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青春激情

2022-03-03

新疆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刀郎张鹏新疆

□ 戴 虎

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剧照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中,新疆的舞蹈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获得冠军。算上1998 年第一届的《顶碗舞》、2013 年第九届的《昆仑之梦》、2017 年的《长长的辫子》、2019 年的《花儿永远这样红》,这已经是新疆舞蹈作品在“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中第五次夺冠了。

这一骄人的成绩对于中国任何一个省份的舞蹈工作者,恐怕都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荣誉。这五个冠军作品的表演和编创人员基本上来自新疆本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新疆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新疆舞蹈创作观念与技术的变革成果。特别是《阳光下的麦盖提》,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舞蹈评论家冯双白对这个舞蹈作品作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个作品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重大突破。”

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剧照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阳光下的麦盖提》成为一种现象级舞蹈作品?新疆舞蹈剧目在全国舞蹈比赛拿金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与新疆自然环境、维吾尔族民族文化、性格息息相关。乐舞文化在新疆这方高天阔土里有着与生俱来“天然”的禀赋。新疆著名舞蹈音乐理论家周吉先生就曾说:“一边是黄沙,一边是绿浪;一边是悲凉,一边是欢乐;一边是生,一边是死!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绿洲人不乐生、不悲死的意识,也使得他们具有高度的乐观精神。心胸开阔、诙谐幽默、爱唱爱跳、爱说爱笑、能歌善舞成了绿洲人的优良传统。哭也是歌,笑也是歌,生也是歌,死也是歌,绿洲人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传统世代相袭,使得绿洲人对音乐具有了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才能”。在新疆拥有的35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中8 项都直接与歌舞相关。歌与舞依然像生活中的盐巴一样,不可或缺地存在于新疆大地上。乐舞是历史给予新疆的文化馈赠。新疆丰富的歌舞历史传统,是产生《阳光下麦盖提》的土壤。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新疆舞蹈家协会倾全力支持、打造,从构思、组织、排练到赴济南参加比赛,青年编导张鹏、李梦雨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操劳,展示了过人的才华、倾注了大量心血。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两位编导都是九零后,本科与硕士都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张鹏是古典舞专业,师从于满运喜教授,李梦雨是现代舞编导专业,师从于王玫教授。张鹏出生于辽宁,是地道的东北小伙,李梦雨出生于新疆,是典型的新疆姑娘。二人都是新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张鹏工作六年,李梦雨参加工作三年,两人都是艺术学院的“新人”,且为伉俪。在参加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的“深扎”南疆采风之后,两人通力合作,编创了《阳光下的麦盖提》。

《阳光下的麦盖提》无疑是近年来新疆乃至国内民族舞创作领域的精品,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形式新颖

节奏鲜明、服饰鲜艳、表情丰富,这几乎成为新疆舞蹈的“标配”。然而,在《阳光下的麦盖提》里,这些来自新疆的帅小伙们却褪去了以往色泽鲜艳的传统服饰,身着质朴的生活服装出现在了舞台上,他们也没有按照人们想象的那样来一段潇洒、帅气的“刀郎舞”,而是从传统刀郎舞语汇中萃取精华,融合重组。

作品一开始,于舞台后区凳子上以横线坐姿亮相的一群“巴郎子”,经放大、重复在肩上的“刀郎舞”动作节奏,瞬间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随后这种“萃取”“放大”“重组”贯穿整个作品,坐着的脚下、跪着的体态、移动的步伐、滚动的姿态、静止的身姿,都源自传统的“刀郎舞”,却又有创新。这样的舞蹈语言设计,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前文本”的呈现,又具有“陌生化”的视觉效果。

选材精准

《阳光下的麦盖提》原来的名字叫《阳光下的绿洲》,作品想要表现的就是今天南疆乡村的生活。编导张鹏在新疆生活的时间虽短,但却深爱这片土地。“深扎”麦盖提采风期间,行走在民间乐舞人中间观摩、体悟刀郎舞蹈语汇。年近80 岁的国宝级刀郎木卡姆传承人玉山老人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铆足了气力演唱,玉山老人说:“我不仅仅是为你们而唱,也为自己而唱,不唱了我就该走了!”这种将艺术融入生命之中的精神,令张鹏感动,《阳光下的麦盖提》中那个朝着阳光歌唱不息的领舞者身上就有玉山老人的影子。

很多评委认为,作品中与领舞者翩然共舞、握手并肩的“鼓子秧歌”是神来之笔。这是张鹏在麦盖提“深扎”采风的收获。援疆对口支援麦盖提的是山东日照,山东有一种舞蹈叫鼓子秧歌,编导灵机一动,作品中就有了“鼓子秧歌”与“刀郎赛乃姆”共舞共融的画面,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作品有了新“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观念超前

张鹏、李梦雨这对年轻的伉俪能够创作出《阳光下的麦盖提》,不是偶然的,这与两位年轻编导的学识、性格、经历、有关。张鹏学的是古典舞专业,师从满运喜教授,为了爱情,来到新疆,在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任教,但他喜欢创作,憋着一股劲想要证明自己不仅会教也能创作,这成为他创作《阳光下的麦盖提》非常重要的心理动因。李梦雨,这个新疆姑娘,本科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上研究生,七年时间里,她深得王玫教授“传统舞蹈现代性编创”的真传,就这样,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强强联合,出手不凡,创造了新疆舞蹈界又一次辉煌。可以说王玫老师是幕后的英雄。

王玫的“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是2015年其所带的新疆班一系列毕业作品汇报的统称,2017 年这些作品以四张实践剧目光碟、30 万字的著作面世,其核心的观点通俗易懂:“今天的人如何学习历史的舞;今天的人怎么跳今天的舞;今天的人能留下什么舞给未来”。“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其文化站位是今天,即:今天我们舞蹈表现的应该是当下的生活!王玫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没见过生活中有几个穿着所谓传统服饰吃饭、喝酒、睡觉的!”对舞蹈王玫并不仅限于清醒的认识,她还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且具有实战价值的“法器”,以及深蕴其中的“道”。

“石头落在水里,水才有了变化;船行河上,河面有了纹路;风吹过树梢,树梢才有摆动……如此不同的表象,是因为受力的不同,而受力又有大小、方向、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乍一听,你还以为这是物理课的内容,但其实是王玫有关舞蹈调度研究讲座的开场白。她将舞蹈创作中的时间、空间、速度、重力(力量)、面向(调度)等元素、环节,以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层层剥离,又以现场真人的示范,通过物理方式的时间计算、空间筹算、方向换算、重力运算等,把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虚”“实”“曲”“直”的美学奥秘解读成了“数字方程”,试图用这种“法器”实现“传道”与“解惑”。其《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目的是借维吾尔舞蹈语汇来编创舞蹈,编创的目标有二。一是借其表达维吾尔人的共性情怀。二是借其表达维吾尔人的今天情怀。”或许这就是理解两位年青编导、理解《阳光下的麦盖提》的钥匙。

除了能歌善舞、自然风光旖旎的文化标签之外,新疆还有很多我们无法简单用语言来描述的内涵。今天以张鹏、李梦雨为代表的新一代新疆舞蹈艺术工作者,已经用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证明:新疆舞蹈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刀郎张鹏新疆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ceramic raw materials based on the desktop LIBS analyzer
Competitive effect between roughness and mask pattern on charging phenomena during plasma etching
基于PLC控制的平移式自动门设计
美丽的刀郎姑娘
理发风波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麦盖提县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剧照选登
刀郎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