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美教学:价值、内涵、逻辑及策略

2022-03-03许家盘李如密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师生

许家盘,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美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美育实践。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30期,第20-26页。实施审美化的教学,即立美教学,是“以美育人”理念发生作用的落脚点。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工作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在教学实践中,美育仍然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教师对立美教学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其育人价值认识不深、对在实践中实施立美教学重视不够等问题,这不利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充分认识立美教学的价值、内涵与特征,构建立美教学的推进逻辑,寻求立美教学的有效推进路径。

一、立美教学的价值意蕴

立美教学同属于意识范畴与行为范畴,真实地存在于教学实践场域中,它要求教师树立立美意识,具备立美知识与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立美实践。立美教学的实施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精神生活与情感、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1.立美教学有助于丰富师生高品质精神生活,深化生命情感

教学过程是一种精神传播与创造的实践,因此,教学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属于基础层次的精神生活。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能为个体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支持,也能激发个体进行自我超越的追求。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充满审美精神的教育“绝非一个技能性或知识性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哲学或精神层面的教化和升华,教育乃是人性的培育,是完美人性的开启。只有通过美育,我们才能到达自由”。①Schiller F.,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Tran.Keitht,London:Penguin Classics,2016,p.27.立美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美的因素,营造美的气氛,强调美的发现、欣赏、体验与创造,是开启与培育人性、丰富与升华师生精神生活的过程。立美教学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强调师生积极的生命参与和情感投入,是体验感知、体悟情绪、表达身体的立美实践过程。在师生平等交往中,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性,进行探索与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感官和身体与世界互动,既能提升凝聚力和丰富社会生活,也有可能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②Christine Doddington,“Flourishing with Shared Vitality:Education based on Aesthetic Experience,with Performance for Meaning”,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Vol.40,no.3(2021),pp.261-274.丰富的情感体验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层次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逐步提升。因此,立美教学有助于建构师生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深化其情感,激发其生命自觉。

2.立美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审美素养是积淀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立美教学要求坚持“美”的立场,指向“立美育人”的价值定位。在立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塑造美的形象,挖掘美的教学内容,开展美的教学活动,实施美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浸润在美的熏陶中学习知识,培养有关美的意识,提高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进而形成审美素养。立美教学具有德育功能,课文的内容美会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教师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格之美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生关系之美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温度。审美化的教学可摆脱功利化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促进学生的认知。在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中开展美的教学,让学生欣赏到健康之美、体态之美、劳动之美,形成健康素养与劳动素养,进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立美教学强调“真”“善”“美”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立美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立美的过程要求“启真扬善”,做到“真”“善”“美”的有效融合。“真”即是要求教学要遵循美的规律和教学规律来实施;“善”则是要求教学的实施符合教育教学的目的,即立美教学要体现合目的性;“美”则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过程、目的的和谐统一之中。只有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达到“以美启真、以美促智、以美扬善”的立美目的。在立美教学中,教师自觉践行“立美”理念,遵循美的生成和创造的规律,建立起热爱美、追求美的动力体系,引导学生乐学。在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中,教师自觉更新教学观念,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教学与学生。具有审美素养的学生会更加自信与阳光,精神更加自由,情感更加丰富,求真、求善、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在立美教学的建构中,审美主体之间发生的思维碰撞、思想共鸣、情绪感染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审美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和良好教学生态的形成③Gurkan,B.,Dolapcioglu,S.,“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with Aesthetic Creativity Teaching in Social Studies Course”,Egitimve Bilim-Education and Science,Vol.45,no.202(2020),pp.51-77.,因此,立美教学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立美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为深化对审美化教学的认识,优化审美化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首先需要把握“立美”在教育教学中的内涵与特征。

