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与肝癌
——一组发人深省的数据
2022-03-04杨秉辉
文/杨秉辉
编者的话:
本期与读者见面的“杨秉辉医学科普专栏”是本刊尝试推出的以著名科普专家命名的科普专栏。 杨秉辉,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主编。 2019年获得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称号。 除了肝癌专家的身份之外,杨秉辉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普专家。2013年,因为在医学科普方面的突出贡献,75 岁的杨秉辉被授予“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科普获奖第一人。 曾任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第五、第六届理事长的杨秉辉, 几十年来撰写科普文章千余篇,主编科普书五十余册,如《健康的逻辑》《健康的生活方式》《癌症真相》等等。 他创作的科教电影《肝癌治疗的曙光》已在全国上映。 为使医学科普更具可读性, 近年来他尝试将医学科普写成小说, 使读者在愉快阅读中获得医学知识, 已出版长篇医学小说 《祺东的黄兴家医生》以及3 本短篇医学小说集。
本栏目的文章都由杨秉辉教授过目并经杨教授本人授权同意刊发。 编辑部也代表本刊读者感谢杨秉辉教授对本刊科普传播工作的大力支持。
“心肝宝贝”,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人的生存、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几乎都从胃肠道吸收,经肝脏的一系列的生化代谢,方能为我所用。所以若称肝脏为消化系统的中枢、一如心脏为循环系统的中枢一样,亦不为过。不过,肝脏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营养的消化吸收,它还有强大的解毒功能,这里的“毒”是泛指一切在血液中已不为身体所需要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 如衰老的红血球所含的血红蛋白转化成的胆红素在肝脏里与葡萄糖醛酸基结合成为直接胆色素经由胆汁排泄; 嘌呤核苷酸中的嘌呤在肝脏中转化成尿酸经由肾脏排泄等等。
吃进来的药物、除直接作用于胃肠的以外,也需经过肝脏的代谢方能发挥作用。 有的药物经过肝脏的代谢后疗效便会下降,甚至失效,所以这些药物必须通过注射给药, 以使其直接到达患病的部位发挥作用,当然,这些药物最终还是经过肝脏的代谢而消除。
酒,准确地说是指酒精,酒精的化学名为乙醇。 乙醇进入肠胃后被吸收进入肝脏, 在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 再由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若是饮酒过多使两个酶应接不暇,则乙醇便会在体内堆积,于是发生急性酒精中毒,不过民间只称之为“酒醉”而已,需待肝脏中的这些酶慢慢清理,方才逐步解毒而清醒。 当然也有中毒过深,未及清理已经危及生命者,此为一。其二,若是后一个、即乙醛脱氢酶不足, 则乙醇转变为乙醛后不能充分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乙醛便在体内堆积。这乙醛却是个“细胞毒”类物质,能进入细胞损害细胞内的DNA(脱氧核醣核酸),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肝细胞,所以尽人皆知:饮酒伤肝,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肝硬化。 这种损伤往往以慢性的行式呈现。其实又何止是伤肝,慢性酒精中毒损脑, 常以认知能力减退、 酒精性痴呆为主要表现;长期大量饮酒者常合并慢性胰腺炎,乃至并发糖尿病;长期大量饮酒损伤心肌,易生心力衰竭……不幸的是据研究:东亚地区、如我国,民众这乙醛脱氢酶多有先天的不足, 故我国民众过量饮酒于健康之危害,更胜于欧美人士。
酒精在肝脏中转化成的乙醛损伤了DNA,带来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致癌。人体细胞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 新细胞之所以能维持着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依靠的便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 这DNA 受到损伤, 新生的细胞便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细胞产生了“变异”,若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这这些变异的细胞便有可能进一步发生癌变,终于形成癌。
此外,酒在酿造过程中除产生乙醇外,同时也会产生多环芳烃一类的致癌物质混入其中,酒精进入人体后还会增强多环芳烃活化酶、 苯并芘羟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致癌物质“活化”,增强其致癌作用。而且,有些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酒精是一种很好的溶剂。 乙醇对许多致癌物质来说,便是一种很好的溶剂, 使一些致癌物质被溶解后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故饮酒致癌还不仅是酒精的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与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等的发病皆有关系。有人根据我国民众饮酒的情况,估计我国的癌症中约5%应归咎于饮酒。若以每年新发癌症350 万例计,则每年有17.5 万人应饮酒而生癌。
最近《中华肝脏病杂志》报道一组饮酒与肝癌关系的数据:我国嗜酒者约占人口的4.5%,约为6200万之数。 大量饮酒者肝癌的风险高于不饮酒者2.07倍,即使为少量饮酒者,其肝癌发生的风险亦高于不饮酒者。 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25 克、50 克、100 克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较不饮酒者依次增加为1.19、1.40、1.81 倍。 这份报道中还特别强调了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若饮酒之酒精量每日超过80 克者, 其肝癌发生的风险增加53.9 倍,而糖尿病患者若亦如此饮酒,则肝癌发生的风险增加9.9 倍。 报告中也提到戒酒后可以使肝癌发生的风险每年降低6%~7%,约需经过23年之久,方能达到从不饮酒者的水平。
这组数据颇为发人深省: 一是我国嗜酒者甚众,嗜酒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明显增高,极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是饮酒与肝癌的关系十分明确,饮酒量越大发生肝癌的风险越高,而且即使少量饮酒,肝癌发生的风险亦有增高。 三是若有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或有糖尿病者大量饮酒,肝癌发生的风险将成数十倍地增加,可谓危险之极。此处需提醒读者诸君:丙肝病毒感染常呈隐匿性,患者多不知情,而乙肝病毒感染也有较长的“免疫耐受期”。 在此期间患者并无症状,肝功能检查亦多正常,常为患者忽视。即如糖尿病,在我国知晓率不足4 成,即有大量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这些人员如果大量饮酒,如何能避免肝癌的发生?
不过,这份报道也给出了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办法:戒酒。而且明确告知:戒酒以后肝癌发生的风险每年下降6%~7%。 虽然要降到与从不喝酒者同等的水平需要23年,长是长了些,但是戒酒之后即能逐步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总是好事。
“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之说在我国流行甚广,挺之者、贬之者争论不断。不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是明确的:即使饮酒对心脏有某些好处,(请注意:不是肯定饮酒对心脏有好处) 考虑到饮酒与癌症的关系,以及酒精对其他器官的损伤, 不建议饮酒。 “不建议饮酒”似乎说得太婉转了些,一本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社论式评论文章说得就更直接了:最好是滴酒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