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

2022-03-03

大众文艺 2022年3期

孙 军

(昆山市实验小学,江苏昆山 215300)

民族音乐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受西方国家文化影响,现阶段我国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趋弱,对一些传统的乐器甚至闻所未闻,长久下去,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民族音乐今后的发展也将受到不小的影响。不仅如此,学习民族音乐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我国民族音乐是蕴含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开端,从小学教育入手去根植民族音乐理念,能够肥沃我国音乐教育的土壤。诚然,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深入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形式、演奏技巧等。但是,对于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深耕该阶段学生的特点,充分走入小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掌握对民族音乐的认知能力,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他们的创造性。所以,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一方面能够重振我国民族音乐低沉的士气,另一方面还能弘扬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

一、民族音乐概念界定

(一)民族音乐概念

民族音乐的所辖范围较广,广义上的民族音乐除了民间歌曲和戏曲外还包括演奏所用乐器及民族舞蹈,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现着我国人民对不同情绪的表达。此外,对民族音乐的定义还可以从传统的音乐和现代音乐来展开。其中,传统音乐比较认可的时间范围为在19世纪以前,漫长岁月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旋律和音乐,人们也习惯称作为“旧音乐”,其中不仅包含专业的艺术音乐、宗教音乐,还包括在百姓群众生活中诞生的民间音乐,像是民间歌曲、舞蹈、器乐、戏曲等等;而现代音乐一般指五四运动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随之形成的专业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于笔者来说,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也几乎围绕上述两种定义延展,结合笔者多年就教学经验,在本文中所探讨的民族音乐概念主要围绕“民歌、古代歌曲、民族舞蹈、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展开。

(二)民族音乐特点

我国民族音乐形式多样,特点鲜明,总结来说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丰富性。众所周知,我国民族种类多、历史悠久,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艺术形式,内容种类繁多、表现内容丰富,几乎包含了各个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点点滴滴;第二,通俗性。民族音乐不仅包含专业的歌曲,还有群众在民间自发创作的多种形式的音乐,一些口口相传的音乐段子、戏曲等,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或是饭后闲聊等即兴创作而来,所以具有极强的通俗些,这些所创作的歌曲,能够通俗易懂地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也十分地贴近人民;第三,实用性。民族音乐不仅有田地劳作的缩写,也有记录前人丰富经验的段落,人们会把前辈积攒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等写入歌曲中,许多民族歌曲自身犹如一本书,让人们在歌声中收获知识。

二、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通过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以及与身边同事了解发现,虽然目前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感普遍较强,但是在民族音乐教育理念上仍然落后,教学设计上“无用功”较多,教学效果较差。归咎原因就是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缺乏成熟的教学经验及可参考的教学案例。教学理念上没有相对明确和有针对性的民族音乐教育指导思想,简单地借鉴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方式,导致有的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也不够。缺乏配套的教学理念支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会陷入迷茫,不能真正挖掘出民族音乐教学的真正价值。

(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学习途径就是基于校内的音乐课程,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落实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课标的规划,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价值观的领地。但是,笔者多年教学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民族音乐教学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器材使用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校内音乐课上对民族音乐的培养力度不足。为此,需要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足够的认识,以及从音乐课程教材改革的方面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音乐审美过度西化的现象发生。新一代的小学生,从小就被大规模的西方通俗流行音乐洗脑,甚至民族音乐的立场也在饱受威胁,要尽快把学生拉回到现实,充实民族音乐地位。

(三)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现阶段大多数小学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敷衍了事,每一个主题单元中留给民族音乐的章节也较少,仅有的一些也只是民歌教学,民族舞欣赏,并没有涉及对过多的民族乐器的介绍和欣赏。对于现行的音乐教材来说,民族音乐内容占比较少,西方音乐的占比设置仍然较高。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中更青睐于民歌,朗朗上口的传统民歌,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篇幅较少的民族音乐设定,无法更好地呈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开展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学习内容也不够丰富和全面。长此以往,学生所涉猎的民族音乐范围越来越少,眼界也受限,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四)教育环境复杂多变

现阶段,信息化进程的加剧,互联网技术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音乐来说,更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随着音乐市场化愈发严重,小学生对节奏明快、旋律鲜明、歌词有特点的流行音乐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通过短视频平台一些流行歌曲能瞬间火遍全网,使得小学生更加难以提起兴趣去欣赏和研究民族音乐。比如在互联网很火的《你笑起来真好看》《panama》等类型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曲调和旋律相对简单,歌词有趣,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生间传唱流行速度也很快。而且,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互联网歌曲类综艺节目等,民歌的出镜率也不高,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不仅如此,一些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戏剧曲目的传承和发展也明显落后,政府部门决心不够,推动力不足,使得许多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文化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后继无人。为此,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民族音乐内外部的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无论是学生自己、父母、老师、社会等方方面面都没有树立良好的民族音乐培养意识,教育环境急需改变。

三、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策略

(一)教学理念革新

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理性认知、洞见、观察以及对教学行动的指引,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教学理念的革新,有助于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落实中,教学计划制定、教学任务分解。在教学理念革新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为此,教学理念的革新应该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展开,教师应该秉承“提升小学生民族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理念,完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培养民族音乐意识。

