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三段六式”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
2022-03-04李云朗
李云朗
【摘要】浮雕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自编校本指导用书、优化资源等手段进行开发的,契合当地的美术资源和学生的需求。课程从本校实际出发,补充、筛选、整合内容运用“三段六式”浮雕教学,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现课程的校本化和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浮雕;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浮雕,是我校于 2011 年开发的美术教育特色项目。它是以底板为依托,在有限的塑造空间里对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雕刻,通过透视和错觉等方法,向人们展示较抽象的空间效果。因为它兼有平面性和立体性,所以也可以说是介于绘画和圆雕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颁 发《 关 于 深 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五育并举”,并提出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在国家层面提供指引。
一、基于乐融美育课程体系的校本课程
学校以国家制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体系为依据,结合学校的“乐成教育”文化、学生培养目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乐融美育课程体系。如下图。
乐达基础课程:乐达基础课程是国家课程,即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健全学生人格的形成,让学生得到全面發展。乐达基础课程根据国家的课程设置,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课时安排实施。
乐享拓展课程:乐享课程是拓展性课程,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校内拓展课程。重点拓宽学生的学习面,激发学习兴趣爱好,开发思维和促进个性发展。乐享拓展课程每周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学生采用走班制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拓展课程。
乐会开放课程:乐会开放课程是学科融合的课外美育课程。重点在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提升审美与实践能力。上课的地点由校内拓展到校外,由学校、美术馆、展览馆及其他非遗传承机构等共同组织参与。比如,有“两馆一厅”活动、非遗系列课程、节文化系列探究活动等。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一)合理规划,校方支持
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需要统筹安排,在区市层面需要调研、校层面进行分析。科任负责老师形成可行方案。寻找身边有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忧”的原则,详细制定实施方案。初步方案形成,如上课老师安排、如何集体备课、场地布置、所需工具材料、成果展示等,都地得到学校的支持,有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加上学校的支持往往是“事半功倍”,收效盛佳。
(二)科研引领,自编校本教学指导用书
学校成立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浮雕教学特色的创建与研究”研究小组,通过课题研究来牵动构建浮雕美育课程体系。课题组老师自编校本教学指导用书,在实践过程中汇编成册。校本课程作为实验性课程,在探索开发的过程中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一些小挫折和失败的过程,这样需要我们老师总结反思,为今后的开发做好铺垫,完善校本教学指导用书。
(三)浮雕“三段六式”教学的开展
“三段”指的是在学校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进行浮雕教学,低段为一、二年级,中段为三、四年级,高段为五、六年级。“六式”指开展陶泥、超轻粘土、石膏、纸泥、瓷砖、综合材料六种创作形式的浮雕教学,以多种创作形式来增强浮雕学习的趣味性。
“三段”和“六式”之间的关系是:(1)在低段开设陶泥浮雕、超轻粘土浮雕教学班,纳入常规课堂进行教学。低年段浮雕学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陶泥进行塑形训练。学生在浮雕塑形学习中,获得三维立体空间感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中段进行过渡打下基础。(2)在中段采用石膏板、纸泥进行浮雕教学,学习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学生进行雕刻学习,雕刻对于塑造的优点是硬度更大,浮雕完成后,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上色绘画,学生学习兴趣极高。石膏粉制作浮雕板的优点还有此材料的干后硬度适中,在雕刻过程,还可以加水进行软硬控制。(3)在高段开始瓷砖板、综合材料浮雕教学班,提高审美能力。小学高段采用瓷砖板、综合材料进行雕刻和制作,强调浮雕的刀法、制作等技法练习。雕刻的语言是形体,要对制作物体的体积首先得要观察理解,此层次的浮雕教学,要给予学生专业的知识,让学生加强对形体的“三度空间感”的训练,要求学生从科学刻画出空间关系,但也不必在乎学生是否会透视原理,只要有一般的近大远小知识即可。又比如,笔者在指导制作人物浮雕时会强调表现人物的体积和空间时,始终要求学生感知前后关系,有了前后关系就会知晓线条的穿插关系,分析清楚后,浮雕创作再也不是难事。
低段陶泥、超轻粘土浮雕教学,用的是美术学科语言,如点线面的基本造型等,带着好奇心学习,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所想,体验浮雕造型的乐趣。中段石膏、纸泥浮雕教学,则是运用综合性材料进行浮雕创作,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开始进行使用浮雕专业工具,进行基础学习。高段瓷砖、综合材料浮雕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和现实社会相结合,学生进行正确的浮雕创作。这三层是一个递进的关系,越是往高段高层,学习程度就越专业,浮雕知识就越全面。
(四)优化资源,充实教学
学校积极统筹、优化整合本校与社会的美育资源,充分挖掘本土美术教育资源,充实浮雕特色教学 。
1. 优化校内资源
教师利用各类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美术老师利用中秋节后废弃的月饼盒盖作为石膏板的底模,引导学生在月饼盒盖做底的石膏板上创作浅浮雕作品;还用废纸来开发纸泥浮雕教学项目……老师在浮雕特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资源循环使用来丰富浮雕创作材料。
2. 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美术场馆具有公共教育活动的职能,有着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是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学校在浮雕特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主动发掘和吸纳社区美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场馆的人力、设施环境等美育资源,将原本局限于教室内的教学活动逐渐拓宽到了社区,甚至是多种资源的结合来达到浮雕教学的目的。
学校与社会陶瓷博物馆一直紧密合作 , 双方秉着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同创共建,和谐发展”的原则,携手共建浮雕教学实验基地,合作开发了陶瓷板雕刻教学项目。陶瓷博物馆的各种资源为学校提供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平台,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陶瓷博物馆感受先进的陶瓷雕刻艺术,学习专业的浮雕知识。
此外,学校依托区宣教文体局开展“两馆一厅”美育特色实践课程的新举措,让学生走进美术馆、图书馆开展“悦绘悦美”——美术鉴赏及探索课程,它为学校实施浮雕特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平台,使特色美育课程得以升级及丰满。
(五)学校节文化的融合
学校的节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最好体现。本校有五大节日,如“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巧用五大節日,开展美术学科融合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体现多学科融合,大部分科目都结合了浮雕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如语文的诗配画、故事绘本等题材,充分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完美地将语文和美术进行学科融合。活动中,美术老师与各科任老师多多沟通,将学科融合贯彻到底。巧用校园节文化这个契机,开展相关活动,既能在轻松的氛围下提升美术素养,又发展个性与特长,集德、育、体、美、劳为一体。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浮雕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学习效果的反馈,帮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课程得到开发与诊断。在学生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兴趣度,从学习情况、作品评述、活动参与、获奖情况四方面进行量化考察,以自评、他评、教评与家长评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相应的课程或活动中,并登记造册,伴随学生成长。
学生评价
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程效果和学生的喜爱程度的评价上。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参与实践;是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是否融入生活实际,关注个性发展;学生是否对课程和老师的喜爱度。具体的评价标准要针对开发课程的具体内容设定,以问卷方式考核。
四、实施效果与收获
(一)学生方面
近年来,学生作品在东莞市青少年工艺作品展、东莞市中小学师生才艺展示、东莞市中小学生创意工艺作品展、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大赛 、东莞市少儿艺术花会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东莞电视台、《东莞时报》《中国美术报》等媒体对我校的浮雕特色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浮雕特色教育得到社会一致认可。
(二)教师方面
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研究能力,保障学校美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学校方面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打造品牌学校。在 2018 年成为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培育对象。2018 年 2 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
总而言之,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积极的教育教学意义,是课改对老师的新要求和任务,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不断实践总结思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又独特的校本课程,让美育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尹少淳 .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