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1+X”证书制度实施困境及优化建议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22-03-03李晓丹
李晓丹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外语商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目前,从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来看,两者之间脱节现象还比较严重。2019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到要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迈入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伴随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推进,“1+X”证书制度也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被首批列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领域,2020 年全国共有28 个省份、235 所院校,16266 人参加物流管理“1+X”统考。可见,“1+X”证书制度正在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抓手。在此背景下,精准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明晰“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开展新时代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构建适应“1+X”证书制度的教学改革、师资建设和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赋能学生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人才供需矛盾,助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要。
一、“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1+X”证书制度的本质是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1+X”证书是由“1”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成,其中“X”证书是该制度的创新部分。从表面上看,“1+X”证书制度是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从本质上看,“X”证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人才供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当前,科技的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为复杂化、多元化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培养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师资不足等问题,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因此,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满足行业发展人才需要,通过“1+X”证书制度推行,学生在完成学历基础教育的同时,还拥有“X”多种类专业技术技能,既满足进入特定技能岗位的要求,具备从事该岗位的职业技术技能,适合企业岗位技能人才需求,也体现了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术技能进阶水平,诠释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责任。同时,也为我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搭建了完善的人才供给体系。
(二)“1+X”证书制度的内核是育人成才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等职业学校担负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当前,随着高职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在教育背景、特长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1+X”证书制度中的“X”代表了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学生获取的职业技能证书种类和数量之“X”,更体现为其职业发展层级和潜能之“X”。由此,高职院校在贯彻落实“X”证书教育过程中,要遵照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理念,重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完善教学体系设计,拓展专业培养内容,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策略,既要重视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也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或职业发展规划获得差异化、多样化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求学需求,使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落实到位。
二、“1+X”证书制度实施困境
“1+X”证书制度自推行实施以来,顶层设计已初步形成,正逐步进入实践探索阶段。但从试点成效来看,“1+X”证书制度在落地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解“1+X”证书制度政策不到位
目前,“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已经引起了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各专业纷纷积极申报参与“1+X”试点,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存在“1+X”证书制度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问题。“1+X”证书制度推出之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已实施双证制度,面对新推出的“X”证书,有些院校把它理解为职业资格发证机构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简单调整和替换,并未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1+X”证书制度对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而缺乏参与试点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落实执行“1+X”证书制度存在偏差
在“1+X”证书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多院校在参与“1+X”证书试点工作后,为了保证试点工作效果,追求考试通过率,会简单选择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新增加一门“1+X”考证辅导课,或者单纯将“1+X”考试内容添加到现有课程教学中,并未从根本上考虑“1+X”证书制度的内涵要求;加之可能存在“1+X”证书与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新旧并存现象,以往对双证书制度的广泛宣传和教学倾斜,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对“1+X”证书培训支撑力度不够、培训课时开设不足、育人能力不到位,导致“1+X”证书报名不及预期、考试热情不高、通过率较低。
(三)“1+X”证书制度教师培训力度不足
当前,高职教师承担着“1+X”证书企业培训师的角色,而师资队伍素质决定了“1+X”证书的培训质量。尽管很多高校教师拥有“双师”证书,但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战经验。因此,仅靠“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短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及师资能力提升研修班,教师们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角色定位转变的重要性,也无法对“1+X”证书的考核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方法、课证融合等吃透、吃深。再者,教师们的职业技能提升也缺乏有效的培训途径。
(四)“1+X”证书制度校企对接存在错位
“1+X”证书制度实施需要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用人标准,共同修订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职业资格证书中职业技能的培养办法,以便培训后的学生能快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但现实中很多校企合作只流于表面,导致学校在“X”证书培养上出现重考证理论知识传授,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重证书通过率,轻就业发展能力,校企合作缺乏有效衔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存在错位,“X”证书企业认可度低、含金量不足。
三、“1+X”证书制度优化实施建议
“1+X”证书制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涉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证融合、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只有各要素有效协同融合,才能为“1+X”证书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升职教育人效能
“1+X”证书制度的推行将高职院校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1+X”证书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新动能。“1+X”证书制度推行的初心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心智、能力全面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超、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1+X”证书的逻辑,重塑职业教育内外生态,以此来发现、分析和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职业院校要精准定位“1+X”证书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关系,既要跟上“1+X”证书推行的步伐,也要符合当前所处的客观发展阶段。要对照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定课程教学标准,体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的相关性,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打破传统专业界限,优化课程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银行,开展课程置换、书证融通等工作,让学生可以在已有专业学习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自由选择跨专业学习和多样化的“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丰富知识结构,增加就业择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潜力,促进其全面成才。
(二)以课证融合为手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X”证书制度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变,更要落实到专业教学的各个层面,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整合,要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根本变革,从而确保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融合为例,《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营销、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要与物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模块内容对应起来,将职业技能模块中的考核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打破传统单一的理论传授,增加体现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内容,并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应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企业一线的真实工作情境融入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过程中掌握操作流程,熟悉规章制度,了解评价标准,探索改进措施,以此来建构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再者,要积极开展课程数字化教学,以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学生可触及的学习空间。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尝试开展跨专业、跨学科教学资源协作,构建以知识元为基础的学科共享资源库,通过模块化菜单式数字教学资源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需要和发展规划开展扩展化、多元化学习,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师资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下,教师既是学历教育的培养者,也是“X”证书企业培训师的承担者。“1+X”证书的有效实施,必须确保拥有一批稳定可靠的高质量教师培训团队。所以,推行“1+X”证书除了关注政策宣传、课程改革外,还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首先,“1+X”证书评价组织要对教师证书培训工作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方面要组织行业资深的教师培训师团队,负责解读行业政策、跟踪发展趋势、诊断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内容、开发培训教材、设计培训策略、研发评价量表、建立考核题库等,从顶层设计对证书培训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让教师在培训时目标明确,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线下师资培训班,创建优质线上培训资源,建成方便易用的资源共享平台等,让教师掌握企业培训师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确保培训目标顺利达成。例如,可开展“1+X”培训优质成果展示观摩课,在分享、点评、交流、反思、总结中内化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帮助教师转换角色。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师资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既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学习双高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经验等,开拓视野,增加实践技能;更要加大“引进来”力度,吸引行业、企业一线高级人才走进课堂,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增强教师团队综合实战能力,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展各种培训讲座等,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四)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创新产教协同机制
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的行动场域得以扩展,职业教育各类主体因产教协同而有效关联。但从实践来看,真正的产教协同系统并未完全建立,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与实际分离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破解人才供需两张皮难题,从而构建共育、共管、共享、共担的产教协同新机制成为“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问题。为此,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制定统一、全面的校企协作制度,从而形成学校、企业、产业、政府和社会等多主体交互支撑、彼此促进、相互赋能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以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物流华南总公司合作开展的“京苗项目”为例,京东物流公司作为物流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京东物流华南总公司共建教学团队,将其岗位需求直接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把与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场规划等培养学分交由企业完成,双方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培养细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了其就业、创业能力,也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