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胆囊癌的疗效观察
2022-03-03马文波
马文波
胆囊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该疾病起病隐匿,肿瘤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具有极大威胁[1]。在临床上不断深入研究胆囊癌的过程中,关于胆囊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不断改进,胆囊癌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2]。由于胆囊癌的恶性程度较高,通过化疗能够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阿帕替尼均对肿瘤的治疗有显著效果[3]。吉西他滨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肿瘤活性作用,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奥沙利铂的优势在于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阿帕替尼能够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产生对抗作用,能有效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本文对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胆囊癌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入的74 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均为初次进行治疗的患者;预估生存时间均>3 个月;均存在实体病灶,并且可测量。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现象的患者;存在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对使用的药物存在变态反应或者存在禁忌证的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6 例;年龄48~60 岁,平均年龄(54.12±5.95)岁;病程4~12 个月,平均病程(7.86±3.36)个月;TNM 分期:Ⅱ期12 例,ⅢB 期15 例,Ⅳ期10 例。研究组:男19 例,女18 例;年龄48~59 岁,平均年龄(53.65±5.83)岁;病程5~12 个月,平均病程(8.38±3.42)个月;TNM 分期:Ⅱ期13 例,ⅢB 期15 例,Ⅳ期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TNM 分期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将1000 mg/m2吉西他滨溶于100 ml 0.9% 氯化钠(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在0.5 h 内完成,在第1、8 天进行吉西他滨治疗。将100 mg/m2奥沙利铂溶于25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在3 h 内完成,在第1 天进行奥沙利铂治疗。21 d 为1 个疗程,休息1 周,然后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2.2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帕替尼治疗。阿帕替尼500 mg/d,1 次/d,在餐后30 min后口服,连续治疗2 个月为1 个疗程,连续服用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经过治疗后,病灶完全消失,并且此状态能够维持>4 周,为完全缓解;基线病灶长径之和减少≥30%,为部分缓解;基线病灶长径之和减少<30%,或者增加<20%,为疾病稳定;发现新病灶出现,或者基线病灶长径之和能够增加≥20%,为疾病进展。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总例数×100%[4]。
1.3.2 血清肿瘤标志物 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VEGF、CEA、sIL-2R、Dickkopf-1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EGF、CEA、sIL-2R、Dickkopf-1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EGF、CEA、sIL-2R、Dickkopf-1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1 个月后对比,b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模式为综合治疗,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胆囊癌患者时具有治愈可能性的唯一方式。胆囊癌患者需要先进行手术探查,在早期进行切除手术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5]。但是在实际临床中,许多胆囊癌患者因为该疾病在早期的表现不明显以及肿瘤生长速度快等,确诊时的病情处于中晚期,肿瘤细胞此时已经对浆膜产生侵袭,导致在肝脏、腹膜等多处出现了转移现象[6]。晚期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切除范围大,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故化疗成为了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EGF、CEA、sIL-2R、Dickkopf-1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VEGF(265.25±82.41)ng/ml、CEA(15.65±6.75)ng/ml、sIL-2R(528.49±95.51)U/ml、Dickkopf-1(1.21±0.32)ng/ml 低于对照组的(358.37±79.52)ng/ml、(21.61±9.45)ng/ml、(635.31±102.67)U/ml、(1.65±0.3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胆囊癌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显著。吉西他滨属于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该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物进入细胞DNA 中后,对处于DNA 合成期的肿瘤细胞产生作用,对其修复、合成以及复制过程产生阻断作用,进而对肿瘤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7]。但是该药物的特异性较差,会对患者体内的正常细胞产生破坏。奥沙利铂属于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该药物能够在DNA 链条以及链间形成加合物,对肿瘤细胞的DNA 合成、复制产生影响,与吉西他滨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抗肿瘤效果[8]。阿帕替尼属于一种靶向抗肿瘤药物,属于一种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VEGFR-2,进而对下游信号的转导产生阻断作用,对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生长产生抑制作用[9]。当三者联合治疗胆囊癌患者后,进一步提升了疗效,并且由于阿帕替尼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联合用药不会增加对患者的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10]。
综上所述,在胆囊癌的治疗中,采用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