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埙出土情况分析*
2022-03-03张伟张艳
张 伟 张 艳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453000)
从目前考古出土情况上来看,商代埙的科学发掘品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江苏三地,分属于商代时期的中原文化圈、齐鲁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其分布地域相对来说范围较广,但主要以中原文化圈为主。商代早中期的埙主要分布在二里头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文化,商代晚期的埙主要以安阳殷墟为主,江苏和南京也偶见几例晚期的埙,且早期的少而晚期的多。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乐器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就有所发掘,商代埙据目前出土位置上来看,主要是在灰坑、探方、窖藏遗址以及王室墓葬中发现,王室墓葬中出土的埙一般有骨制、白石制、陶制等多种质料的制品,且一般都雕刻有饕餮纹作为装饰,在贵族奴隶主墓葬中发现的埙大多数为素面的陶制品。根据埙的制作材质和制作工艺上的差别,可以推知埙的功能主要包括有祭祀、王室娱乐、民间娱乐和礼仪活动等,因此,埙在商代不仅为平民们所使用,在统治阶级中也是一件被广泛使用的乐器。
一、商代早中期出土埙
1.偃师二里头遗址陶埙。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的东部,洛阳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是古代兵家们的必争之地,据文献记载,东汉、魏晋、北魏、隋唐等都曾在洛阳建过都城。该遗址于1957年的冬天被发现,先后从1960年到1964年对此地进行了八次正式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并且有大型的宫殿建筑遗存,据统计,出土陶器共有三千多件,小件器物就有七千多件,在遗址的范围内,也曾出现过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以及龙山早期以前的文化遗存。
1960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乐器一件铜铃,两件陶铃,一件陶埙,陶埙在探方113的第三层被发现,编号为T113③:24,时代属于早商时期,1音孔埙。
2.郑州出土陶埙。郑州市地处于河南省中部的黄河南岸,如今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市一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因此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常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就在此地遗留了不少的文化遗物。
郑州二里岗的发现源于一位教师,这位教师于1950年秋发现在二里岗附近存在商代文化遗存,并收集了一些陶片和石器,随后考古研究员们就陆陆续续地开始对二里岗附近一带进行发掘研究。经过先后几年的调查和发掘,发现郑州地下埋藏了许多丰富的古代遗址和遗物,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商代的遗址,周代的遗址以及历代以来的古墓葬等。众多的遗址中,数商代遗址分布的范围最广,内容也最丰富,目前考古发现属于郑州商代文化的陶埙共有4件。
(1)郑州纺织机械学校陶埙。1974年在郑州纺织机械学校出土一件陶埙,时代约为早商时期,残缺,已用石膏进行修补,属于1音孔埙。
(2)郑州铭功路陶埙。1958年5月在郑州铭功路出土一件陶埙,时代约为早商时期,属于1音孔埙。
(3)郑州张寨南街陶埙。张寨南街坐落于商城西墙外,距离“杜岭”土岗南段约为300米,与周围地势相比略高起四米左右。张寨南街出土的一件陶埙,出土时陶埙碎片所放位置就在大铜方鼎内,时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时期,已残缺。
(4)郑州二里岗陶埙。郑州二里岗位于市区的东南郊方向,东西长大致约为1500米,南北宽大致约为600米,与附近一般的地面相比是一个约高出5到10米的土岗,它的得名源于毗邻郑州的旧城二华里。二里岗的商代遗址主要是在陇海马路东段偏西的南北两侧,在商代文化遗址南侧下面还发现了龙山文化层,而在陇海马路东段偏东部的南侧方向发现了战国墓葬。
遗址于1950年秋被发现,并在1952年秋季对它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于1953年对二里岗一带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商代遗址和战国墓葬,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骨、石、铜、蚌等器物。
1955年在郑州二里岗出土一件陶埙,时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时期,3音孔埙。
二、商代晚期出土埙
