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游戏 在游戏中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角色游戏中的实践
2022-03-03文沈娟陈超陈楠
文 沈 娟 陈 超 陈 楠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从定义来看,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教师,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而在幼儿园的诸多游戏中,无论是小班幼儿还是大班幼儿,都喜欢角色游戏。角色游戏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想象和模仿了解生活,巩固生活经验,从中学习知识。
一、临摹生活,体验角色游戏的生活性
所谓临摹,即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的过程,以便于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角色游戏即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教师提供一个游戏场景,创设一个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社会。
在某个周一的早晨,幼儿在晨间谈话时提到,他上周六与奶奶一起去买溜冰鞋,可是奶奶的钱包里没有钱。于是,奶奶带着存折去取钱。奶奶用存折取钱的事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讨论欲。“我妈妈的工资全都在她的存折上。”“我爸爸买汽车前,带我去银行拿着存折取了好多钱。”……一个关于“存折”的话题,竟然会引发幼儿如此多的兴趣,让教师出乎意料。于是,教师尝试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拥有属于自己的“存折”,并让幼儿在“工作”后,不仅可以领到“钱”,还可以自由支配“存折”上的“钱”。每次幼儿游戏后,教师依据幼儿的表现以及幼儿间的评价,发“工资”。那些只“消费”不“工作”的幼儿,看到自己的“存折”上没有钱,逐渐萌生“工作”的动力,体会到只有努力“工作”,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游戏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又学会根据自己“存折”上的金额,选择每次所扮演的角色。“钱”多时,幼儿当“顾客”去“消费”;缺“钱”时,幼儿主动申请去“工作”。通过一本小小的“存折”,每个幼儿自然、主动地体验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不同乐趣。
在“理发店”游戏中,角色有理发师、化妆师、造型师和顾客。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在理发店里,缺少帮忙洗头的人、烫头发的技师,以及站在门口的迎宾人员等。幼儿提议,每个“理发店”必须由店长来管理。这些都是幼儿从生活中慢慢总结并升华到游戏中的细节部分,只有源于生活的游戏内容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整个游戏活动由于都是幼儿熟悉的情景,幼儿在看、听、说、玩的情景中学会了交际,掌握了与人交流的方法,促进了自身社会性发展。
二、写生生活,拓展角色游戏的丰富性
写生是人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式,比模仿更上一个台阶。在幼儿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后,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平时讨论的话题,及时捕捉幼儿游戏中的亮点,拓展角色游戏的丰富性。
3~6 岁是开发智力潜能的最佳时期,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富有想象力。例如,幼儿喜欢扮演某一角色,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喜欢摆弄玩具,喜欢把自己藏在小角落,喜欢趴在地上等。但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设置了不同的活动区。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的阶段,喜欢模仿别人。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开设了两个娃娃家,分别命名为佩奇的家、米奇的家,并开设了小商店;中班幼儿依然很喜欢娃娃家的游戏,并以它为中心,开展其他角色游戏。教师保留了娃娃家,同时增设了小医院、小商店;到了大班,幼儿已能自主游戏,不愿待在娃娃家,有了更多的交流需要。教师随游戏情节的深入和发展,又增设了小银行、美食一条街、豆豆商店、照相馆、顺丰快递站等。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进行的游戏,角色游戏的主题应来自幼儿的需要,由幼儿自己提出。教师要有目的地观察和指导,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学会确立主题。例如,小班娃娃家的建立,是小班创设的第一个活动区,也是源于教师的观察。一天,教师发现两名幼儿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教师意识到,幼儿需要这样的角色区,于是便发动幼儿收集材料,建立娃娃家。有一次,一名幼儿在娃娃家不小心把娃娃的腿碰掉了。“娃娃的腿怎么治?”“吃药打针。”“去医院装夹板。”……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对幼儿进行启发:“这里没有医院,怎么办?”一名幼儿说:“老师去大班吧,那里有医院。”教师高兴地说:“你真聪明,总算为小娃娃找到医院了。”师幼一起带着娃娃去“大班医院”安装了“夹板”。教师再次启发:“娃娃的腿接上了,这回不痛了。我知道大班医院是几个小朋友们自己建的,你们真棒!可是老师去大班看病,多不方便。”于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建起了“小医院”。这些角色区源于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意愿。
三、创作生活,深入角色游戏的情节性
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以“医院”游戏为例,通过长时间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在“医院”游戏中,对一些环节了解不深,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针对有的幼儿“生水痘”这一情况,教师利用谈话时间,向幼儿介绍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幼儿从传播途径到预防措施,从发现水痘后如何处理到隔离期内的注意事项,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教师,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与兴趣。可以看出,幼儿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非常重视。这一天,“医院”游戏照常开展。可是与往常不同的是,“家长”带着幼儿“住院”时,都说“宝宝”的身上长出一个个透明的水疱。“医生”通过仔细检查,确诊为水痘,要求将“病人”隔离起来,并配好相关的药膏,嘱咐隔离期的一些注意事项,防止传染给其他幼儿。“医生”因为一个个“水痘”案例变得非常忙碌。
一个“水痘”事件,一次非同寻常的谈话,一个突破口,自然地架起了幼儿生活经验与角色游戏的桥梁。“医院”游戏中,“医生”对“水痘患者”如此贴心,这一游戏情景给教师以惊喜,足以看出,幼儿对“出水痘”这一生活经验的充分了解。丰富的角色游戏内容使游戏情节更为深入。角色游戏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切入点,提供适当的平台,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角色游戏相连接。
四、设色生活,完善角色游戏的完整性
所谓设色,即用颜料渲染,形成各种美丽的色彩,使得画面更为饱满完整。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架起幼儿生活经验与角色游戏间的桥梁,将生活经验更完美地融入角色游戏中,完善角色游戏,让角色游戏开展得更为完整。
在汽车主题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制作了许多玩具,教师将一些汽车投放到娃娃家和超市。不久,问题出现了。很多幼儿都抢着去玩汽车,玩完后不知道把汽车放到哪里,给游戏后整理带来了麻烦。于是,师幼一起讨论,让这些汽车更好地融入角色游戏中。经过讨论,教师决定划分数个游戏区。一些比较小的汽车布置在汽车模型展区,供幼儿参观欣赏;较大型的汽车被投放到娃娃家,做家庭私家车,满足幼儿乘车的愿望。为了解决汽车停放的问题,师幼一起创设停车场。这样,整个游戏区被串联起来,幼儿的游戏也变得更为丰富。在生活中,幼儿对汽车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教师只提供适当的平台,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角色游戏相连接,从而促进角色游戏内容更为丰满,游戏情节更为深入。
幼儿独特的想象力为其发挥创造性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而这些想象都必须建立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上。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幼儿的实际年龄,高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趋向,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培养了自身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幼儿是生活的主人,也是游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