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协助诊断Lemierre综合征1例报告

2022-03-04王思佳黄云川陈文安杜施霖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病原学抗凝入院

王思佳,黄云川,陈文安,杜施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32

Lemierre综 合 征(Lemierre syndrome,LS)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致死性的厌氧菌性脓毒症。其典型特征为近期口咽部感染史,具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查血能检出厌氧性病原体,特别是坏死梭杆菌[1-2]。除原发口咽部感染灶外,LS常累及肺部,患者可出现肺部阴影[2]。 以往对于LS的病原学鉴定常依赖于细菌培养,而细菌培养耗时长且阳性率低。本文报告1例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协助诊断并明确病原体的LS患者的诊治经过。

1 病例资料

1.1 患者病史患者男性,33岁,平素体健,自由职业者,居住于城市楼房,无不良嗜好,无植物及动物饲养史。因“咽痛10 d后再发伴发热、气促4 d ”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不适,无发热、气促、咳痰及胸痛,当地诊所予头孢类抗生素及中成药口服治疗3 d后,咽痛明显缓解,后未续贯用药,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入院前4 d患者再次出现咽痛,伴畏寒、寒战,最高体温38.7℃,并逐渐出现胸闷、气促,胸骨后及左上腹隐痛,咳黄痰(带有血丝)。因活动后气促逐渐加重,静息下有气促表现,入院前1 d于外院就诊。查血示白细胞15.94×109/L、中性粒细胞88.3%、血小板85×109/L,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28.5/15.9 μmol/L、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213/241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肾功能正常;胸部CT示两肺多发结节;颈部超声见右颈部肿大淋巴结,同时见右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病情疑难,给予对症处理后,于2020年11月5日转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ICU救治。

1.2 本院诊治经过

1.2.1 常规检查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晰、萎靡不振、呼吸急促、吞咽困难,张口不受限。体温39.0℃,心率128次/min,呼吸45次/min,血压138/90 mmHg,指氧饱和度92%(呼吸室内空气)。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1 cm×1.5 cm,质软可活动。右扁桃体Ⅱ°肿大,可及少量黄色脓点。双侧颈静脉未及明显显露,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颈部及甲状腺区未及杂音。两肺呼吸音稍低,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心脏各听诊区无杂音,腹部无异常表现,下肢不肿。肢端未见Osler结节、Janeway损害。

入院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低氧血症、右颈静脉血栓形成”,予头孢吡肟联合莫西沙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入院第2日复查,血小板下降至25×109/L,C反应蛋白>90.0 mg/L,降钙素原13.93 ng/mL,白介素2受体3 679 U/mL;凝血酶原时间14.0 s,D-二聚体4.67 mg/L;动脉血氧分压82.5 mmHg(鼻导管吸氧8 L/min),二氧化碳分压37.4 mmHg。考虑患者肺内病灶进展、合并低氧血症及D-二聚体增高。进一步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未见肺动脉内栓子形成;同期行腹部CT、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血培养、痰培养、口咽拭子培养、其他病原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G试验、GM试验、隐球菌荚膜抗原、巨细胞病毒(CMV)、Epstein-Barr病毒(EBV)抗体及核酸、汉坦病毒抗体等]均阴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抗核抗体1∶320,狼疮抗凝物含量高,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1抗体均阴性;肿瘤筛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癌抗原(SCC)、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血及尿M蛋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IgG及IgG4水平均正常。复查颈静脉超声并完善颈部增强CT检查,证实右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图1)。进一步行床旁快速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检测,结果示TAT达31.86 ng/mL(参考值0~4.08 ng/mL),结合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考虑患者有高凝倾向,予足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因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升血小板治疗。

图1 右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1.2.2 mNGS检测入院后第2天外送血液及痰液标本行mNGS检测。血液mNGS检出坏死梭杆菌(序列数152),未检出真菌、病毒或特殊病原体;痰液mNGS亦检测到坏死梭杆菌(序列数 6 037),少量副流感嗜血杆菌与呼吸道常见微生态菌群(表1)。结合患者以咽部感染起病,迅速出现肺多发播散结节样病灶(部分见空洞形成,图2A)及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确诊为LS。

表1 血液及痰液mNGS检测结果

1.2.3 治 疗坏死梭杆菌为严格厌氧菌,对碳青霉烯类及硝基咪唑类等抗生素敏感,因此抗感染方案更改为“美罗培南+奥硝唑”。患者咽痛、胸闷、气促、咳痰、咯血症状逐渐改善,体温高峰逐日下降,入院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肺内湿啰音消失,血炎症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血液mNGS仍可检出坏死梭杆菌,但序列数较前减少(表1);胸部CT示两肺结节较前略进展,双侧胸腔积液较前明显增多(图2B)。考虑患者临床病情好转、治疗有效,影像学示肺部炎症吸收相对滞后。

