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推动下的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研究
——以石家庄为例
2022-03-03马珍珍许晓伟
薛 辉,马珍珍,许晓伟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a. 会计系;b. 计划财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会影响文化中的其他要素,也会受到文化中其他要素的制约与选择。恩格斯多次指出,科学对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和变革作用。钱学森把科学列入文化范畴,认为科学既对精神有提升作用,也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现代科技产生以来,科学和技术相结合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逐渐趋向于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与此同时,高技术性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向文化和精神生活转移。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之余,将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想法必然产生,可以预见的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道路将会形成一股风潮,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在科技的助力下,社会上将会出现更多以文化为核心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强大的科技势必会将文化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让文化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同时完成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历史任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受新冠疫情影响,数字经济进程提速,大量的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在此形势下,我国对文化强国和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作为文化强国和数字经济交叉领域的文化科技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2019 年8 月13 日,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标是“到2025 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总体部署,建成若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协同攻关的文化科技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成100 家左右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管理规范、配套完善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 家左右拥有知名品牌、引领行业发展、竞争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3]。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发布的《2021 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迄今为止,科技部、中宣部等相关部门分别于2012 年、2013 年、2019年和2021 年分四批共认定了85 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从区域分布看,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形成了三极凸显、东部带动的发展格局,北京、浙江、广东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的三极,东部地区占据半壁江山,基地数量占比高达62.3%[4]。
根据《2021 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相关数据显示,授权市场的IP 品类分布中,数字内容IP 占比50.2%,其中卡通动漫占比29.4%,电子游戏占比9.4%,影视综艺占比9.1%,网络文学占比2.3%,实现跨产业运营[5]。
国家统计局2021 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显示,文化新业态特征较明显的16 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8204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9%,占全部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5%。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3 个细分行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30%[6]。
二、文化产业数字化融合趋势
(一)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的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文化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供给侧改革。
(二)融合广度与深度逐渐扩大与增强
文化产业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内涵,有利于形成文化科技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
通过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让文化内容以更新颖、更多元化的方式呈现,以数字技术不断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增强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
(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数字技术与文艺演出的结合可以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表现形式直接对话,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形式,有趣对位为观众带来数字化感受,保留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实践可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四)VR 等前沿数字化技术的普及
虚拟现实是学科高度交叉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辐射性强大的应用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VR+”已成为发展趋势。未来,VR 技术将随着文化产业更快地融入大众生活,颠覆传统的观览模式,为观众带来新场景、新体验,逐步形成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VR 新兴文化产业。
三、石家庄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现状
一方面,从石家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作用体现在电商产业。2019 年,电子商务全年交易额达6065 亿元,网络零售843 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2020 年1-6 月,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180 亿元,网络零售546 亿元,同比增长8.12%[7];另一方面,石家庄数字化发展体现在通讯产业,2020 年,石家庄全年电信业务总量993 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年末,石家庄互联网宽带用户416.7 万户,增长6.0%。移动电话用户1368 万户,下降2.5%;固定电话用户107.3 万户,下降12.9%[8]。
特别是2018 年以来,石家庄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本文将依次按照文化企业战略与竞争和文化相关产业、文化需求条件、文化生产要素和政府文化政策的顺序,分析石家庄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现状。
第一,从文化企业战略与竞争及其细分因素来看,由于采取的文化战略得当,石家庄市文化产业所辖企业有了一定发展规模,但是限于产业竞争和企业竞争影响,文化产业在石家庄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依然不大。
根据石家庄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五号)数据显示,2018 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1138 个,比2013 年末增长215.0%;从业人员124815 人,比2013 年末增长20.4%;资产总计1049.6 亿元,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173 个,比2013 年末增长261.1%;从业人员115053 人,比2013 年末增长34.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0.8 亿元,比2013 年末下降3.7%;资产总计983.3 亿元;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965 个,比2013 年末下降14.2%;从业人员9762 人,比2013 年末下降46.8%;全年支出(费用)20.2亿元,比2013 年末下降33.5%。资产总计66.3亿元。2018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 个,艺术表演场馆13 个,文化馆23 个,博物馆13 个,公共图书馆24 个,广播电视台18 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9]。
第二,从文化相关产业及其细分因素来看,石家庄大力发展文化电商平台,拓展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了与文化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2019 年石家庄接待国际游客2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接待国内游客12275.4 万人次,增长14.9%;文化旅游总收入1479.0 亿元,增长22.1%;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接待国际游客0.88 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6.2%;接待国内游客6229.34 万人次,下降49.3%;文化旅游总收入684.2 亿元,下降53.7%[10]。
第三,从文化需求条件及其细分因素来看,石家庄整体经济条件不弱,消费水平不低,消费习惯的重心也在逐渐偏向文化消费领域。
石家庄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根据统计数据初步核算,2021 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6490.3 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4.8 亿元,增长6.1%; 第二产业增加值2107.1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3878.4 亿元,增长8.2%(不含港澳台地区)[11]。
2021 年,石家庄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55 元,比上年增长8.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24 元,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6 元,增长10.2%[11];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 元,增长8.8%。通过与全国的数据对比可知,石家庄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高的[12]。
在消费习惯上,一方面,石家庄推进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依托大中型商业网点与文化旅游等相结合,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区,同步带动消费习惯转向文化产业相关领域。诸如正定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西柏坡、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推出西柏坡赶考行、古今正定游等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措施积极带动居民文化消费。
第四,从文化生产要素及其细分因素来看,石家庄本身就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再通过持续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关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
石家庄历史文化丰富,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多。无论是新乐伏羲台、正定隆兴寺、赵县赵州桥,还是西柏坡、正太总工会旧址等,都能体现出石家庄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加大投资,形成了较完备的文化设施。在市区有河北日报大厦、省艺术中心、市属新闻大厦、广播电视发射塔、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设施网络。
第五,从政府文化政策及其细分因素来看,石家庄近几年发布多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支持政策,并指定各级部门分别采取具体措施,推动了石家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在政策文件的支持上,2018 年颁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2019 年实施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结合《石家庄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和《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了石家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石家庄通过指定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局、商务局、园林局和财政局等单位牵头,分配具体任务,优化消费结构,把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大激发了居民文化领域的消费潜力。
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文化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依法依规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投资类基金,发挥其撬动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等作用。鼓励并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促进文化科技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双赢。鼓励并支持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开发针对文化科技企业的投融资产品、风险控制技术、数据库等,推动文化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发展。
(二)重组文化生产关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文化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重构了生产关系。一是文化生产由线性生产走向网状生产,由原来的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向基于消费者消费偏好进行多样化、定制化生产转变。二是由专业化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创意和设计门槛一再降低,普通人也能广泛参与文化创作,推动由专业生产向社会化生产转变。三是文化生产全链条由内部分工走向社会化大分工。伴随着5G 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成为现实,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进行大分工。文化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生产主体以产品或服务为导向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主攻产业链条的某些模块,避免企业进行全产业链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三)加强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
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决策咨询机制,研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现状、趋势,研判世界文化科技新方向,定期报告国内外文化科技创新动态,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政策建议。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鼓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