1.新乡辉县琉璃阁陶埙。琉璃阁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区内,明清时期,它是辉县地区文运昌盛的象征,文昌阁的名字也因祭祀文昌帝君而来,又由于阁顶的琉璃瓦为彩色,所以被世人俗称为“琉璃阁”。
辉县琉璃阁附近共发现了53座殷代的墓葬,如果按照分布的地点可以分为三区:(1)北区(黄家坟)发现28座墓葬;(2)中区(黄家坟前)发现9座墓葬;(3)南区(岗上)发现16座墓葬,这三区都是墓葬的集中地。而辉县琉璃阁第150号墓属于一座大型墓,南北是有墓道的,南北墓道发现时现长是14.8米(部分已经被汉墓所破坏),所以原长并不是很清楚,它的宽有3米,属于斜坡形。北墓道宽有1.2米,呈阶梯形状,因为压在路上,所以未能够清出,长度亦不清楚。墓室中发现有5个盗坑,将橔室大部分东西扰乱,以至于有很多陶器不能够复原。
东面的二屠台上,发现1具俯身葬有头向北的尸体,在他的腰中有1件鱼形石饰(150:2)。西面的二屠台上,发现2具俯身葬有头向北的人架。随葬出土的有陶簋(Ⅳ)1件,陶豆(Ⅲ)1件,陶罍(Ⅰ)3件,陶埙3件,陶蓋1件,鱼形玉饰1件,泥弹丸6件,陶罇1件,铜刀(Ⅲ)1件,粗陶簋1件,残玉戈1件,粗陶豆1件,铜铃(Ⅰ)9件,(Ⅱ)3件,铜泡(Ⅰ)1件,铜泡(Ⅱ)2件,砺石2件,鸟形玉饰1件,铜镞(Ⅰ)1件,陶鬲(Ⅳ)1件,蛤壳2件。橔室内部里面有大量的随葬陶器,但是由于盗墓者的发掘扰乱,大部分已经不能够复原。
辉县琉璃阁于1950——1951年在150号墓葬中出土陶埙三件,编号分别为150:43、150:37、150:38,时代属于殷墟文化二期,三件陶埙一大两小,均属于平底卵形,黑陶制作,5音孔埙。
2.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埙。安阳殷墟位于华北大平原,境内有洹河流过,现在称之为安阳河,殷墟自盘庚将都城从奄搬迁到殷以后,自始至终殷墟都是商代晚期的都城。
经过对殷墟几十年的发掘,从最开始的小屯村附近扩展到侯家庄西北岗、大司空村、侯家庄南地、武官村、苗圃北、梅园庄等等,殷墟整个范围分布着商王朝的宗庙宫殿区、王陵墓葬区、居住区和铸铜以及制骨的手工业作坊,经研究学者们的初步测量,殷墟的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当然殷墟的范围之广,造就了据目前为止,殷墟出土了各式各样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宝石器、骨角牙器、乐器等,商埙的数量也在此地发现了最多,目前殷墟共出土15件商代埙。
(1)河南安阳西北岗出土埙。殷墟侯家庄西北岗被学者们认为是殷王朝的王陵所在地,它距离小屯村北约为2.5公里,东临前营村,南临武官村,南偏西临近侯家庄,因为地势的原因,稍微高于武官村和侯家庄两村,所以被这两村的居民称为北岗或者西北岗。
西北岗的发掘于1934年秋开始,在先后的四五十年里,发现了十多座大墓以及一两千座小墓(大部分为祭祀坑)。它的大墓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区,大部分在西区,西区共有8座墓,其中有7座大墓是带四条墓道的,还有1座大墓没有墓道,只有墓坑,分成一南一北的排列,东区有4座墓,从上往下俯视每个墓葬呈“十”字形状。这些被发现的大墓都不止一次的被盗墓者发掘,所以残留物极少,但仍然遗留了一些制作精美的器物。如在M1400南边约为45米处的地方传出来了司母戊大鼎,武官大墓中发现了虎纹石磬,在西区的M1001大墓中发现了大理石雕刻,M1004中发现的鹿方鼎以及戈、矛等等。其中,在M1001、M1004、M1217以及M1550四座大墓中也出土了埙、特磬、编磬、鼍鼓、鼓架和磬架等乐器。
1935年在西北岗M1001翻葬坑中出土埙两件,即骨埙和白陶埙,均属于殷墟二期,皆是5音孔埙。同年在1550墓葬中出土白石埙一件,属于殷墟一期。
(2)殷墟妇好墓出土埙。商代晚期的都城位于殷墟,殷墟处在安阳市西北郊的方向,范围相当辽阔。妇好墓于1976年春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墓葬埋在一座殷代房基的下面,墓长5.6米,宽约为4米,墓深7.5米,墓的底部略微小于口,发掘墓葬时墓主人的遗体已经腐朽,但是根据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刻的铭文以及器物的形制,按照甲骨卜辞中的相关记载,墓主人应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同时她也是武丁时期的一位女将军。妇好墓的上方刻有一个“母辛宗”的享堂,庙号为“辛”,逝世于武丁时期。墓室内发现至少有16具殉葬的人和6只殉犬,妇好墓虽然墓室不是很大,但它保存完好,随葬品中包含有不同质地的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达到了1928件之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了,还有6800余枚海具,青铜器达到468件,且制作都十分精美,有近200多件的青铜器上刻有铭文,个别的玉、石器也刻有铭文。
1976年春在安阳殷墟小屯村北的妇好墓内出土的陶埙共三件,时代属于殷墟二期,编号分别为:M5:9、M5:30、M5:303,均属于5音孔埙。
(3)安阳刘家庄北出土陶埙。刘家庄遗址位于殷墟的南面,是于1980年以来新发现的遗址。刘家庄北墓地一共有两处,分别在村北和村东北,1986年基建时被发现,两地的殷墓共清理出150余座,发掘的墓葬中大多是以陶器作为随葬品,少数是以铜、铅器作为随葬品的。
1988年在刘家庄北121号墓葬中出土四件陶埙,它们都在墓主肩部东侧的棺外椁内被发现,时代属于殷墟二期,编号分别为M121:10A、M121:10B、M121:10C、M121:10D,均属于5音孔埙。
