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滞后序列分析法的教学决策行为比较研究*

2022-03-04冯仰存张怀浩

现代教育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手骨干教师决策

冯仰存 曹 凡 张怀浩

(1.同济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1804;2.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 200234)

引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从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1]。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心智、知识、思维、能力等不断完善,并表现出与前置阶段极为不同的行为特点。其中,教学决策是教师最为普遍的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中平均每两分钟就会做出一次交互性决策[2];同时,教学决策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教师教学决策水平的高低,是区别杰出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主要指标[3],有效教学可以等同于有效的教学决策[4]。

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外在表现比内在认知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即通过外部行为转变来促进个人能力提升是一种可行路径[5]。教学决策行为是教师能力水平的外在表征,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突破口。认知心理学领域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区别究竟何在?”“如何让新手教师变成专家型教师?”两个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开辟了“专家—新手”比较研究的范式[6]。借鉴该范式,本研究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比较骨干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决策行为的差异,以期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提高决策水平提供进路支持。

一 文献综述

1 教学决策的内涵界定

目前研究者对于教学决策的理解并不一致,如美国学者Reagan 等[7]将教学决策定义为教师理性地思考和权衡备选方案,并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行为的过程;日本学者佐藤学[8]认为教学决策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凭借自己的信念与理论,不断制定计划,在教学中进行多样选择和判断的主观思维认知活动。而在我国,宋德云等[9]指出教学决策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根据自己的实践性认识,制定有效教学方案、计划等一系列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动态过程;杨豫晖等[10]认为,教学决策是教师的教学信念、知识、思维方式与具体情境交互作用的内隐思维过程和相应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具有过程性和内隐思维性的整体特征。而“不管是否意识到,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决策的结果。教师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决策”[11]。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教学决策是教师基于已有信息(包括知识、经验、信念等),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与具体教学情境交互,对影响教学的要素进行认知加工从而做出行为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内隐思维性和行为选择过程、结果的外显性。而本研究进行的教学决策行为比较,旨在探究课堂情境下教学决策中以行为为表征形式的外显性特点。

2 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的研究回顾

通过知网检索,本研究发现“教学决策行为”这种表述并不多见,已有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其中,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教学环境:①传统教学环境,重点关注教学决策的概念内涵、内容类别、框架模型、影响因素、决策水平比较五个方面[12];②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是对该环境下技术作为决策手段和决策内容的研究,重点关注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和决策支持系统支持的教学决策[13]。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分析细粒度具体行为的量化特点及其与其它教学要素的关系[14],而较少关注不同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特点。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教学行为序列的相关研究[15],但“专家—新手”的行为序列比较还相对欠缺。

3 教学决策行为的概念内涵及外延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进行融合,提出了“教学决策行为”的概念,即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的过程中对认知进行加工后外显化的、有一定教学目标指向的行为选择结果,以及行为选择结果之间的转移过程。教学决策行为可分为动、静两类:①行为选择结果是指不同的教学决定和选择的行为本身,是已完成的结果态或静态决策行为,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行为、教学决策、教学决策行为都属名词性质,三者意义相近,这也是为何多数研究未进行严格区分的原因之所在;②行为选择过程是指不同决策行为之间的转移过程,是过程态或动态决策行为,这类决策行为通常包含多个静态决策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Lag Sequence Analysis,LSA),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骨干教师和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行为进行比较。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该方法能探索在复杂的交互行为序列中出现的相互依赖关系,分析行为转移序列出现的次数是否能呈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进而展现行为模式。此外,本研究用统计分析法中的独立样本t 检验来比较两类教师静态教学决策行为的组间差异。

关于教师决策行为的编码体系,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在借鉴弗兰德斯等经典教学行为编码体系和课堂观察评估系统的基础上[16][17],构建了教师决策行为编码体系,如表1 所示。该编码体系的设计以教师为决策主体,只纳入了教师在课堂上做出的教学决策行为,可分为:①内容决策,是教师在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决策行为,重点关注内容教学、任务指示、内容小结和巡视指导;②管理决策,是教师在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过程中所做的决策行为,重点关注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注意唤起;③互动决策,是教师在主动或被动回应学生过程中所做的决策行为,重点关注提问发起、回答评价、回答引导和获取反馈;④技术决策,是教师应用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所做的决策行为,重点关注对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使用。

表1 教师教学决策行为编码体系

2 研究样本与分组

本研究依据上海市M 区第六届百千名骨干教师名单,通过该区云录播课堂教学评价系统,选出90 门区公开课的教学视频。本研究以讲授这些视频的90 名教师为研究样本,其中骨干教师与新手教师各45 名。每个教学视频时长40 分钟左右,内容涉及小学3~5 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教学环境中既有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数字媒体,也有黑板、挂图等传统媒体。

当前,关于新手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评定标准有很多,本研究参考Berliner 等[18]提出的“教学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即教师类型分为新手、熟练新手、胜任型、业务精干型、专家型),以教龄、所获称号来界定新手教师和骨干教师(业务精干型):新手教师教龄小于五年,未获“区级骨干教师”称号;而骨干教师教龄大于五年,曾获“区级骨干教师”称号。

