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生命教育的回归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2022-03-03乔芳菲申寅子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减生命语文

乔芳菲,申寅子

(1吉林开放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近年来,小学生轻生惨剧时有发生,加之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剧烈冲击。生命教育一次又一次摆在公众面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启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其核心在于切实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新时代教育全面育人的整体效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任务。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1]。生命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生命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堂上也要相应地融入育人的理念。有调查显示,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约有210篇(42.3%)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2]。我们有必要以此作为切入点,反思和改进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切实为“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型提供抓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命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并将其与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并列,把生命教育提高到国家层面。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以及热爱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并且提升生命质量”。这是国内教育界首次对生命教育进行明确的界定。生命教育出现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内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也相继展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个体的生命价值。冯建军教授提出,生命教育是个体从出生至死亡这一生命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展现的教育活动过程[3]。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涵盖所有能够提高个体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生命教育专门指的是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双减”政策出台后,“减负”成为我国教育决策的重要议题,为科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生命教育亟待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内容的扩充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以语文教学为例,首先,“生命教育”并不是“我要给你”的外铄式教育,它是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生命“由内而外”提升的内发式教育。外铄式教育常常从教师预设好的生命话题以及教学步骤出发,课堂中不乏交流和讨论,但是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却没有思想的撞击和精神的洗礼,完全游离于学生生命之外。而内发式教育是从语文教材文本蕴含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对形象化的真善美进行思考。其次,以“人文精神”来替代“生命教育”,实际上窄化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语文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人文精神,也包括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开发和技能的培养等。再次,新课改之后出现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问题研究法、故事导入法、角色扮演法等,而生命教育强调的方法要适应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选取具有生命启迪作用的教学方式。

二、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但是灌输式的教学往往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趋向统一化,在繁重的学业任务之下,学生往往没有机会理解“标准答案”之外的真实的生命含义。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多方面的欠缺,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唯有明晰前因后果,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理解偏差限制了对生命的感悟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材是握在教师手里最有力的武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涵盖的知识面极为广泛,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的课文内容,对于传递生命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对生命进行错误解读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例如在学习抗疫英雄故事的课堂上,教师进行提问:“通过这堂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不怕牺牲,敢于冲在最前面!”随后,教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尽管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轻视生命的错误引导。师生面对“生与死”这样严肃的话题时,既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又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就草率地得出了“不怕牺牲”的结论,从学理上讲,这位教师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无法从认知和情感上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他人自我牺牲的感恩之心。无数的英雄们之所以选择自我牺牲,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们宁可选择牺牲自己以换取他人的幸福。

这样的教学情形并不是个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人的生命无比珍贵,一旦失去便不能复得。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唯有基于审慎思考的自我生命判断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那种动辄轻易放弃生命的想法不仅是对英雄们的亵渎,更是对自身生命的漠视。生命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要将生命本身的分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在抗疫宣讲的课堂上,一位教师进行提问:“你们愿意去做志愿者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愿意!”面对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并没有立即给予肯定的回应,而是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做志愿者都需要什么准备工作吗?”一时间鸦雀无声,学生们纷纷陷入了思考。其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抗疫志愿者必备的常识性知识,并且补充道:“我们每个人既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救护他人生命之前,首先要具备救护他人的常识和能力。”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冷静的思考,对生命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忽视了生命的意义

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4]。小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恰当的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2020年12月,四川泸州的一名小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字条上写着“我活得太累了”“老师对我已经失望”“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等[5]。2021年2月,江西的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从自家的楼顶坠落,他生前曾多次表示自己的作业太多了,压力很大[6]。在他留下稚嫩手笔的遗书中,多次出现“撑不下去了”的字样。事发后,校方表示已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珍惜生命的教育,并开始进一步观察每个孩子的心理活动,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这些沉痛的事实表明,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受应试观念影响,学校往往将“高分”作为终极目标,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取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判断。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越位进行指导,以自身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经验,存在诸多弊端。语文教师直接将知识点作为结论摆在学生面前,而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高效的掌握和熟练的记忆。这种课堂教学,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启迪,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微乎其微的。与此同时,学校的“励志”标语里充斥着诸如“提高一分,打败千人”的口号,却极少向学生传递“活着就是幸福”这样朴素的人生真理。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回避跟小学生讨论生命意义的。很多教师本身的育人观念也存在偏差,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竞争的。学生在这种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直以来,过度关注应试成绩,生命教育长期缺失,引发了一系列学生价值观扭曲的问题,甚至酿成了生命的惨剧。这迫切要求我们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新,当代学生们享受着优越的学习环境,沟通和学习都更加便捷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有不断疏离的可能。如果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就极易导致他们形成扭曲的心理。我国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表示,有学生曾经向她发问:“学校是个解惑的地方,但是,我的‘惑’,小学不能解,初中不能解,到了高中依然也不能解,我要待在学校干什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他们的社会性很弱,但是思考力很强。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们能接触到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现实生活的种种要求又让他们应接不暇,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心理困惑。据调查,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孤僻、缺乏同情心和宽容心,都是不良教育的结果[7]。