1.“立美教学”的定义与内涵

(1)立美教学的代表性观点

基于不同的立场,学者对“立美”在教育教学中的内涵解释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手段说、目的说、实践过程说”三种代表性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学术贡献,但同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手段说。有研究者认为,“立美教育”是实现培养能自由运用规律来造福社会的人的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美学》(第三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一定的教育手段,把立美当作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肯定了立美的工具价值。若认为只要把教育过程与手段通过美的外在符号加以装饰就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则窄化了立美的价值,其本质仍未摆脱技术理性的束缚,即立美的工具取向与单纯地期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功利实用主义态度实则没有本质的区别,未给教学过程带来实际意义上的革新。

其二,目的说。有研究者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教育的立场,认为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立美育人的目的②王枬:《教育学立场的美学审视》,《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第26-30页。;也有研究从教学的角度谈论“立美”,认为“教学立美”是通过美的教学实践达到师生自由运用美的规律以优化教学之目的。③姜艳,李如密:《教学立美:内涵、价值以及实施路径》,《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年第2期,第42-48页。把立美当作教育的目的之一,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若单纯地把“立美”看作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具有片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当前教育的目的,美是构成个体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美育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学中立美,建立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自由运用美的规律和学习规律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其三,实践过程说。有研究者认为,“立美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教育科学的规律和审美的规律,建立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美的教育活动体系④汪振城:《中小学立美教育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立美教育”是师生体验教育和谐、愉悦而富有张力的过程。⑤鞠玉翠:《“立美教育”再探》,《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第59-65页。把立美看作教育的实践过程,关照了学生在连续性的学习活动中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如果把立美局限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关注其结果,也会影响美育效果。

从上述三种观点看,学者侧重从宏观的教育层面对立美进行探究,对更为微观的教学层面关照不足、挖掘不够,且每种观点都有值得反思之处。立美不仅是实现全人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教育目的本身所涵盖的内容之一,同时立美也应该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在教学中立美,既要遵循美的规律,也要遵循教学的规律,立美教学既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也是教学目的本身。

(2)立美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结合研究者对立美的上述论述,本文所谓的立美教学,是指教师自觉遵循美学和教学规律,开展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目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立美教学具有以下关键内涵:首先,立美教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美是自由的形式,其本质是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⑥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立美教学是遵循美学与教育学规律基础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的现实活动,也是这种现实活动的成果。其次,立美教学既是立美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美是主体努力探索并自由运用规律以实现个体及社会目的的过程与产物,每一个环节的过程都是立美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教师探索并运用教育规律与美学规律,实施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立美,这一过程中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学生,也塑造自身,这是立美与育人的同构性,立美育人便成为可能。最后,立美教学是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目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实践。当对象的形式与内容共融或与人的心理相符时,当活动的过程与目的相统一时,主体会感到愉悦,这是审美化的心理特征。教学目的的达成需要教师选择合规律的教学形式及展开合目的性的教学过程。优秀的教学内容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学习者认知特征和知识体系逻辑的人类文化精华,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特征,或显性或隐性地呈现着美。在审美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是和谐统一的。

2.立美教学的特征

立美教学是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教学实践,与一般的教学之间存在共性,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立美教学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愉悦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时洋溢于我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康德认为,人有生理的、审美的和道德的三种不同的愉悦性。立美的教学能给师生带来生理和审美上的愉悦。教师在创造美的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满足自身的创造性欲望而感到充实,也因教学活动结果给学生带来成长而快乐。概言之,愉悦性是美的教学所蕴含的重要品质。

其二,形象性。黑格尔指出,美的生命在于“显形”,美的展现需要各种具体的、直感的形式。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具体而形象的信息输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输入信息的活动、转换、提取和迁移。②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75页。在立美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多元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利用,创设富含美感的教学情境,将静态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动态可感知的形象,将生涩难懂的问题转化为生动的形象,满足学生感官的审美需求以及审美形象的心理获得。

