二为托疮,又称“内托法”,是利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的目的。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指出“余尝治初结未成脓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脓者,托而腐之;脓成未溃者,托而开之;脓已溃者,托而敛之”。笔者认为托法实为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法。托法代表方剂透脓散和托里消毒散,其组方大多是补益类药物与祛邪类药物的有机结合。虽然消、托、补共同构成了外科内治三大法则,但在临床中,疾病往往错综复杂,不同阶段难以明确分开。因此,托法常与消法或补法结合使用,贯穿于治疗疮疡的全过程[3-4]。根据古今医家的经验[5-7],笔者对托法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细化,在肛周脓肿初期、中期、后期分别采用散托法、透托法和补托法论治,使脓肿易消、易敛、易脓、易溃、易愈。本人略有收获,不揣浅陋。现报告如下。

1 肛周脓肿的发病特点及补法贯穿应用依据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中医学称为“肛痈”,指累及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8]。该病发生多较突然、进展快,可引起患者肛周局部剧烈疼痛,重者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临床多将肛周脓肿作为一种急症处理,失治、误治会引起严重脓毒血症、败血症、坏死性筋膜炎等威胁患者生命[9]。专科检查:肛周多见红色肿块,或直肠下段触及隆起,触痛明显,局部皮温较高。《外科正宗》提出肛痈病因:一为“因虚致疮”;二为“火毒内壅”。陈实功认为其核心病机是正气不足、火毒内壅、气血凝滞、瘀久化热、腐肉成脓。《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正气不足在肛痈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外科精要》曰“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盖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促进饮食,以生气血”。亦是仲景“胃气和则愈”思想的扩展[10]。脾胃乃正气之根本,正盛则邪衰,外科治疗必须注意其内,把握好脾胃功能,而不是见症治症,仅仅清热解毒而已,故陈自明认为痈疽治疗“无先后次序”而应灵活施治,体现整体观念[11]。又《外科启玄》云“大凡疮疡,皆由于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所生焉”。在人体脏腑之中,气机升降以脾升胃降最为关键。因此,肛痈病可辨证为虚实夹杂,关键是分清虚实的孰多孰少,全程应用补法扶正气、健脾胃、益气血,促进五脏和谐而治愈疾病。现代临床治疗肛周脓肿多以药物结合手术,成脓后手术切开引流,然而肿块难消、难敛、难脓、难溃、难愈等问题仍是困扰临床的难题。本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变及临床表现不同,“热”“毒”“虚”“瘀”贯彻于病变的始终,尤其“虚”和“毒”是关键的病理因素,因此补气托疮的治疗策略应贯穿于疾病全过程[3,11-13]。

2 托法分期辨治肛周脓肿

依据脓肿发生、发展、变化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3期论治,分别为初期、中期、后期,其中中期又称成脓期,后期又称溃后期。

2.1 肛周脓肿初期邪阻经络、气血不畅,散托以疏散外邪,消散瘀滞 肛周脓肿患者素体虚弱或因劳累受邪,或过食辛辣厚味,致火毒蕴结肛周,邪毒阻络、气血凝滞,营卫失和,则成局限性肿块,表现为红、肿、痛、痒、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大便不利、小便不畅,肛门直肠下坠等。《洞天奥旨》曰“疮疡成于火毒”,《外科精义》言“夫疮疡生于外,皆有积热蕴于内”。《外科正宗》言“凡疮皆起于荣卫不调,气血凝滞,乃生痈肿”。此时热毒初结,气血壅滞,经络不畅,肿块初成,邪无出路,郁结不通,化热成痈,见局部红肿。疮疡早期,痈肿初成,以消为贵,散托以疏散外邪,消散瘀滞,达到祛邪不伤正,是顾护正气驱邪外出,使毒邪消散于无形,达到气血运行通畅、肿消热减,疾病向愈。正如《血证论》云“初起总宜散血,血散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方用仙方活命饮加黄芪、白芷、皂角刺、穿山甲等活血消痈、托毒散结,天花粉、金银花、浙贝母等清热消肿、解毒散痈,黄芪补气健脾、扶助正气,乳香、没药、当归、赤芍、陈皮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对肛周急性肿块的收敛消散,效果明显。

