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英雄叙事研究
2022-03-03朱雪婷
□ 朱雪婷
电影《长津湖》剧照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叙事的中心内容,将宏大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通过聚焦一对兄弟再到一个连队在战争中的行动,继而呈现出这场战役的整体情景,目的是展现出作为胜利者叙事的文化与政治自信。英雄叙事是以讲述英雄的事迹与精神为核心,以塑造英雄形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的叙述过程。分析电影《长津湖》的英雄叙事具有多重价值意义,因此本文将以英雄叙事方式、英雄形象塑造以及英雄叙事风格三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究。
一、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
《长津湖》用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源起与决策过程,并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中展现了震撼的战争场景。据悉,电影《长津湖》是公映的第一部文献纪录式全景叙事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影片打破了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传统的叙事、拍摄模式,以全景叙事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重创美军的壮阔场面,其中来自高层领导、基层士兵以及美军的三重叙事视点共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全景式的史诗气质。
电影《长津湖》剧照
在高层领导的叙事线中,影片以简练的镜头语言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源起、决策与战略部署过程,主要人物的台词与作战计划均可在文献记录中找到出处,体现了文献记录式的真实严谨。通过这场战争打还是不打的艰难决策过程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毋庸置疑的正义性,奠定了作为胜利者的格局与高度。
基层士兵的微观视角着重体现了战争的惨烈状况与悲壮色彩。首先是极端严寒天气挑战着士兵们的生理极限,参战第20 军部队连日冻饿,冻伤减员率高达40%,第27 军第79 师战斗伤亡与冻伤减员几乎达到1:1。其次是血肉之躯对抗飞机坦克的强烈对比,镜头毫不遮掩的将近身肉搏、血肉横飞的场景呈现在屏幕之上,配合大场面的爆破给观众造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长津湖》中首次使用了完整的敌方叙事线,对美军在战争初始阶段拥有形势的绝对掌控权到长津湖战争时的溃败与紧急撤退进行了完整呈现,从美军视角纪实性的展现出被其称为“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的长津湖之战。另外,不同于以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中脸谱化的、不堪一击的美军形象,电影中对于美军高层领导的狂妄自信以及美军士兵的训练有素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近身肉搏的戏份让观众意识到,我们的敌人不仅拥有装备良好的武器,更是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职业军人,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了战争的悲壮和英雄的伟大。
《长津湖》用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将宏大历史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个体——群体——国家”三个维度阐释和建构了国族共同体想象,并以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震撼的战争场景,书写了一段壮丽的民族精神史诗。影片以多视角全方位地呈现了这场立国之战的胜利史诗,使得观众能多角度地体会战争的惨烈与军人的牺牲,是新主流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次成功之作,对于当下历史情感的回归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兼具真实性与伦理性的英雄塑造
电影《长津湖》剧照
社会主义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表示:“艺术中的所谓‘伟大’并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数量或容量都不能成为决定因素……只有重大的主题或主人公鲜明的个性才能使影片成为伟大的作品。”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下,新主流电影中的人物塑造逐渐摆脱了千人一面的脸谱化状态。《长津湖》中采用了平凡化策略对人物进行塑造,有意缩短了英雄与常人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还原人物原本的真实面貌,出现了一批性格迥异同时又带有悲情色彩的英雄形象,塑造了大众文化视角下的英雄传奇。伍千里、伍万里、余从戎、梅生、雷公、平河等士兵以有名有姓的形象出现在战争场景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角色分工。不同于被神化的英雄形象,影片在英雄的塑造上又重新建构,不遮掩的显露出他们身上的弱点,赋予英雄“人情味”,使英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初上战场的伍万里面对连续发生的暴力和死亡流露出的恐惧,雷公在弥留之际害怕被孤单一人留在战场上,这些“弱点”的显露反而更易得到观众的认同与共鸣。此外,影片人物的经历结合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斗英雄的真实事迹,真实地反映人物的作战细节,如将炸药包放在敌人坦克履带中、毛岸英在敌机轰炸中牺牲、杨根思独自坚守阵地、冰雕连的牺牲等等,将人物及历史的真实性展现出来,同时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的电影语言有意凸显士兵的奉献和牺牲。这种源自他们生命本能的战斗精神与来自七连这个群体的团结意识交织融合,使英雄的崇高精神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达到了二位一体的高度重合。
