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历史观推进百年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2-03-03金梦兰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模历史观思政课

金梦兰,于 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在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善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目标的实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1],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体现出鲜明的“大历史观”特点,他善于以大历史观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这种大历史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不可或缺。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历史教育和科学历史观培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将科学历史观培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需要有效的载体和素材,而由百年党史中英模人物所构筑的精神谱系正是强化大历史观教育、创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和有效素材。

一、以大历史观推进百年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价值

(一)以大历史观情怀展现英模人物的精神底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感染力

思政课的理论内涵解读、思想性的呈现、政治立场的阐述都需要有感染力的讲授,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和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百年英模人物形成的精神谱系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百年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系列革命精神的主要载体。英模人物承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行为和事迹将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是民族精神的投射和化身。以“纲要”课为例,深入发掘英模人物形成的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典型代表的精神谱系,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促使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对标典型英模人物,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从历史情感层面切入大学生的心理世界,给予他们深刻的历史体验。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这一转换过程需要有效的载体和良好的素材。英模人物所形成的精神谱系,是承载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是教学中的有效素材。英模人物所展示的精神底蕴是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根据,通过在思政课内容中有效讲解英雄人物,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所体现出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底蕴,并推动学生将思政课学习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大历史观思维解读英模人物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

大历史观不是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人物或较短的历史时期,而是与其他历史事件或较长历史时期联系起来,坚持整体化的历史意识,综合运用归纳和比较等手段,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事件的真正意义。百年党史英模人物是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涌现的杰出代表,在思政课中充分运用英模人物这一重要素材,以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分析英模人物,坚持整体化的历史意识,深入分析英模人物在民族复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规律和经验。通过将不同类型的英模人物精神对应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让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从历史理性层面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用大历史观解读英模人物的精神实质。首先,英模精神从实质来看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具体实践。共产主义理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英模人物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践行者和先行者。从大历史观来看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渐进的过程,其实现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始终。坚持整体化的历史意识,就要看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模人物就是那些具备了共产主义理想和品质,并带头实践的代表性群体。因此,讲授思政课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大历史观思维解读英模人物有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其次,英模人物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英模人物所体现的精神特质、价值诉求、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英模人物从历史长河来看,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案例。

(三)以大历史观视野揭示英模人物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引领力

大历史观能够深刻地透视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清晰反映出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通过大历史观视野揭示百年英模人物精神的历史价值,将这些价值凝练后具体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从历史信念层面切入大学生的心理世界,给予他们坚定的历史自信。在“纲要”课教学中,结合英模人物精神来评价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好阐述“四个选择”的历史依据,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原理”课程中,结合英模人物精神来深入分析历史人物的作用,更好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的相关问题;在“概论”课中,结合英模人物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历程中的作用,更好阐述坚定“四个自信”的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中,将英模人物精神运用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讲授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英模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政治上有较高的觉悟,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有着突出的能力和业绩。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骨干和影响作用,对于影响、鼓励、带动人民群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尊重英模人物,是党和国家多年来的优良传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945年初,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赞扬了劳动模范的贡献,说他们起了3个作用——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此后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重视以英模人物及其精神的宣传来起到思想教育和引领提升的作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一大批英模人物,如孟泰、郝建秀、王崇伦、雷锋、倪志福、王进喜等,就是这个时期英模人物的代表。

二、以大历史观推进百年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从宏观上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目标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具体化,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与实效性达成。大历史观视域下百年英模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在大学生科学历史思维培育、正确历史观念形成、坚定历史自信等方面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

(一)将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转换为对大学生科学历史思维的教育视角

大历史观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作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也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百年英模人物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历史情怀。通过大历史观分析百年英模人物的精神内涵,能够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鉴古知今,科学回应现实矛盾和问题,解释党现阶段国家治理路线方针政策的合理性。将历史思维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从百年党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辩证关系中,认清历史前行的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从“纲要课”讲述鸦片战争180多年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宽广的“大历史”视野,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通过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重大问题。“大历史”视域下的历史思维有助于把很多具体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看得更清楚、分析得更准确。在“概论课”的讲授中,贯彻“大历史”视域下的历史思维,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而这一过程中,无数英模人物是奋斗历程的杰出代表。

(二)将百年英模人物精神资源转换为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教学资源

将百年英模人物事迹透过大历史观维度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推动党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思政课学习正确看待和回答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艰辛过程,了解新中国的创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及其历史选择的必然,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认同与拥护。具体而言,要形成一批与英模人物精神这一研究主题相关,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设计、微课等教学资源,有效推进党史教育在高校开展的理论化水平与教学实践运用,使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形成“把握历史发展主流”“正确看待历史发展曲折”“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从而能够自觉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英雄人物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历史传承性,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历史观加以解读,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2]。从大历史观视角分析百年英模人物的产生,也要放在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是不同时代客观历史环境的发展产生和造就了时代的英模人物。大历史观强调观察历史的“长时段”和“宽领域”视角,通过以“长时段”来解读百年英模人物的产生,强调这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也是近代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环境的客观产物。而“宽领域”则体现出英模人物的产生既有英模人物个体成长经历与个人品质素质的因素,又有社会客观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此形成对百年英模人物的正确解读,有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将思政课知识层面教育升华为对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培铸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程,印证着人心所向的历史选择、深沉厚重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气和决心。百年英模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伟绩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依据。这一自信源自于英模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中国人民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大历史观下,英模人物体现的就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连续性中的阶段转折点,曲折性中的前进力量,时代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典范。历史必然性、连续性、前进性决定了他们具有内在一致的历史使命,即实现民族复兴与共产主义,在百年历史中,他们由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坚持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谱系。通过大历史观对百年英模人物构筑的精神谱系进行梳理和解析,并将其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将信仰的力量充分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历史自信,达到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体系层面向信仰体系层面转化的教学目标。