其三,自由性。立美是主体主动探索并自由运用规律以实现目的的过程。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③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审美化的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现实活动,也是这种现实活动的成果或痕迹。人是自由意志的主体,人的自由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中产生,只有自由的现实性达成了,才有美的产生。立美教学中,教师自由地实施合乎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教学活动,突破“机械学习”的限制,提升学生及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其四,整体性。立美教学的整体性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教学和美的统一、手段美与教学目的美的统一、教的美与学的美的统一、教学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学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统一等。④李如密:《教学美的意蕴探析》,《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2期,第13-17页。立美教学需要在学校教育的各学段及各学科进行贯彻,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不论从横向的多学科教学来看,还是从教学活动的纵向维度来审视,立美教学都体现出整体性。

三、立美教学的推进逻辑

作为一种审美化的教育实践活动,立美教学的推进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才能实现立美教学丰富师生高品质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优化教学效果的价值。

1.“实践”逻辑

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论证与确认,国家与教育部门也出台相应的文件与指导意见,而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情况并不理想,这与一线教师对美的认识不清有关,也跟美育课程评价标准模糊化、评价方法单一化、评价取向功利化有很大的关系。“以美育人”理念要变为现实,需要规避教师对该理念的模糊认识和美育评价标准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切实关照到教学实践。需要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为逻辑起点,正确认识师生教学生活的现实性。因此,教师应面向自身与学生共同的生活世界,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参与审美教学实践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在教学氛围中理解学习内容,提升审美素养。另外,开展立美教学也需要积极反思、总结并借鉴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教学实践。

2.“生活”逻辑

自黑格尔之后,美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转向,即“生活转向”,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是这一转向的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原则,这一原则附带着“美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和“美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两个命题。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34页。虽然“美是生活”这一概念非常笼统,但是它毫不含糊地指出,美应该回归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生活是美的本质规定性与美的本源。基于“生活”逻辑的美学旨在探索美与人生活状态之间的关系,关注当代生活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将抽象思辨中的美引领到现实生活中。基于此逻辑,立美教学便有了操作的学理依据。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从美的视角来观照师生的教学生活,解决令师生困惑的课堂生活问题,具有了操作的可能性。立美教学不是艺术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与使命,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推进,更应该是生活的过程。

3.“整体性”逻辑

哲学家歌德指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整体。”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53页。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形成以及近几年来受到我国教育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都是对“人是一个整体”的回应。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立美教学必须遵循人“整体性”逻辑来实施。首先,开展全学科的立美教学,充分挖掘不同学科所含有的美的学习资源,开展审美化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促进“整体”人全面素养的提升。其次,构建整体性的审美化教学活动体系。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挖掘与整合、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融入美的因素,各个教学环节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的审美化教学活动体系。

四、立美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构建整体性的审美化教学实践样态,又要回归师生基于情感交往的日常教学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师生应该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在教学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在立美教学中获得发展。

1.提升教师开展立美教学的基础素养

落实“立美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审美化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推进立美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立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立美育人”落实的成效。因此,提升教师的立美素养成为保证立美教学有效推进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成长的视角,人的素养是其意识、知识与能力的综合。③顾霁昀:《“以美育人”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基于教师美育素养的视角》,《教师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第72-75页,第123页。据此理解,教师的立美素养应该包括立美意识、立美知识和立美能力,提升教师立美素养的路径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去构建。

首先,强化立美教学的意识。有研究证明,审美活动与积极的审美态度有密切的关联。④Mc.Manus C.,Furnham A.,“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Aesthetic Attitudes:Influences of Education,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on Interest and Involvement in the Art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Vol.97,no.4(2006),pp.555-587.教师对新时代立美教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对立美教学的价值产生认同感,是形成立美教学意识的基础。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正确认识立美教学多维度的价值,处理美育与其他诸育之间的关系。只有从“以美育人”的高度去认识立美教学,教师才会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立美实践,将“以美育人”当作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全体教师要认识到立美不是一项专业性艺术,不是美育教师的专项工作,每一项活动、每一门学科都包含丰富的美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

