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双减”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的尝试

2022-03-03虞莉娟

关键词:双减情景情境

虞莉娟

(北京雷锋小学 北京 100009)

为了改变学生课内课外压力过大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国于2021年9月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即通过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内作业压力与课外补习压力的方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环境。“双减”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作为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享受教育改革发展获得感的重要工程,需要一线学科教师切实践行在教育实践中。

“双减”看似是减法,其本质却是加法:“减”的是负担,“增”的是质量,是责任,是获得感。学校在落实“双减”工作上要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压力,不是不要质量,而是通过减负实现更高的教学质量。减负不等于不学、不考,也不等于降低教学难度。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高效的课堂学习。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好、学习效率高。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每个学生都有实际获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要真正落实“双减”就必须回归到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上。

“双减”关键在“减负”提质,在于打造高效学习课堂。情境教学的引入,是当今课堂教学有效而主要的形式。但是究竟什么是“情境”,怎样使用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展开的意义

教育学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 将问题情境教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在“双减”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俗话说,思维决定脚步,想要提高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水平,必然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展开的重要意义[1]。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将问题情境教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实践。在这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不断地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每当一个数学问题得到解答时,参与问题情境教学的学生将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将作为一种精神奖赏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培养问题思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2]。

将问题情境教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提高,更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的教学实践,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深远持久的积极作用。

2.建立有效互动机制,优化数学教学环境

将问题情境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以及课程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参与课堂问答,更有利于其集中注意力,培养其思维能力。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在“全民参与”的教学环境的影响下,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常见问题

1.情景创设与学生认知不相符

情景创设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虽然随着该理论的完善与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导入,但是情景创设的质量参差不齐,与学生的学龄、认知能力不匹配。例如,在《认识角分》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以蔬菜、水果的购买引入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反馈并没有参与过蔬菜、水果的采买,并不清楚价格是多少,这便使得课程导入阶段,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关认知,无法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这种脱离学生认知的情景创设不仅不利于提高课堂质量,反而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3]。

2.问题情景与教学目标不融合

问题情景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应当服务于课堂教学,符合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但是现阶段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情景创设、问题设置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存在,使得问题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浮于表面,无法充分发挥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

部分教师为了使用问题情景教学法,对生活中的案例与数学内容强行联系,与课本严重脱节,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反而加大了教师与学生的压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除了导入案例与教学目标脱节外,在问题设置与导向上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部分教师僵化的应用问题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提出问题,对于问题实际导向却缺乏设计。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与教学目标毫无关系,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问题情景与教学目标的不融合,是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最易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当时刻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情景创设与问题设计,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于其设计进行调整与完善。

3.问题情景学生参与方式单一

现阶段,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中的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情景教学方法本身是以问答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问题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心理,使得问题的回答本身具有一定的门槛,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分地思考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中,仍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上,缺少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观察、试验、推测、计算、验证等探究过程,同时也缺少让学生有效地归纳总结和拓展探究的思考过程,学生参与问题情景教学方式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方法优化实践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规避问题情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小学数学问题情景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1.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入

趣味性是指情境引入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其往往会主动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情境的引入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去体验去发现。选择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其好奇心,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从低年级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游乐园入手。教师通过创设游乐场的情境图,将数学的计算方法融入游乐园项目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各类娱乐设施的票价,提出问题。与买菜的情景创设相比,学生在游乐园的情景下参与程度明显提高,提出的问题也较有针对性。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坐过山车一个人三元,那么八个人需要交多少钱?”,还有学生提出“小明玩了‘过山车’和‘急流勇进’游戏,一共花了多少钱?”等问题。

学生对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愿望较为急切,在学生保持高度热情与积极性的状态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列出相关算式。在教授乘法算式的同时,也利用了学生已掌握的加减法,温故知新的同时,也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算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在该情境设计中,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选择游乐园这一主题不仅贴近学会生生活,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的问题。为此,学生普遍专注度较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2.操作性问题情境引入

数学理论的学习是抽象的,恰当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往往是最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正向激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为学生设置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其动手实践,并积极提出问题并解决。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指导,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垂直和平行”这一内容时,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两支笔,为学生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这两支笔都能怎么摆呢?”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用自己的笔试着摆。当学生摆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将摆成后的图案画在纸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巡视状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在学生画完后,鼓励学生进行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展示后,教师提出问题“从不同的画法中大家能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两条直线存在相交或不相交的关系”之后,教师提出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相交的情况下两条直线可能垂直,在不相交的情况下可能平行,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对角度进行测量,从而得出两条线的关系,最后教师提出具体的概念,学生不断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学习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3.生活性问题情境引入

生活性是指情境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只有选择贴近生活的数学,才能使学生真实地去感受数学,能从抽象的数字中感受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思维上从一个形象过渡到抽象,也为学生的学以致用提供平台。借助这种方式,学生的专注度更强,对问题的理解将更加透彻,思考将更加深入,便于更好地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例如,四年级《数学广角》,本节课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生活实际,以妈妈做饭这一生活化的情景引入:洗米(2分钟)、炒菜(3分钟)、蒸饭(20分钟)、摆碗筷(4分钟)、蒸鱼(12分钟),通过怎么帮助妈妈尽快做好晚饭,让学生理解程序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性的问题情景引入,使得学生找到了实践的途径,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在帮妈妈做饭中,当其为母亲节约时间并受到了正向鼓励时,便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正如新课标指出的,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4.游戏化问题情境引入

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体验、感知、参与,学会挑战、协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其核心素养的提高。小学数学游戏的情境引入,源自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身影,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构建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应融入相应的生活元素,开展生活化程度较高的游戏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节课,学生对这个故事已经很熟悉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分小组玩扑克牌游戏的方式,利用扑克牌上数字的特点,再由学生自己解读田忌赛马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体会对策问题。

5.探究性问题情境引入

探究性是指情境中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究性的问题由于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可以与小组讨论的方式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地思考与讨论的时间,通过产生问题、讨论冲突、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并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例如高年级在讲授“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问题的提出:能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方法,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找到新图形与旧图形之间的联系,经历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情境具有“探究性”,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给学生展示形象鲜明的案例,积极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思维,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推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情境创设的质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双减情景情境
情景交际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楼梯间 要小心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