典型病例:患某,中年男性,近日来工作烦劳,3 d前饮酒后出现肛周肿胀疼痛,持续发作,二便调,无发热,舌红,苔白,脉滑。专科:距肛缘6点位3 cm处见红色肿起,约2 cm×2 cm,肿起质硬,触痛明显,内无波动,肛内6点位齿线处压痛。中医诊断:肛痈,证属热毒蕴结,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18 g,连翘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药12 g,陈皮 9 g,当归6 g,皂角刺12 g,防风9 g,白芷9 g,浙贝母9 g,生黄芪15 g,甘草3 g。配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专科制剂坐浴,5剂后肛周肿胀疼痛缓解,肛周肿块缩小。体会:该患者阳证初期,饮食不节,内生火热,胃肠蕴热,下注肛周,致局部经络阻滞、气血不通,以局部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化瘀为法,佐以透表、行气、益气。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14]。膏粱之人,形胜气弱,易感外邪,并且“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益气清消的同时可以稍加透托之药物,有助于肿块的消散,可以使“脓未成者消,已成者即溃”,使无形和有形之邪气得到清除和消散。同时采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坐浴,内外皆治,事半功倍。

2.2 肛周脓肿中期热毒炽盛,肉腐成脓,透托以托毒溃脓,透邪于外 肛周脓肿中期又称成脓期,为邪盛正不衰,正邪交争,郁久化热,表现为热毒熏蒸,血败肉腐为脓,脓毒未溃,见局部肿痛加重,痛如鸡啄,夜不能寐,二便不利,皮温较高,按之应指有波动感,脓已成。也有正气不足,抗邪无力,脓肿不破,此时应开户拨贼,透毒于外,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曾言“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托而成之,使之不内攻”。采用扶助正气,托毒外出药物托毒溃脓,透邪于外,逐瘀生新,防止邪毒外窜内陷。用托毒溃脓、活血和营之品托毒于表,谨防内生变证。采用透脓散加减治疗,全方共奏益气托毒、活血和营之效,使脓毒移深居浅,以防脓毒内陷,产生变证。临床观察透托治疗能使脓肿范围缩小,透脓溃坚,脓聚移浅,脓肿收敛,可使手术创面缩小,有利于术后愈合。

典型病例:患某,女性,47岁,肛周肿痛5 d,疼痛剧烈,持续加重,伴高热,二便不利,行走不利,纳寐差,舌红,少苔,脉数。患者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肝硬化等多种慢性病史。查:右侧肛周红肿波及会阴部,范围约12 cm×10 cm,肛周肿起色暗红,触痛明显,波动明显,皮温较高,范围不局限。血常规:白细胞27×109/L,中性90%。诊断:肛周脓肿合并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出脓血80 mL,肛周疼痛好转,仍高热、二便不利,纳寐差,右侧大腿红肿至膝关节,疼痛较重,内无波动,继而患者神志淡漠,意识不清,高热,生命体征不稳定。通过手术松解,疏散壅滞,托毒外泄,患者肛周疼痛好转,但无奈正虚抗邪无力,邪毒炽盛,肿块难脓、难溃、难消;且邪气炽盛,外窜经络,内陷脏腑,病情趋于加剧或恶化。在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的同时,加以托里透脓法治疗,治以益气托毒、活血和营、化瘀解毒。患者病情危重,不能进食汤剂,静脉予黄芪注射液80 mL、红花注射液20 mL,每日1次;血必净注射液100 mL,每日2次。2 d后右侧臀部及大腿肿起、色暗,触及内有波动,给予多切口排脓引流,引流出脓血约100 mL,诸症缓解。体会:该案中年女性,有多种慢性病史,体质较差,抗病力弱,药物敏感度下降。体弱并发肛痈,正气亏虚无力抗邪且邪气炽盛,表现为气阴亏虚、火毒炽盛证。邪毒外窜内陷,病情进展快,凶险,危在旦夕。源于《黄帝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辨证思想,因势论治,采用透托法治疗,活化正邪斗争,调理枢机变化,采用黄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益气托毒、活血和营、托里救逆。在益气活血养营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正虚渐复,由阴转阳,使脓肿早日成熟,正如“疮疡得脓,犹如伤寒得汗”,病情出现转机。另外该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一直使用大量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药,苦寒之品大量使用易损伤阳气,冰凝血脉,尤其素体虚弱之人,使毒邪无路可泄,必致僵持不化,导致疮疡难消、难脓、难溃或变生他症。

