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体诗歌艺术歌曲演唱教学研究
2022-03-03王茜
王茜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写作方式,将中国古代诗词、现代新体诗歌为题材,创作出众多兼有中国风格和西方作曲技法的音乐作品。本文结合个人声乐学习的经验,以现代新体诗歌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其歌曲演唱技巧、艺术特征、教学实践等内容,探索现代新体诗歌艺术歌曲的表现特点,以加强对这种声乐体裁的研究和学习,望能够给声乐工作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现代新体诗歌;艺术歌曲;演唱分析;教学实践
一、歌曲《我爱这土地》音乐创作背景
诗歌《我爱这土地》是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写,当时国内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诗人怀着忧愤的心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挥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艾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当代作曲家陆在易,陆在易先生历时四年,将诗歌《我爱这土地》谱写成现代诗歌艺术歌曲,陆在易先生通过用细腻的语言来表达歌词中细微的变化,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呆板地重现历史,而是赋予作品新的内涵,把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情感不断升华。
在音乐特征上,陆在易先生创造性地将西洋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写法引入艺术歌曲创作中,使艺术作品里的抒情性因素多了一些戏剧性和悲剧性色彩。歌曲《我爱这土地》中钢琴伴奏经过陆在易先生的精雕细琢,使歌曲前奏、间奏、尾奏不再只是单纯的连接部分,而是一些极具造型性和补充性的音乐片段。
二、歌曲《我爱这土地》演唱分析
(一)气息方面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声音是在气息的支撑下发出的,这就体现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歌唱当中,不光要有气息,还要有流动的气息,反复的收缩小腹能使气息更加流动而活跃,使歌唱的声音有线条感、有推动感。
从第一唱段“假如我是一只鸟…”,诗人从虚处落笔,用鸟儿与大地的关系打开全诗的艺术意境,演唱时要充分考虑诗境,起音不可太重太硬,所以对音与气息的掌控要非常好。自然吸气,气息要吸的深,在呼出时平稳有度,如同平时说话,自然的叙述。中音区和高音区交替时要注意位置统一,歌唱的位置要挂在眉心上。
接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演唱者注入的感情是逐渐递增的,那么此时气息饱满,将情感凝聚在最高点,此时换气要迅速,而且吸气深,量足,这样才能赋予流动性。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要表达出感同身受的那份执着,饱含着深情与坚定,在这里演唱时的气声要多,并且气息要稳,呈现不可动摇的感觉。“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要坚定有力,下滑音也需要更多的气声。
(二)吐字、咬字方面
歌唱对发音有三个要求,一是换气不回头,二是换音不变形,三是换字不走样,也就是我们在发音时,上句与下句要状态统一,每个字有同样的气息,字与字之间有个相同的声音状态和字形的饱满度。练习一首作品时,想要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定要将咬字与吐字先准确表达清楚,把握好某些字与句子的音重点的处理,这样可以增强歌曲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在本曲中应该把自己当作那只永不停歇的“鸟儿”,把歌词中表达的热爱、与祖国同呼吸的那种真情朗诵出来。歌曲的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例,首先做到松弛自然,牙关始终保持放松的状态,腔体打开自然的说出即可。整首歌曲的咬字、吐字,要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巧妙運用,一句歌词要将“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的魅力。除此之外,要强调的是“吹”、“风”,在这一个乐句中这两个字要突出重音,咬字准确清楚,使得气氛更加汹涌澎湃。
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才是艺术表演追求的最高目的。在声乐艺术方面,我们都强调“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原则,使声音更加赋予感染力。
(三)情感表达与演唱处理方面
在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情感表达上,笔者对和慧和陈燕两位歌唱家老师的演唱处理做了详细的对比。和慧老师是一位轰动国际歌剧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在对国外艺术歌剧的演绎上受到崇高的评价;陈燕老师是一位以“凄美”演唱风格为代表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对歌曲的演绎最能体现歌曲的意境和内涵,所以两位歌唱家在对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处理各有独到之处。
歌曲第一段“假如我是一只鸟...”这句,和慧老师是用轻快的速度激动的情绪进入的,而陈燕老师是用平稳的速度柔和的音色演唱的,这一句的处理我个人会更倾向于陈燕老师平稳柔和的以叙述型的方式来演唱,因为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把听者轻松带入到情境之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这句在曲调上就是向上递增的一个创作手法,让情感点点积累直到迸发,这一段和慧老师以激昂慷慨的情绪,一句句向上推到高点,明亮而又坚定,让听者可以感受到从内心散发出的真情;陈燕老师是以弱出弱收的方式,一直用气息推着每个字来演唱的,气声比较重,给人一种悲伤抽泣的感觉。这一段的处理我更倾向于和慧老师的方式,因为结合歌词的含义,“激怒的风”“悲愤的河流”是要表现出刚烈的性情的,需要爆发的情绪来把这种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陈燕老师的处理显得有些柔美,不够明亮坚定。