第二,端正小学生音乐审美观。目前,小学生面临着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流行音乐普及速度加快,商业化加剧,市场化骤增、文化属性削弱。为此,教学理念的革新也要围绕“端正小学生音乐审美观”展开。在音乐审美观形成的起始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引、调整,让学生建立民族音乐的艺术形态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的,不能一味被西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越来越发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和深层内涵。

第三,解放天性、发展个性。教学理念的革新离不开对于民族音乐的探究和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大多是原生态的劳动人民的创作,具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充分反映一个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文化。为此,在教学理念革新上,可以让学生体验原生态民族音乐的创作过程,比如农田劳作、观看记录短片等,帮助学生解放天性,挖掘学生最原始的音乐潜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构建完善保障机制

前文中明确分析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是当前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为此,构建完善保障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在落实保障机制上,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遵循新课标指引。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学课程的开展和落实,也体现国家对学校教育的指导。在2011版本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学校应该多元化地开展音乐课程,树立弘扬民族音乐理念。”为此,无论是教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都应该遵循新课标指引,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坚持开放性原则,逐步丰富学生音乐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想。在教材编写上,也要遵循新课标指引,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从过去重西化的选材排版转向重民族音乐。

第二,健全制度保障。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设和保障。对于学校来说,应该为教师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提升教学素质,帮助教师扩展教学思路。此外,应该设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推进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中有着明显成效的教师,给予物质、精神上的鼓励,激发教师工作内动力,提升教师教学自信,助力民族音乐更好传承与发展。

第三,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完善保障机制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在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相对落后,虽然师范类音乐学校中设有民族音乐教育相关专业,但是应用到实际一线教学中,效果不理想。学校应该从原有的师资力量中,提升出优秀的教师人才,帮助其他相对不熟练的教师,熟悉课堂中的教学技能与技巧,实现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融情于景”教学创新

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入对于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如何创新教学思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通过将民族音乐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融情与境,情景交融,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构建民族音乐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注重情境创设。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的一天》中《牧童》这一歌曲时,首先教师可以准备草原类的素材,播放大草原上牧羊结群,骏马奔驰的视频,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间,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魅力。其次,在欣赏歌曲《牧童》时,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牧童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在欣赏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的歌曲后,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舞的方式带领学生更深入体会歌曲中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跳民族舞,先分解动作进行教学,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将整套动作串联起来完整练习。伴随着《牧童》的歌声,学生跳起舞蹈,使学生初步接触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学习一些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并让同学上台表演。

第二,挖掘旋律美感。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丝竹流韵》中《欢乐歌》时,曲时,带领学生学习“江南丝竹”。让学生感受苏南、浙江一带的丝竹音乐,作为昆山本地学校,更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欢乐歌》曲目中,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的特色和江南人民乐观柔美的性格。教师可以配合曲目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的特点,让学生想象自己划船游走在江边,拥抱大自然,鼓励学生尝试简单的即兴表演活动,感受中国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第三,情感升华。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欢聚与期盼》中的《东方之珠》时。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领略香港的美,帮助学生在课堂的音乐欣赏中,逐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烘托,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听到“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时,能够深刻体验歌曲中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更加能激发起每个学生。

(四)政府助力本土传统戏曲文化发展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各地都有一些本土特色的民族音乐,笔者所在的昆山市有着闻名中外的昆曲。在推行昆曲发展中以及昆曲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进行:

第一,借鉴其他地方政府优秀经验。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的代表剧种之一,主要在四川、云南省份内流行。重庆市政府在推行川剧的传承与发展中,通过政策保障、扩大川剧宣传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占率的方式对川剧进行保护和传承,重点建设川剧振兴工程,并设立川剧保护和传承的专项资金。不仅如此,重庆市政府的各级财务部门还合理规划专项基金,在高等院校内设立戏曲专业,借助戏曲学校、艺术团等形式将川剧与教育相融合。与此类似的还有安庆市,安庆市政府在保护和传承黄梅戏上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通过立法、产业监督以及传承人保护等方式。对于昆山市政府来说,可以借鉴上述地方政府的实施经验,扩大昆曲知名度,挖掘昆曲潜在观众,让昆曲更加年轻化,让昆曲走进校园,激发小学生对于昆曲的学习兴趣。

第二,“戏曲+”工程的落实。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的营造。当前音乐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不高。为此,“戏曲+”工程的落实对于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激发学生民族意识,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拿笔者所在的昆山市来说,可以借助昆曲的文化底蕴,配置完整的“昆曲+”产业布局,设计新颖的“昆曲与文化周边”的融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昆曲,自发地去了解和学习昆曲。此外,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与昆剧团合作,创新昆曲作品,赋予昆曲新的生命,用能让小学生理解和欣赏的方式改编昆曲,对经典的老戏曲进行演出和宣传,对昆曲的演出上注重少而精的作品扶持。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对于丰富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有机融合,也是新时代青少年必须与学习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不仅要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理解,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