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教育中充斥着“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样的惯用语,这实际上忽视了对孩子生命意识的培养。在面对“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时,家长们总是三缄其口,没有对生命问题的本质进行回应。而语文教学中也常常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的生命感悟极其匮乏。实际上,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我们的教师、家长需要对这些特质进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跟他们的发展水平相匹配。如果学生在语文教材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和自己的意义世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学生也就不能理解知识“为何学”与“为何用”,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沉重的枷锁。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多冲突,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冲突会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累积起来会让学生感觉非常的无奈、痛苦,以至于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三、“双减”时代语文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展望与期待

“双减”的基本原则在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所要治理的,正是忽视教育规律、破坏教育秩序的内卷式恶性竞争[8]。这一政策蕴含着“减负增效”的基础教育变革导向,带来了教学观念、评价方式和育人模式的转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教学中“无生命”的局面,使每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意识,能够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彰显出生命的个性以及创造性。

(一)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意见》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从学生这一“需求侧”出发,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命教育理念强调,不仅要尊重人自身的生命,也要尊重周遭环境中的其他生命。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就是要积极地认识生命,体会到世间万物存活的艰难与可贵,才能做到珍视生命和热爱生命。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传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化手法,选用了很多小动物作为课文的主人公,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乌鸦喝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这些内容中的生命意蕴,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并不是凌驾于一切生命之上的存在,我们应该尊重一切生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周围环境、保护动植物,学会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万物。

只有认识生命、认识自然,才能敬畏生命。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翠鸟》《燕子专列》这两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通过深度分析教材文本,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生命体验,意识到保护自然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小学语文教材涵盖许多生命教育的鲜活素材,恰当地引导能够为儿童形成坚韧的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这篇看图写话课文中,小兔到底用什么办法将南瓜运到家的呢?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双减”时代,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研究型学习和小组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灵活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够学会变通,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规避责任或者逃避困难。

(二)积极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对生命的感悟

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应该意识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是手段,克服唯分数论才是根本目的。学校要摒弃传统的评价制度,多一些评价学生的尺子,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课程[9]。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刻板的教师问、学生答,都缺失了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没有将学生真正引进到生命的领域,以致形成唯书唯上、轻信盲目的被动型人格。一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营造一个能够真实交流的空间。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适时给予点拨和鼓励,使学生成为一个活跃的、有生命力的人。提升小学生的生命感悟,不仅要让学生听和看,关键是要让学生表达出来。教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命因其独特性而愈显珍贵,这意味着每个生命的理想归宿便是成长为最好的自己[10]。

“双减”课堂还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让那些学业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如课堂上的微笑、点头,将这种无声的评价方式和语言评价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师的专心倾听,也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除了对学生的灵活的评价,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批判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生命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教师想要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情境,通过沟通交流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此外,评价不是为了分出高低和优劣,而是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因此,评价还要自然和真诚。当学生的认知存在偏颇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双减”政策的出台,规范了校内和校外的不合理课业负担,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生态的正向改变。《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只有懂得生活,才能乐享生活,进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命教育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也能激发起积极的生命感悟与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文里,描述了一只蝴蝶在盲女孩的手指间扑腾,女孩在细细地感受春光之后又将其放飞。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加入丰富的课堂提问和评价,向学生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自觉地体会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无论是盲女孩,还是弱小的蝴蝶,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春天。可以看到,阅读就是一种和生命进行对话的言语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个性阅读的需求,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

《意见》明确指出“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以往那些繁杂重复的作业,使学生身心俱疲,产生了诸多不良情绪,甚至是心理问题。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亟需变换观念,摒弃一味依靠强化时间投入来换取良好学业成绩的低效做法。高质量的作业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兼顾对于重点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投入的考查,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材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构建起更多联系生活的文本。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像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的描述、对病毒起源的研究以及对逝去生命的缅怀等[1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这些生命教育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加工,有针对性地编入校本教材,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与病毒顽强战斗的无私精神。

(四)充分发挥家校社的联动作用,彰显生命的个性以及创造性

《意见》要求“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学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与情绪”。“双减”政策呼唤生命教育的回归,为孩子播种美好。学生课业负担的减少,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展开深度合作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主体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方的“教育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个体生命诞生之初,家庭就理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偏重学业管理而忽视生命教育。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孩子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冷暴力,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和家人沟通。由于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常常容易钻牛角尖,性格比较偏执,容易轻视自己的生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当前,唯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才能克服因为任何一方生命教育缺失带来的短板效应。首先,家庭方面应该不断增强生命教育的能力,提高生命教育的自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恰当的爱与尊重,认真倾听他们的烦恼,及时解答他们的困惑,引导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学校要形成开展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生命之可贵。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语文探究课,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来组建社团,像诗文鉴赏社团、书法社团、对联社团等。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体谅和关爱生命,在实践中自觉地珍惜和尊重生命,不断提高生存技能。再次,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个体的生命价值如何在社会中体现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生命教育要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衔接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传播性和时效性。例如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防疫知识、战“疫”先进事迹等,通过鲜活、感人的案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双减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