“然后我死了...”和慧老师在这句由轻快的速度转换为了慢速,每个咬字很用力,并且在滑音的处理上她用哭泣的腔调在表达心中的悲痛;陈燕老师还是用平稳而缓慢的速度在演唱,并以坚定有力的咬字凸显出“常含泪水”四个字来表达悲伤的情感。我认为两位歌唱家对这句的处理都非常完美。
转调后的第二唱段,和慧老师同样是用激动的情绪进入,但是在速度上比第一段稍慢,拉大了旋律的宽度,更加气势磅礴;陈燕老师也还是以柔和的音色进入主题,在情绪上比第一段稍做了推动,使情感更加的饱满。
最后一段“啊...,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和慧老师以强出弱收的方式处理的,充分展示出了歌曲的歌唱性与抒情性,这种处理给人一种宣泄与深情并存的感受,到最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迸发了出来。
三、歌曲《我爱这土地》教学实践反思
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音色的把控、表情动作、演唱效果、情感的表达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通过声乐的演唱把这种审美艺术呈现出来。艾青的原诗仅仅只有11行,深沉严肃并且忧郁真诚,那么我们在教授学生演唱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备工作
首先学生要对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词曲创作背景进行浏览,了解这部作品创作的年代和所处的政治背景,充分了解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把握住历史的脉搏,唱出时代的旋律。之后识谱歌曲《我爱这土地》,先歌唱性的朗诵歌词部分,对歌词的韵律有个清晰的概念,并分析其曲式、和声、旋律等方面的创作特征。
(二)歌唱状态
开始发声演唱一首作品时,要先思考发声位置在哪里,用大脑臆想发声的位置,然后做好充足的气息准备,在演唱时先要充分考虑诗境,找到准确的发声位置,做好气息的准备,然后伴随着灵动的钢琴伴奏柔和的开始发声,音色出来的时候不用太强硬,聲音往头腔上去送,让声音轻盈,气息平稳,像是在自己自言自语,内心独白的感觉。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应找叹气的感觉去演唱,让声音沉下来,以表达出自己坚定的心意。第二次反复这两句的时候,演唱的语气要坚定,确认自己内心独白一定会实现,饱含深情的表达出自己的这份执着与顽强。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这段的曲调在不断的向上递增,情感也在不断的升华,在演唱这一句时要将声音凝聚在一个点,用饱满的气息将声音打上去,音色明亮而坚定,使听者感受到自然迸发出的真情,每一句的收尾都要保持气息平缓,带动声音平稳柔和的弱收,这样不会显得音色很僵硬。
最后一段三个连续的“啊”音高位置是全曲的最高音,在演唱这句时需要先想到音高位置、口腔打开、后咽壁抬起、做好气息准备,然后将声音凝聚成一个亮点发出,把全曲推向高潮,这时的气息不能一下撒开,要均匀慢速的随着声音呼出,强出弱收,呈现出动静虚实、张弛有度,缓与急的转换对比,创造性地舒展歌词的意蕴。
(三)咬字吐字
在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第一句中的“鸟”字归韵要到位,在唱这句时,应该将口腔一直处于像是包含一口水的状态来打开,最后落在“鸟”字归韵到“ao”上再结束,并且要注意“鸟”字是向下滑音的一个旋律,在这里要流畅连贯的演绎,不能将高音和低音断开。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落尾的“歌唱”,“唱”字要一直挂在“ang”的发声位置上,口腔处于打开的状态,不能因为这句快要结束而提前关闭“唱”字的发声。
“然后我死了...”这句中的“了”发音是“liao”,在字尾要归韵到“ao”上,要轻巧自然的带出这句歌词。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中的“爱”字要竖开口发音,归韵到“ei”上自然的与“的”字相连,从高音到低音要连贯,不能断开。
(四)力度与速度
歌曲《我爱这土地》的力度上有几句鲜明的对比,开始第一段“假如我是一只鸟...”力度是柔和的,速度也是平稳而轻快;“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开始逐步渐强到“这无止息吹刮着的...”这句力度变为极强,凸显出“吹刮着“三个字的情绪,速度也较为波动,主要呈现出不断递增的情绪变化;“然后我死了...”这一句明显比前段安静而凄美,力度变弱,气如细丝,速度上自由缓慢,营造出了寂静的气氛;接着进入到第二唱段转调部分,歌曲回到原速,同样以轻盈温柔的力度进行演唱,然后渐渐变弱,为最后高潮部分做出烘托;在最后的三个“啊”这一句中力度推上最强,演唱出如汹涌河水般的爆发,和对土地热爱的那份坚定。
结 语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笔者首先对歌曲《我爱这土地》的音乐创作背景做简单阐述;其次,对该歌曲的演唱表现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和慧与陈燕两位歌唱家对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演唱处理从气息方面、咬字方面以及情感表达方面对歌曲的演唱进行了较为细致地讲述;最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声乐训练该歌曲时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以及个人的反思。希望本文的撰写能为今后演唱现代新体诗歌艺术歌曲的歌者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参 考 文 献
1.陆在易:《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
2.苗海楠:演唱技术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以《我爱这土地》为例,《黄河之声》,2015年9月23日。
3.王可茹: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艺术歌曲的伴奏,《戏剧之家》,2019年5月30日。
4.严敬华: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和其艺术性,《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年9月25日。
5.李小莉: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方法探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