在新主流电影中,需要通过在英雄的行为中找到和受众一致的内心动力,来使英雄叙事与电影受众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为依据使观众与英雄产生情感的共鸣。影片将英雄形象塑造为一个个的伦理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多重伦理意义的表达,如伍百里、伍千里和伍万里之间的兄弟伦理,伍万里和雷公、谈子为之间的师生伦理、七连的集体伦理以及家国同构的国家伦理等,减少了以盲目的革命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所产生的观众与英雄之间的隔阂。影片一开始伍千里捧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家,要用部队津贴为住在船上的父母盖房,但一道命令就让他义无反顾地重返战场。此时,侵犯祖国领土就意味着自己家园的丧失,对“家”的重视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因之中,因此守护“家”的心愿成为万千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战场的动力,构建起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联系。影片中有一组意蕴丰厚的镜头,冲动的伍万里拉开火车大门的一瞬间,绵延的万里长城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雄伟壮观,七连士兵伫立于车厢之中,满眼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守护国土的坚定,观众也被银幕中这一高度浪漫主义的景象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想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口号,与英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英雄的成长则以伍万里与雷公、谈子为的师生关系进行呈现,影片抛开了对英雄传奇色彩的塑造,影片中伍万里并没有成长为像谈子为那样“打不死”的英雄,他的成长体现在对生存技巧的掌握和对英雄涵义的领悟之中,观众跟随伍万里一起经历了心灵上的洗礼。片中有句台词是:“这场仗,我们这一代人打了,下一代人就不用打了!”体现出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们为了祖国的未来而英勇赴死的气概,逝去的苦难历史与美好的现实生活由这一句台词接连起来,使我们心存感激地铭记英雄先辈们的牺牲精神,进而上升到了更深度的情感表达。
三、具有人道主义气质的叙事风格
悉尼·胡克认为:“所谓历史上的英雄就是那样一个人:在决定某一问题或事件上,起着压倒一切的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英雄”概念总是包含着贵族化、帝王化的成分。但在《长津湖》中对“英雄”进行了“脱冕”,将目光对准平凡化、民间化的英雄,对准那些甚至没有机会上战场杀敌就牺牲的无名英雄。影片中通过描绘伍万里的成长经历及他对“英雄”认知的不断深入来强调每一个牺牲都有意义的叙事内核。一开始伍万里通过余从戎得知成为英雄至少要杀掉二十个敌人,并且在他的内心深处十分崇拜“打不死”的英雄谈子为。在他看来,杀掉二十个敌人是他被赋予“英雄”这一荣誉的前提,甚至不顾哥哥伍千里的反对也要开枪打死奄奄一息的敌人。当伍千里说“有些枪,可以不开”时,影片已经脱离了盲目的战争仇恨思维,上升到了人道主义的高度。直到遇到人生导师之一的谈子为,伍千里才明白,那些冻死了没能上战场的士兵、距离敌人十米点燃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士兵以及受了伤不能继续战斗的士兵……都是应当被每一个人尊重与敬仰的英雄。
除了极具人道主义气质的对白,大量的影像符码也紧扣“每个牺牲都有意义”这一内核。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姓名册”具有不可忽略的象征意义。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本姓名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魂底色的象征,是千千万万个微小的个体汇聚成一个集体的缩影。姓名册上677名士兵的编号、名字及出生日期被伍千里一笔一画地誊写下来,这一仪式化的过程目的在于肯定千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出征朝鲜的崇高精神,他们的姓名值得被光荣地写进中华民族的历史册中。同时这本姓名册还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直击观众心灵深处,雷公作为影片塑造的最丰满的人物、作为对七连来说像父亲一样的人。雷公牺牲后,伍千里悲痛欲绝地将他的名字用红笔圈起,悲伤的情绪通过颤巍巍的右手传达给荧幕前的观众。此刻这本姓名册作为一个情感符号,向观众传达出这些英雄用自己牺牲刻下的证明:他们为之舍弃生命的信念的正义性与崇高性。高度艺术性的场景激发情感的共鸣,彰显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由一百多名士兵组成的冰雕连,它已然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一百多名士兵各个手握钢枪注视前方,彷佛随时准备跃然而起、冲锋陷阵。宋时轮将军面对他心爱的士兵还没有在敌人的枪炮之下牺牲,而是因为寒冷而被冻死,神情凄然,潸然泪下,这样的景象太过于残酷和惨烈,从侧面引发观众对战争深刻的反思。
结语
抗美援朝战争的确硝烟已远逝,在抗美援朝战争七十周年之际,电影《长津湖》的上映有其独特的意义。电影通过英雄叙事调动起大众的共性情感,展现了作为胜利者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激发了集体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认同。约瑟夫·坎贝尔提出“英雄作为现代人而死去;可是作为永恒的人——更完美的、非特定的、普遍性的人——又获重生。”英雄身上所体现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垂不朽,影片以巨大的感染力完成了对长津湖战役的致敬,也为此类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534—535.
②詹庆生.《长津湖》:战争巨制的全景叙事与共同体想象[J].电影艺术,2021(05):61-64.
③〔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284-285.
④[美]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王清彬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年9 月第1 版,1987 年1 月第4 次印刷,第109 页
⑤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10.
⑥三个连士兵被活活冻死"冰雕连"成文化符号载入军史--文化--人民网2014 年2 月17 日
⑦[美]约瑟夫·坎贝尔,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