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针刺治疗

2022-03-03王婧雯郑淑霞林晟许金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肠道菌群针刺

王婧雯 郑淑霞 林晟 许金森

摘要: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疾病发挥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肠易激综合征有影响,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目前也有较好的疗效。由此可知,这三者之间有一个环状的联系,可以分析其具体的联系,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通过分析肠道菌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影响探讨针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针刺;肠道菌群;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83-04

肠易激综合征(IBS)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多发病,具有症状复杂、易复发、治愈难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较为多见。西医治疗IBS-D多采用综合疗法如服用抗生素、益生菌、抗焦虑药等等[1],但疗效并不突出且有副作用。中医治疗IBS-D具有先天的优势,绿色且安全,针刺疗法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是具有方便快捷、花费低廉且有效的优点。现代研究也表明针刺治疗IBS-D效果显著[2]。肠道菌群的研究近些年有较大突破,不再是过去单纯依赖于口服益生菌的方式调节菌群[3],针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穴位对肠道微生物紊乱的状态进行调节。由此可见,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

针刺不仅可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而且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影响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本文从针刺、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菌群出发,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的机制,探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或许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环境的途径。

1 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

肠道菌群作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与IBS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平衡肠道内菌群环境是治疗IBS的重要手段。胡勤等[4]通过对IBS各亚型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研究证实,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1.1 对IBS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会导致IBS的机制主要有发酵食物产生的气体、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胃肠动力的改变、内脏敏感性的增加、脑-肠-菌轴的失调等[5]。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菌群代谢调节炎症反应,菌群失衡会促进炎症反应,削弱淋巴细胞的功能,保持肠道低度、慢性炎症[6]。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含量与血清炎性因子二者关系密切[7],肠道微生态失调和肠道低度炎症可互为因果导致IBS的发展[8]。肠道微生物紊乱是影响肠易激综合征发生以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节肠道微生态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的效果,而通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也会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1.2 对IBS-D的影响 正常健康人的腸道内各种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而IBS-D患者的肠道处于菌群失调状态,有益菌明显减少,有害菌急剧增加[9]。IBS-D的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等,主要涉及的器官是肠。肠道菌群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当人体肠道菌群异常发酵时,气体产生过多,则导致腹胀症状的发生;另外,肠道菌群失衡会使得结肠黏膜敏感性增加,则内脏痛觉感受器的阈值下降,引起腹痛症状的发生[10]。有研究表明[11]人体肠道内乳酸菌的数量和排便的次数关系密切,而双歧杆菌的数量则对大便的质地有影响,所以可以通过增加肠道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来治疗腹泻型IBS。IBS-D的患者肠道微生物较常人相比,优势菌群数量下降且菌群的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

内脏敏感性增加也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出现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紊乱会令乳酸杆菌NCC2461的分泌产物减少,随之导致的是内脏敏感性增加[12]。IBS-D的发生与肠道黏膜炎症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时,致病菌增多与肠上皮细胞结合,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并且使肠道发生炎症反应[13]。研究发现,IBS会导致患者肠道定植抗力下降[14],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通俗来讲就是肠道内的有益菌抑制致病菌的能力,该能力下降会发生肠道菌群失衡,炎症水平也会升高。虽然IBS不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发现IBS-D患者存在一种低度炎症状态,肠道内炎症反应被激活,促炎因子增加。

2 针刺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在人体的肠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群落,主要有厌氧型细菌以及好氧型细菌、兼性厌氧型细菌或其他种类微生物[15]。有的对人体有益的称为“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等对肠道消化和免疫能力有积极的效果;也有会令机体出现问题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拟杆菌属等。平时,益生菌与致病菌在肠道内和平共处,互相制约,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一旦某一类益生菌因为各种原因减少,那么致病菌就会顺势而起,引起机体不适。在肠道中,各个菌群都有特定的数量和结构,每个群落都不可过多或过少,有益菌过多或致病菌过少对人体来说都未必是好事,肠道菌群之间也讲究适度原则。

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医学也贡献了很多力量,但是其主要机制仍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目前,西医方面在治疗肠道菌群失衡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口服益生菌。对于中医学调节肠道菌群方面,针灸疗法取得了一些成果,针灸学者运用针刺不同穴位的方法达到肠道菌群平衡的一种“稳”态。有学者[17]把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效应称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调节剂,通过调节各种炎症因子和脑肠肽的途径达到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效果。无论是动物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证明了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状态,但其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晰。本文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说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途径。

2.1 脑肠轴、脑-肠-菌轴的理论 有学者利用电针干预IBS-D大鼠后发现,针灸对脑肠肽有明显调节作用,可以降低脑肠轴相关因子的含量[18]。肠道菌群通过肠神经对整个神经系统有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而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够对菌群产生调节作用[19]。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肠道和血液中的脑肠肽水平来改善肠道运动和内脏敏感性[20]。所以,脑-肠-菌轴是一个双向调节的系统。