其次,丰富立美教学的知识。立美教学知识是构成立美教学素养的核心要素。立美教学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涉及立美教学的内涵、外延、内容、特征、历史发展、运行规律、教学因素与教学环节的联系等方面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学习立美教学知识有助于对实施立美教学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理解。而实践性知识则涉及立美教学方案的设计、模式的提炼、效果的测评、案例的评析等内容,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学习实践性立美教学知识有助于促进教学系统结构要素的审美转化,帮助教师了解他人的审美化教学操作典范,习得测评审美化教学成效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学会用原理来分析评论具体的教学案例,使立美教学原理得到巩固与强调。丰富理立美教学知识既需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根据自身教育教学需要自主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有关培训,也需要教师从理论的推导及经验的积累两条路径出发,通过教学观摩及教学经验总结积累实践性知识,并在日常教学中实施立美教学实践不断创生新的实践性知识。

最后,在实践中提升立美教学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意识与知识需要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教师专业能力。在立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参与活动中丰富立美的知识,培养与掌握相关立美技能,树立主动开展立美教学活动的意识,形成立美教学实践的自我驱动力,进而提高立美教学的能力。

2.回归师生情感交往的教学生活

一个人只有感受到了现实生活和审美对象,才能进入美的状态以及美的欣赏和创作实践活动,把自己的审美情趣、情感、意志表达出来。①张玉能:《深层审美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02页。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如美的形象、美的符号、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等,这些都是丰富立美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设计中把发生在教室内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美联系起来,让课堂回归师生在场的现实生活,提升课堂教学生活的感受性。美的课堂具有愉悦性、形象性、自由性、整体性等特点,教师应该基于此,营造师生自由交往、气氛愉悦、动态生成的课堂生活。同时,课堂交往应注重情感的投入,有情感交往的课堂才是审美的课堂。师生情感的促发与交融,对话中的平等和谐,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自主与自由。

立美教学的实践过程是内容与形式、过程与方法和谐统一的过程。在学习内容方面,既要注重预设资源的审美化,也要关注课堂知识的互动生成,将生成的知识服务于课堂生活。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应该在师生的情感交往中发生,将外在功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强调精神的内在化育;在形式方面,需要创设优美的学习氛围。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要充满和谐与美感,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要彰显艺术之美。因此,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审美表现技能,努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教师应该从美学价值论的高度,努力将日常的课堂提升为与幸福生活相关联的立美教学。

3.建构整体的立美教学实践样态

美育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而是一种需要渗透到各个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理念。构建整体性的立美教学实践,要求将美育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在各门学科中开展立美教学。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学科也为立美教学的实践提供了新路径,教师应该重视利用现代信息和移动网络终端的强大功能传播、交流、创生审美信息,服务于课堂的立美教学,丰富师生高品质精神生活。

构建立体的立美教学实践,表现在将美育理念渗透到具体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即进行审美化的教学设计、开展审美化的教学活动、选择审美化教学方法、实施审美化的教学评价等。学校美育教学的组织既要体现一般教学活动的普适性,符合学校教育的一般的组织规律,也要协调好立美教学目的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要关注美育精神的实践性品格;在教学内容上,要关注美育精神所蕴含的意图要满足和适应学生意识发展的特点。②王德胜:《学校美育的三个难点与三重关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6页。审美性的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等都是立美教学的要义。教室环境应该和谐优美;课堂语言也要符合审美特点,尽量做到简洁、准确、明了、含蓄、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又能给学生以美感。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生发美感,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另外,非言语行为与形象的审美化也十分重要,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得体合适,亲切自然。

为确证立美教学的实践效果,彰显立美教学育人的价值指向,有必要实施审美化的教学评价。遵循美育规律和课堂评价规律,制定多维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实施立美教学、学生在立美教学课堂中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追求评价的合理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在评价方法上,关注立美教学实践的过程、生成与发展,自觉规避“只重视知识获得、技能培养”的评价异化现象。只有这样,立美教学才能有效推进。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师生
论公民美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麻辣师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