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探析

2022-03-03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形势素质思政

郎 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018 年4 月13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配备高素质专职教师……坚持高标准,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1]。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即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2]。2019 年3 月18 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方面阐释了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3]。对于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而言,要具备哪些素质、符合什么标准,才能称之为“优秀”?上好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又需要拥有哪些核心能力?本文聚焦于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探析,以期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要点,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研究综述

相较于其他的高校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问题。目前,“谁开课”“怎么开”“教什么”“用什么教”“谁来教”“怎么教”“怎么评”“怎么管”等仍是该课程建设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其中,“谁来教”的问题备受重视,贯穿于这门课建设的始终。已有研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一般性。郭蓉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其中,“‘五信’是其应具备的重要政治素养;人格素养是发挥其教学效果的力量源泉;对本课程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和探究度是衡量其是否具备相关知识素养的重要标尺;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是应具备的社会实践素养;科研素养是不断提高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4]。毛素芝、李聪惠将这些基本素质概括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能力”[5]。在李彦峰等人看来,这些基本素质应包括“良好的政治和理论素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等[6]。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的独特素质

已有研究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具备“独特素质”,或者说“特殊素质”。毛素芝、李聪惠指出,这些素质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熟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5]。李彦峰等人将其概括为“高度的敏感性、知难而上的勇气、驾驭多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等[6]。马勤学考察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十方面的能力素质,特别提及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指导示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7]。杨慧宇、石珉则认为,这些“特殊能力”包括“深厚的理论功底、优秀的教学能力、较高的道德修养”等[8]。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团队的能力素质

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既是单独的个人,又处于一个“教师群体”之中,鉴于该课程的属性与特点,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团队或者集体的力量,因此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李彦峰等人认为,一支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团队应该“拥有共同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着优势互补的专业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素质、拥有创新意识”,这是他们理应具备的基本的且是必不可少的特征[6]。

(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时代相适应的能力素质

学者和教师们普遍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时效性强”等显著特性,这是与其他思政课的不同之处。所以,只有把握住课程“时效性”,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9]。不难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与时代变化、社会变革、世事变迁密不可分。徐清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影响了他们的“能力素质结构”,在实质上,教师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信息的能力”;在形式上,教师要有“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激情、互动力、气场和人格魅力。”[10]

显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能力素质问题已经获得了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围绕“能力素质”这一核心点,现有研究力图厘清它的内涵,并尝试着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变通性。然而,现有研究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不系统,可供参考借鉴的文献十分有限,缺乏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于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影响变量、内涵特征以及提升路径,亟须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证。

二、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影响变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主要是由相关领域教师开展的,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做工作、做的是关于人的工作。因此,要讨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能力素质问题,不能仅将他们视为“理性人”,还应将他们视为“社会人”,即从更宽广的视野、更细密的维度来考察他们的能力素质。社会嵌入理论对于分析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具有较强阐释力,有助于澄清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影响变量。本文将从结构因素、认知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结构因素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网络的一分子。他或她可以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但明显地“嵌入”各类复杂的关系之中。例如,他们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关系乃至与其他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思维和行动的网络。其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等,对其能力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位置越靠近网络中心,能力素质要求越高。当社会网络地位高的教师拥有的权利越多,义务越少,则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就会越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视程度就会越高[11]。

(二)认知因素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所处的环境、外界长期形成的认知习惯等也会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左右其选择。课程实施较为理想的前提是能够较好实现“教师与课程设计者之间的理解”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12]。课程设计者也被称为“课程的开发者”,对于课程的设置、变革和运行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代表的是上级主管部门和权威专家。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学生关于课程的态度和评价对授课教师而言至关重要。“自上而下”来看,如果上级主管部门和权威专家掌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运营管理权,授课教师只被视作“信息的传递者”,那么对其能力素质要求较低,反之要求较高。“自下而上”来看,如果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评价和期望较低,授课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三)制度因素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处于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之中。各类政策、法律等制度安排,会形塑相关主体的社会行为,并最终使“这种制度安排嵌入到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主体行为结构中”[1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行动受到多种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不论是教师、高校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任何一种角色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制度性。相关制度由党和国家的主管部门依法制定出台,高校负责具体落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按照制度规定行事,也要具备制度所要求的教师能力素质。超出制度所规定的行动范围不仅不被鼓励,而且不被允许。制度设定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行事的“底线”“红线”“高压线”。

(四)文化因素

文化构成了一个人成长、成才、发展的大背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也概莫能外。文化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化性。不同时期社会流行的文化不同,大学校园内流行的文化也不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现象”,它所营造的氛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而言,社会主流文化、教师中流行的文化、学生中流行的文化等,都会成为推动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变量,人的“合群”倾向会成为教师学习的一个动机和推动力。