三、以大历史观推进百年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

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涵盖多门课程,以大历史观推进百年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具体内容、理论基础、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设计。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以百年英模人物为载体夯实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基础和提升水平。

(一)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模人物的重要论述,设计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具体内容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模人物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大历史观教育,首先在于重点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模人物定位的重要论述,包括英模人物的本质定位、历史定位、时代定位,为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的具体内容解读英模事迹、学习英模品质、传承英模精神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南。以大历史观研究百年英模人物精神,为强化思政课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指导性原则。通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英模人物的论述,按照他指出的“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4]的原则,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对于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等正确态度,进而以大历史观视角研究各门思政课如何在英模人物精神教育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以大历史观来分析英模人物,英模人物在历史长河发展中体现出了民族精神、时代需求和开创未来三者的和谐统一。英模产生有历史渊源,根源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有时代需求,形成于我们党百年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可以开创未来,英模精神的作用不止于当代,可以穿越历史时空,可以教育后人。以上述大历史观对英模人物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纲要”课、“概论”课,形成若干以“百年英模人物”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题设计,如“百年英模人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英模人物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战斗英雄与百年强军之路”“改革征程与改革先锋人物”“顺势而为与时势造就英模人物”等。通过专题设计,结合思政课具体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模人物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大历史观教育之中,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以大历史观对英模人物精神的系统解读,夯实思政课各门课的唯物史观基础

以正确的历史观分析英模人物,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也是英模人物精神谱系分析及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5]。这是客观评价和弘扬英模人物的保障。因此,英模人物事迹与精神中蕴含的唯物史观基础研究是开展教学中具体运用的前提。以大历史观分析英雄人物,要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发展动力、历史创造者等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出发,牢固确立英模人物评价的唯物史观基础,为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前提。深入分析英模人物的示范价值和引领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历史教育功能、借鉴功能、资政功能。“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讲清楚近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大历史观解读百年英模人物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光辉业绩、感人事迹、历史足迹,体现出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夯实历史认识的唯物史观基础,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概论课”则以大历史观分析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英模人物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形成中的历史作用,辩证看待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在推进历史发展、实现理论创新中的历史作用。

(三)揭示英模人物精神的历史思维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历史教育价值

历史思维是把现实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科学方法。对英模人物评价要坚持历史思维,体现为对历史的尊重,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以英模人物揭示百年党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深入研究阐述英模人物的示范价值对历史的教育功能、借鉴功能、资政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和论述,科学的历史思维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刻意歪曲历史、曲解历史,抵毁英模人物历史地位的有效工具。坚持研究英模人物方法上的政治性、科学性、规律性,并以此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思维所凸显的大历史观,进而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历史观的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科学历史思维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体现,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信。深入发掘百年英模人物事迹中体现出的“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为什么能够给中国带来繁荣富强”,“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的精神力量,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以大历史观视角进行解读,融入思政课中,使学生在“历史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四、以大历史观推进百年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路径

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设计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以有效的教学路径加以实施。优化大历史观推进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路径,有助于以此为重要抓手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

(一)设计英模人物精神选修课程,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思政课选修课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简单是思政课必修课的重要补充,而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根据英模人物及其精神谱系的特点,结合思政课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必修课相关内容。开设“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百年英模人物系列思政选修课”,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人物解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群体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典型人物解读”“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解读”“改革先锋人物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模范群体解读”等系列选修课,形成一个体系科学、内容丰富的选修课体系,深入分析其深邃的爱国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开新路的创新精神等内容,将其融入到思政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以英模人物解读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

(二)深度解读英模人物,解答教学重难点问题

英模人物的产生背景、生动事迹、精神内涵往往能够解释思政课深邃的理论问题,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英模人物事迹及精神谱系与思政课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息息相关。通过将两者对接起来进行分析,将英模人物解读与思政课各门课教学内容加强纵向与横向联系,通过英模人物与思政课相关课程内容对应关系的梳理和设计,融入的过程中解决思政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模人物的事迹、思想、精神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以新中国劳模的事迹对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解读等。在思政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专题解答、案例教案设计、教学指南设计等,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英模人物融入思政课要探索社会实践的有效路径

英模人物来源于社会发展实践,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也要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和功能。用大历史观评价英模人物,并有效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贵在立足实践,推进思政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实现守正创新相统一。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中将“访英模,学精神”的社会实践考查活动作为有效支撑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参观不同历史时期英模人物的纪念场馆、事迹展览,寻访英模人物的历史足迹,回溯历史、感悟精神、崇敬英雄,将思政课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效结合。通过走出去参观寻访与请进来宣讲交流相结合,打通校内外思想教育资源,进而将英模人物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政课优质教学素材,形成思政课有效开展的重要路径。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也进入完成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正向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踏上新征程,我们要继承发扬英雄模范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进。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英模人物的褒扬日益重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建立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制度褒扬英模人物。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更应该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大历史观,把英模人物精神作为切入点,以历史绘英模、以英模解党史、以党史铸理想、以理想育新人,将百年英模人物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从而更好地回答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以什么样的目的应用历史和把握历史等问题,以大历史观教育为思政课赋情、赋理、赋魂,全方位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英模历史观思政课
英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