2.3 后期毒随脓泄,余毒未尽,补托以扶正和络,化瘀生新 肛周脓肿溃破后,相当于疮疡的溃后期。脓肿溃破,毒随脓泄,虽临床症状缓解,但体内余毒仍在,当托毒外出以消散毒邪。《外科全生集》载“毒之化必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指出脓液是由气血所化,毒随脓出也是气血随脓而脱的过程,且手术本身耗气伤血,故在后期更需要托毒与补虚同时进行。此外,术中切口的扩张、挤压、结扎、缝合,均可造成局部瘀滞,络脉阻塞。用扶助正气,补益脾胃,化瘀通络,消散余热之品,使正虚渐复,养血和络,托毒外出,以达生肌长肉的目的。故治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之托里消毒散加减,方中生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托毒生肌;白芍、当归、川芎补血益阴,化瘀生新;皂角刺、白芷、桔梗消肿排脓;金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协同,共奏补益气血,托毒生肌之功。临床上,肛周脓肿后期采用补托法治疗,生机活跃,创面既见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之善脓,又见肉芽组织红活,体现了中医“煨脓长肉”的经典愈创理论。

典型病例:患某,女性,56岁,肛旁肿痛反复发作2个月,行“肛周脓肿切开根治术”,术后给予常规中药熏洗及换药。术后10 d疮面平坦,边缘皮肤柔软,肉芽组织色泽晦暗,创面凹陷,脓汁稀薄。查体唇甲色白、双侧腓肠肌松弛;舌质淡、少苔、脉弱。既往:否认糖尿病、结核等病史;平素体弱,发病及术后卧床约40 d,纳少。诊断:肛周脓肿术后创面难愈。辨证气血亏虚,余毒未尽,行补托法方以托里消毒散加减,以补益气血、托毒生肌,组方:生黄芪30 g,党参20 g,炒白术20 g,茯苓10 g,当归12 g,炒白芍10 g,川芎12 g,皂角15 g,白芷10 g,甘草9 g,金银花15 g。原方基础上逐步增黄芪用量至80 g,加减治疗2周后:自诉饮食较前增加,查:创面平整,色泽鲜红,肉芽组织呈颗粒状,并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去上方川芎、白芷,加入白扁豆15 g,炒山药20 g清香健脾之品继续内服。复诊创面新鲜,开始缩小,3周后伤口痊愈。体会:本例患者术后伤口延迟愈合,考虑其平素体弱,发病及术后卧床约40 d,纳少;而肛周脓肿肉腐脓成,耗伤气血,术后余毒未尽,损伤气血,气血不足,滋生无源,见伤口生长缓慢,唇甲色白、双侧腓肠肌松弛,其主要原因为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以补益气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出自《外科正宗》,以补益气血,托毒外出为主,是补托法的代表方剂,主治“痈之已成,不得内消者”。方中黄芪加四君子汤补益气血,托毒生肌;加入四物汤活血生血,祛瘀生新,皂角、白芷、金银花解毒祛邪,诸药配合,意在内补中元,外托毒气,使得脏腑阴阳调和,气血充则新肌生,故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肉芽组织红活,与中医学“煨脓长肉”相得益彰。

3 结 语

肛周脓肿的病因既有正虚又有邪实,正虚主要表现为后天脾胃气虚,邪实主要为热毒壅滞。其发展、变化过程是也是邪正相争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扶正与祛邪策略应贯彻于脓肿治疗的始终。脓肿初期,肿块已经形成但尚未成脓,此时邪气亢盛,正气不虚,双方相持不下,正气不能驱邪外出,故肿块不能消退,邪气稽留不前,则肿块不能成脓,表现为热毒蕴结,气血瘀滞,采用散托法,是托与消的结合,采用仙方活命饮加生黄芪治疗,使疮疡消散、早泄、收敛、脓溃以愈。脓肿中期,正气无力抗邪于外,同时毒邪过于亢盛消伐气血,机体抗邪日渐下降,不能遏抑邪气的侵害,且邪气炽盛,易外窜内陷,病情趋向恶化或加剧,表现为火毒炽盛,消伐气血,采用透托法,方以透脓散加减,使毒邪化为脓液,毒随脓泄。脓肿后期,多为肺、脾、肾亏虚,余邪尚存,见于年高体弱、久病之后或恢复期的患者,肛周脓肿处于缠绵难愈的状态,见肿块漫肿无边,难以成脓或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表现为脾胃虚弱、毒邪内蕴证,采用补托法,方以托里消毒散加减,使正虚渐复,由阴转阳,托毒外出。因此托法在肛周脓肿不同时期的治疗中可细化为散托法、透托法、补托法,具有使脓肿易消、易敛、易脓、易溃、易愈的作用;同时也是这一大法的临床灵活运用,具有圆机活法,因势利导的特点。

猜你喜欢

疮疡正气肛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清风正气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益气药在疮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消托补三原则指导学生对中医外科学中疮疡外用药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