3 行为编码与检验

本研究以可以观察到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单位进行编码,如教师提问学生、提醒学生专心听讲等,每个样本视频由不同的研究人员各编码一次。编码序列的一致性检验基于Cohen’s Kappa系数值来进行判定,结果显示:所有视频编码的Cohen’s Kappa 系数值均大于0.75,适合进行序列分析。

三 数据分析

如前文所述,教师教学决策行为可以分为静态决策行为和动态决策行为两类。其中,静态决策行为以教师的单个行为来表征,而动态决策行为以不同行为之间的转移来表征。

1 两类教师静态决策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 24 对两类教师的12 种教学决策行为进行了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 显示,两类教师静态决策行为发生频次(平均每节课)较高的3 种行为分别是内容教学、提问发起、回答评价,而内容小结、学习注意唤起、传统媒体使用的发生频次较低。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都很明确,知识教学、问答仍然是师生交互的主要方式,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课堂注意听讲和传统教学媒体使用在当前课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

表2 两类教师静态决策行为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

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还显示,两类教师在给定的决策行为编码体系上呈现出了较多的组间差异:除了内容教学、巡视指导、获取反馈、数字媒体使用等四个教学决策行为差异不明显,其它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骨干教师显著高于新手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有任务指示、内容小结、学习注意唤起、回答引导;而骨干教师显著低于新手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有学生行为规范、提问发起、回答评价和传统媒体使用。

2 两类教师动态决策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1)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序列Z-score 比较

本研究采用陈永定[19]开发的滞后序列分析工具来分析组间差异。结合调整后的残差表,列出存在显著差异的行为序列(Z-score>1.96,表示该条路径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即p<0.05),本研究得到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序列Z-score 得分表,如表3 所示。

表3 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序列Z-score 得分表

表3 中Z-score 得分的具体分析如下:①两类教师存在显著差异的行为序列在总量上相差不大,骨干教师略高于新手教师(30 个>27 个);②在所列的40 个行为序列中,两类教师都表现出显著性的有17 个(如A→B、A→C 等),只有其中一类教师表现出显著性的有23 个(表中用斜体表示,如“B→L”只有骨干教师表现出显著性),即两类教师在教学决策行为序列转移上的共性小于个性——共性表征着课堂教学中两类教师共同遵循的行为序列转移规律,而个性是指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差异;③显著性较强的序列有G→H、G→I、D→D、C→C、B→D、L→A 等,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集中在互动决策和内容决策上。

(2)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序列转移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类教师教学决策行为的差异,本研究根据表3 绘制了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序列转移图,如图1 所示。图中的标识说明如下:教师教学决策行为(用字母表示)旁边的分数代表此行为发起、结束的序列数,如骨干教师内容教学行为A 旁边的“6/5”表示由A发起的序列数为6、由A 结束的序列数为5;箭头(直线剪头和曲线箭头)上的数字为序列的Z-score 值;箭头线的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决策类型,如互动决策用绿色箭头线表示。

图1 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序列转移图

①整体来看,两类教师最明显的教学决策行为差异体现为内容决策与互动决策。从四大类教学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看,骨干教师的技术决策与互动决策之间不存在显著转移序列,其它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转移序列,但管理决策与互动决策之间的转移序列并不多(只有I→F、E→G),且内容决策与管理决策之间只有单方向的转移序列(内容决策→管理决策,分别是B→E、C→F、D→F);而新手教师的技术决策与管理决策之间不存在显著转移序列,其它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转移序列,但技术决策与互动决策之间的转移序列不多(只有L→J、J→L)且显著性也较低。由此可见,两类教师最为明显的教学决策行为差异体现在内容决策与互动决策的转移个数和转移显著性两个方面,而骨干教师在内容决策、互动决策的转移个数和转移显著性方面都明显高于新手教师。

②骨干教师的决策重心是内容决策,而新手教师呈现出“双中心”的特点。具体来说,骨干教师的内容决策尤其是A(内容教学)的重心效果明显,是所有教学决策行为转移进出的核心,由A 发起、结束的教学决策行为数量相差不多(分别为6 个、5 个)。而新手教师呈现出的“双中心”特点,分别指内容决策和管理决策,其中在内容决策中由A(内容教学)发起的教学决策行为远远大于由A 结束的教学决策行为(6/2),但在管理决策中由E(学生行为规范)发起的教学决策行为远远小于由E 结束的教学决策行为(3/5)。可见,骨干教师教学决策的制定、变更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这一终极目标,且能够促使决策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而新手教师虽然认识到教学是目标,但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会将其它手段型的决策如班级管理、互动等目标化,从而忽视了内容教学这一核心目标。