综上可知,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不是针对他们作为个体提出的,而是一种社会性需求。虽然教师个人的特性不可忽视,但是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社会身份显然更为重要。社会结构、认知环境、制度安排、文化背景等要素,深深地嵌入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形成、提升过程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是个性加之多重社会因素嵌入、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内涵特性

在探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问题时,“能力”和“素质”两个词被同时运用,对此学界并非没有争议。然而,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能力素质”在此主要指行为体完成一项任务或实现一个目标所具有的主观条件。具体到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身上,他们的能力素质要与社会结构、认知、制度、文化等因素相适应,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制约。

(一)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内涵

从社会结构的维度出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形势与政策这门必修课的教师,处在同高校管理者、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广大学生各类关系网络的节点上,这就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贯彻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传道授业解惑能力。

从认知环境的维度出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由于其课程特性,多数大学生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有较多期待,评价也较高。但在很大程度上,课程设计者和管理者对于如何开好这门课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尚处于探索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对该门课也存在错误认知。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安排上多下功夫,提升该门课程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魅力。

从制度安排的维度出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同其他几门高校思政课一起,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坚守政治红线,不断强化自身的理论素养,紧跟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准确地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最新政策,推动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为此,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教”“研”结合,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从文化背景的维度出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对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传统教育模式将面临颠覆性的变革”[14]。一方面,新科技、新发明充实了教师教学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快速地掌握新技术、更加广泛快速地获取信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具备更强、更快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开展思政教育。

(二)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特性

尽管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社会属性”出发,基于社会结构、外界认知、制度安排、文化背景要求他们具备不同的能力素质,但是这些能力素质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其借助教师这个载体集中呈现出来,具有综合性的显著特征。

此外,相较于其他几门思政课,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处于不断建设、完善的过程中,全国并没有统一规划教材,这决定了教师的能力素质要具有变化性,要契合课程的特点,能够及时根据教师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外界认知变化、制度安排变化、文化背景变化做出调整。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日益凸显的一个特性是专业性,以其他思政课作为参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从课程管理、设计、运行上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自身特征,专业化的课程需要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化的教师要具有专业能力素质。

四、提升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的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正在演变为一门愈发规范的思政课,对任课教师的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15]。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处于“一个做好”“两个加强”的结合部,尤为重要,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地位

能力素质要与地位相匹配。基于结构因素考量,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整体课程体系和思政课体系中的地位不高,这使得很多任课教师缺乏存在感。有些高校至今尚未组建起实体教研室,任课教师多是兼职,缺乏归属感,很多人处于“有课就上,上完就走”的尴尬地位,以致他们无心全力扑在能力素质提升和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研究上。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下,这种局面必须要有所改变,要在组织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制定上对该课程适度倾斜,在课程设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研室成型、教师固定,赋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同其他高校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同等的地位,促使其致力于课程教学、专业研究和能力素质提升。

(二)明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角色

能力素质要与角色挂钩。基于认知因素考量,尽管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管部门、授课对象都已明确,但是对于这门课和其任课教师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的模糊性。课程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对于如何处理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关系尚未做足准备,例如,在2020 年某省首届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中,虽然专门设置了“形势与政策”组,但是在奖励评定时却将其合并至了“概论组”,该门课程和教师的独立性缺乏有力支撑。而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时限覆盖了大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所以必须进一步明确该课程任课教师的角色,赋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推动其提升“全程育人”的能力素质。同时也要看到,一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缺乏清晰的认知,没有意识到该课贯穿于其高等教育生涯的意义,不予以重视。为此,有必要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关于课程认知的转变,加强师生交流互动,促使师生共进,共同提高。

(三)加强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制度建设

能力素质要与制度安排相适应。基于制度因素考量,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摸索阶段,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注重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要善用制度对教师的基本能力素质进行框定,设定标准,并据此遴选授课教师。有必要参考其他课程建设的成功制度建设经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从其他课程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经验中,明确如何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发展。要围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要点和重点,出台专门的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制度、规定和政策。通过制度的力量,赋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地位,明确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形成对教师的鼓励和约束力量,建设规范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四)加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能力素质培训

能力素质要与时代要求相契合。基于文化因素考量,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与逆全球化的此起彼伏,世界整体和平局面的维系与局部地区冲突的长期存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强权政治的推广欲求与多元文明的顽强生命力,传统安全挑战的沉渣泛起与非传统安全难题的不断涌现,在当今时代交汇碰撞,并在文化层面深刻地呈现出来。要加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素质培训,形成助推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成长的“教学文化”“学习文化”“科研文化”“团队文化”。为此,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新技术、新教法;二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素质,推动教师既要搞“教学”,也要研究“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三要提升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其他思政课,专兼结合、专题结合都需要团队作战,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相关能力。

猜你喜欢

形势素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