(4)殷墟小屯村出土陶埙。殷墟所在的中心区就是小屯村以及它周围的地区,小屯村的东北方向就发现了著名的殷朝宫殿宗庙遗址。新中国成立前,在对殷墟进行的十五次发掘中,其中在小屯的村北、村中以及村南就集中的发掘有十二次,并都有一些重要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甲骨文,后又从1958年到1959年的冬季对小屯村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都有较大的收获,发现了大量的基址、墓葬以及穴窖等等。
1959年在小屯村西地的237墓葬中出土一件陶埙,埙的位置在人骨架头右端,时代属于殷墟后期,5音孔埙。同年在小屯村西地263墓葬中出土陶埙两件,埙的位置在人骨架左臂骨旁,上下相对,尖端都朝向上,时代属于殷墟后期,5音孔埙。小屯村YM333中出土骨埙一件,时代属于殷墟一期。
(5)后岗遗址出土陶埙。高楼庄后岗遗址是30年代被发现的一处重要的遗址,它距离小屯村有1.5公里,于1931年首次被梁思永先生发现在后岗存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殷墟文化之间的叠压关系,并搞清了这三种文化之间的发展序列。后岗遗址自1931年被发现到1991年,已经被发掘过九次。就墓室的形制而言,后岗中有4座带两条墓道的大墓,而且根据随葬品中有大量的人牲、戍嗣子(地位很高的贵族,可以接近殷王的人)铜鼎的规模以及铭文的内容可知,后岗遗址中是有王室成员以及其家族墓的。
1991年在后岗遗址12号墓被扰乱的填土中发现了陶埙一件,此墓被盗严重,仅仅在腰坑中残留一件铜鼎和石戚,陶埙编号为(M12:016),时代属于殷墟二期,5音孔埙。
3.河南省外出土陶埙。
(1)山东禹城邢寨汪遗址陶埙。禹城位于鲁西北平原的中部,邢寨汪遗址在禹城县火车站的东北方向约为7.5公里的地方被发现,遗址的总面积大致约为6000余平方米,邢寨汪遗址的文化内涵中包括有龙山文化、商文化以及汉文化,随葬器物有黑陶器、骨器、石器等。
1979年在邢寨汪遗址的商文化层中出土一件陶埙,时代属于商代晚期,2音孔埙。
(2)江苏南京安怀村遗址陶埙。安怀村遗址位于锁金村的西北端,与锁金村遗址地形相比,它们基本上是属于一个类型的,遗址周围环绕着山和水,与玄武湖的北岸只有500米的距离。安怀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遗物,有石器、陶器近百件,陶片近万片,还有一些玉器、骨器、铜器等。
1956年在安怀村遗址中出土陶埙一件,时代大致与中原地区的殷周时期相当,1音孔埙。
三、考古发掘商埙基本情况统计
目前考古出土的商埙共有25件,出土埙的时期分布早期的少而晚期的多,地域上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内,早中期的埙主要分布在河南的洛阳和郑州,晚期的埙主要分布在安阳殷墟,河南省外发现的埙仅在山东、江苏各发现1件。但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一定能代表整个商代埙的出土情况,随着考古的发掘,今后肯定会发现更多的商埙。众所周知,商汤在灭夏建商之前,他们生活的地方主要在黄河下游一带。灭夏之后,在亳都(如今的河南郑州)建都,后又多次迁都,一直到盘庚时迁到殷(安阳小屯村)定都,此后再也未迁过都,直到商朝灭亡。因此,商埙在地域上的分布现象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考古出土的商埙在早期时主要发现在探沟、灰沟等地,在商代晚期时主要出现在殷墟的王陵大墓中,而且埙的位置常常伴随在墓主人身旁左右,说明埙是其墓主人生前的用乐工具,死后用来作陪葬品。埙本来是流行在民间用灼土烧制成的乐器,它的发音浑厚低沉,携带方便,随着年代的发展以及商代制作水平的成熟,在发现的贵族墓葬中只要有乐器出现,几乎都会有埙的存在,说明在商代晚期埙已经增添了娱乐性以及贵族性的色彩,同时也体现出民间乐器在贵族的传播和发展。
四、传世品商埙
1.河南省博物馆收藏五音孔陶埙。五音孔陶埙由河南省博物馆收藏,收集品,埙的外形呈椭圆形,音孔、形状类似于殷墟出土的埙,按音孔呈前三后二孔排列,因此学者们认为这件埙的时代应属于商代,5音孔埙。
2.辉县陶埙。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辉县陶埙,来源不详,因陶埙的底部贴有“辉县”字样的标签,应该是在辉县出土,1958年入藏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和五音孔陶埙一样,辉县陶埙的形状和音孔都类似于殷墟出土的埙,因此时代应属于商代,5音孔埙。
3.红陶刻花埙。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红陶刻花埙出土地点不详,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1954年移交,从陶埙的陶制、纹饰上看,时代约为商代的遗物,2音孔埙。
4.刘家庄北陶埙灰陶埙。1959年征集的由齐鲁大学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收集的一件灰陶埙,从造型、音孔以及规格上看,这件陶埙的类型在殷墟比较多见,因此,考古学家们认为它应是属于商代时期的遗物,5音孔埙。
注释:
①《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主要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