③两类教师都更偏好进行数字媒体使用的决策,且新手教师对数字媒体的依赖性更强。考虑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本研究在研究数字媒体使用行为时还关注了技术相关的教学决策行为。由图1 可知,两类教师都出现了内容决策与技术决策的互作用(相互转移)现象。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骨干教师这两类教学决策行为之间的转移序列较多,而新手教师虽然不多(A→K、K→A、A→L、L→A),但显著性较强,说明新手教师比骨干教师对技术有更强的依赖性,且相较于传统媒体技术,新手教师更依赖数字媒体技术。但是,新手教师在技术的应用决策策略上比较固化、单调,而骨干教师在这方面更加多样且富有变化。

④在四类教学决策行为中,骨干教师存在2 个“自转移”决策行为,而新手教师只有1 个。所谓“自转移”,是指相同决策行为之间的转移。具体来说,骨干教师在内容决策中的C(内容小结)、D(巡视指导)两个行为具有“自转移”的特点,而新手教师只有D 具有“自转移”的特点。另外,骨干教师的这两个自转移行为都会向F(注意唤起)这一管理行为转移,说明教师在总结和巡视时会提醒学生注意听讲。而新手教师的自转移行为除了向F 转移,还会向E(学生行为规范)转移,可见新手教师非常关注对课堂纪律的管控。

四 研究结论

教学是一个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因素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伴随该过程产生的教学决策行为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两类教师进行比较,其实质是在同一时空下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初始态和结果态的行为特点。

1 静态决策行为方面:骨干教师更关注认知类决策,而新手教师更关注程序性决策

上述对静态教学决策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①两类教师都能把握“进行知识传授”这一教学中心目标,并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在课堂中融入数字媒体开展教学,故两类教师在内容教学、巡视指导、获取反馈、数字媒体使用等教学决策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在其它与知识教学或启发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教学行为上,如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思考等,骨干教师的决策行为数显著高于新手教师,可见骨干教师的教学目标感更强,相应的服务与教学支撑策略也更到位。③新手教师更关注对班级秩序的管控、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和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其在这些方面的教学决策行为数显著高于骨干教师。也就是说,骨干型教师偏好做出关乎知识教学的认知类决策,新手教师则偏好做出关于手段、技术、规范等的程序性决策。

2 动态决策行为方面:骨干教师的决策策略比新手教师更均衡多样、目标更聚焦

本研究中的动态决策行为指的是决策的始发(发起)行为和目标(结束)行为之间的转移过程,用二阶序列来表示。上述对动态教学决策行为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①以序列转移图来表征教师的教学决策策略,可以看出骨干教师的“决策网”在路径向度上“四通八达”,与教学有关的行为之间都有交互,且这种交互的强度(即路径显著性)较为均衡。可见,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对感知到的信息采取更广泛、更有效的教学行动。②骨干教师在课堂上的决策表现出更强的教学目标性,即无论决策序列向度的始发是有关知识教学的决策,还是非直接关乎教学的决策,最终的指向都会较多地回到教学、服务于教学;而新手教师会更多地指向“管理决策”中的教学行为。③相较于传统媒体技术,两类教师都更偏好做出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决策,但新手教师比骨干教师对技术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依赖性更强;而对于技术的应用,新手教师在策略上比较固化、单调,骨干教师则在这方面更加多样且富有变化。

五 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两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的确存在诸多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分析对于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未来教师的行为研究都有重要启示:

①两类教师的教学核心目标具有同一性,即进行知识、技能等教学内容的传授,但两者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作为两类教师进行教学行为自省和精进的方向支撑,如通过建立完善的融合信息化的教学行为评价体系,分阶段开展教师决策行为评价活动,让教师通过自评、他评等方式注意到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据此有针对性地确定后续精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深入探索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重要依据,因为这两类教师存在差异性的教学决策行为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然未知,骨干教师显著强于新手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亦然。

②虽然两类教师在动态、静态决策行为方面呈现出较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各自群体内部具有一致性:骨干教师在静态决策行为方面更关注与知识教学有关的决策行为,在动态决策行为方面也更多地向与知识教学有关的决策行为转移;而新手教师在静态决策行为方面更关注管理或规范类教学行为,相应地,其在动态决策行为方面也更多地向管理类教学决策行为转移。对两类教师决策行为内在一致性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厘清不同教师的决策逻辑。

③需格外关注两类教师关于技术的决策行为。整体来看,两类教师都偏好选择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且新手教师对技术的依赖性较强,但其在教学中选用技术的时机不够精准、由技术向其它教学行为转移的向度也不够灵活,反映出新手教师对技术运用的策略(或者说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程度)较为欠缺。面对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加强对新手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尤其应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数据化决策能力。

“专家—新手”比较研究是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经典范式。随着教学环境的智能化转型,“数字土著”一代走上教师岗位、成为骨干教师,两类教师所展现的教学决策行为特点可能会出现新的差异,如类似教学机器人的智能实体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是智能环境下“教师—智能体—学生”的多主体协同交互模式。因此,开展面向未来的教学决策行为比较时,无论是其行为编码体系还是行为分析方法、技术工具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新手骨干教师决策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新手如何练马拉松?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碰撞:知名作家与新手司机
新手速来围观 养猪到底行不行?
新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