为明确胸腔积液性质并缓解症状,予以左侧胸腔积液穿刺引流,共引流出700 mL淡黄色清亮的渗出性积液,培养阴性。患者氧合情况明显改善,咳嗽、咳痰缓解,低氧血症逐渐纠正,停止氧疗。入院后3周胸部CT见肺部结节较前部分吸收,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图2C);颈静脉超声提示右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后再通。住院期间复查示血小板迅速恢复,并进行性升高,最高至765×109/L, 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入院后3周出院,序贯给予口服抗生素及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1.2.4 预 后患者出院后未再出现发热,无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不适。出院后2周随访,血小板下降至336×109/L,超声示右侧颈内静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停用阿司匹林及利伐沙班治疗。出院后4周随访胸部CT,示两肺炎症整体明显改善,双侧胸腔积液吸收(图2D)。

图2 该例LS患者胸部CT表现

2 讨 论

2.1 LS发病情况1936年,法国微生物学家Lemierre在Lancet杂志上首次对以厌氧菌败血症、颈内静脉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转移性脓肿形成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进行描述,LS因此得名[1]。LS是一种罕见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健康的年轻人[2]。Hagelskjaer Kristensen等[2]报 道,该 病 在丹麦14~24岁青年中的年发病率为每百万人14.4例,在丹麦总人群中年发病率为每百万人3.6例,总死亡率为9.0%。

除原发口咽部感染,LS患者可存在其他部位的转移性感染性病灶,常见肺部受累。LS患者肺部CT常见坏死的空洞病变,可能与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并发脓毒性肺栓塞相关[3]。LS患者其他形式的肺部受累包括浸润、胸腔积液或脓胸、脓肿、气胸,也可能发生坏死性纵隔炎[4]。本例患者肺部多发结节改变提示肺脓肿可能性大,并出现双侧胸腔积液。虽然CTPA未明确肺动脉栓塞征象,但有部分结节存在坏死空洞形成倾向。

2.2 LS致病菌及检测LS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其中以坏死梭杆菌最常见,其他包括梭状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厌氧链球菌等G-厌氧菌,还包括链球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6]。此外,已有多例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LS的报道[7-8]。病原学鉴定对于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病原学培养阳性率较低,且耗时较长。本例患者血、痰、咽拭子常规培养均未获得明确病原学结果,系通过病原学mNGS证实存在坏死梭杆菌的血流感染,同时痰液mNGS检测到坏死梭杆菌,从而明确病原学诊断。mNGS作为一种不需培养的新型技术,可以深入、快速地鉴定感染病原体,相比传统培养方法有更高灵敏度的同时又与“精准诊疗”的理念相契合[9]。尽管目前mNGS检测手段尚无法获得可靠的药敏信息,其仍应作为传统病原学检测的重要补充,尤其对此类危重、疑难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性病例意义更为显著。

2.3 LS治疗根据LS的常见病原菌构成,经验性治疗药物通常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碳青霉烯类及头孢西丁)、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克林霉素等。推荐两类抗生素联用,以充分覆盖厌氧菌,同时兼顾部分致病或合并感染的G-杆菌及链球菌。目前的病例报道中多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部分坏死梭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推荐使用加入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初始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案例也不少见[11]。坏死梭杆菌对喹喏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敏感性差,故应避免使用[10]。LS患者抗生素应用疗程需要根据临床严重情况决定,目前文献中平均抗生素应用时间达4周[11],部分重症患者连续应用8~12周[11]。钟南山院士团队[10]建议对LS患者静脉应用抗生素2~3周,症状改善后序贯口服抗生素4周。

目前对LS患者是否使用抗凝药物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疗程尚存在争议。以往报道[11-12]中,抗凝药物应用于LS患者的比例为21%~64%,而大多数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也取得了良好预后。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及给出个体化方案,例如:患者出现颅内血栓性静脉炎时,由于其严重性远高于颈内静脉血栓,可能需要积极抗凝治疗。此外,近年来关于脓毒症与凝血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13]认为,早期使用抗凝剂有助于预防脓毒症导致的DIC的发生。本例患者早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后期因血小板计数过高叠加抗血小板治疗,无出血事件发生,颈静脉血栓部位血管再通,预后良好。因此,不同病例可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及新型凝血标志物等凝血指标给出综合抗凝决策。

综上所述,LS是一类少见、具有致死性、通常由厌氧菌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以往对其病原学的鉴定主要依赖于细菌培养,本病例报告提示应将mNGS技术作为其重要补充,以更高效地获得病原学信息,进而实现早期精准诊疗的目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病原学抗凝入院
人工肝治疗的抗凝剂应用进展及选择策略
关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病学分析(2017—2018年)》一文的更正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集束化抗凝管理模式对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哪些食物会影响抗凝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