2.2 菌群数量、结构的调节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状态,是通过调节菌群结构的方式。针刺可以调整菌群紊乱的状态,主要是通过增加肠道内优势菌群数量。研究发现,针刺也可以改变肠道菌群各个群落菌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减少致病菌,使得机体的代谢功能恢复正常[21]。人体肠道菌群的种类与数量需要保持平衡状态才能够确保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

3 针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

目前已知肠道微生态紊乱会导致肠道功能的紊乱,与IBS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在临床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IBS主要是以微生态制剂联合用药为主[22],但我们可以从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来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或许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王茜等[23]通过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现效果显著且猜测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实现。与健康人相比,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内各菌群的丰度变化明显,研究发现[24],IBS-D 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丰度下降,厚壁菌门丰度增加。与该研究结果相对应的是,陈璐等[25]采用了“调神健脾”针法治疗IBS-D患者,发现该针法可以明显减少菌群中厚壁菌门和增加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李旗等[26]利用新兴的浮针疗法针刺治疗IBS-D患者,进一步证明了IBS-D患者肠道菌群确实存在紊乱情况,且认为浮针疗法是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炎性因子、肠黏膜相关因子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近几年,脑-肠-菌轴在肠道菌群的研究中越来越多,两者之间的双向调节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脑肠肽与5-HT等因素都在胃肠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变化与IBS的发生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脑-肠-菌轴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通过调节5-HT和脑肠肽等因素缓解IBS的临床症状[27]。肠道菌群是机体非常重要的微生物群体,影响着机体各种活动,在很多方面发挥着作用,它的失衡会对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肠道微生物紊乱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等[28]。针刺调节肠道菌群,通过恢复菌群平衡治疗多种由菌群变化引起的疾病,自然也能对IBS 的发展产生影响。

4 小结

本研究围绕针刺、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肠道菌群理论出发,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新角度。IBS患者的肠道菌群明显发生了变化,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失去平衡,通过针刺疗法后有一定的改变,这是由于针刺—肠道菌群—IBS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针刺治疗IBS-D可以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而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的疾病,也可以参考治疗IBS-D的方法。目前相关研究还比较少,需要大量临床与动物研究去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湘力,蔡敬宙,林泳,等.针刺疗法调节IBS-D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促进肠紧密连接的作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7):1022-1028.

[2]牛冰玉,魏薇,姚树坤.Toll样受体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1,35(2):116-118.

[3]张杰,李红,王进海,等.肠道微生态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世界临床药物,2019,40(5):340-346.

[4]胡勤,刘苗,韦懿.肠易激综合征各亚型与肠道菌群关系的初步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7):926-930.

[5]甘景正,李寿彭.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J].中国处方药,2021,19(3):15-16.

[6]王菲,高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8):157-158.

[7]趙斌,郭联斌,段武琼.肠易激综合征血清炎症因子表达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9):1046-1049.

[8]覃佩兰,成泽东.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712-2714.

[9]刘俊宏,汪龙德,王淼蕾,等.肠易激综合征相关肠道菌群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20,33(6):71-75.

[10]Xiao-Peng Ma,Jue Hong,Cai-Ping An,et al.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reat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How does it work?[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20(20):6044-6054.

[11]万鹏,毕宇峰,纪昌春,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穴规律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1,43(3):285-289.

[12]蒋一璐,郑倩华,蔡定均,等.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疗效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8):2746-2750.

[13]彭拥军,徐疏影,吕鹤群,等.针灸与肠道菌群[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11[2021-05-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3.R.20200720.1714.004. html.

[14]刘浩,李志刚,王顺,等.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及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1):1-5.

[15]柯少雄,杨长青,陈俊杰,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肠黏膜肥大细胞活化的关系[J].山东医药,2020,60(2):31-34.

[16]丁姮月,孙宏文.肠道菌群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1):119-125.

[17]Verdú E F,Bercik P,Verma-Gandhu M,et al.Specific probiotic therapy attenuates antibiotic induced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mice[J].Gut,2006,55(2):182-190.

[18]吴曼婷.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

[19]王照钦,钟蕊,高崚,等.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5):2265-2270.

[20]王深皓,钟文婷,鲁晓岚,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12):1412-1418.

[21]庄晓君,陈旻湖,熊理守.肠道微生态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机制[J].胃肠病学,2017,22(3):181-183.

[22]吴小丽,黄光瑞,李晓璐,等.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5(2):103-108.

[23]王茜,陈侃俊,余安胜.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及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7):520-524.

[24]Wang Z,Xu cm,Liu yx,et al.Characteristic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an insight into the pan-microbiome[J].Chin Med J(Engl),2019,132(8):889-904.

[25]陳璐,徐万里,裴丽霞,等.“调神健脾”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1,41(2):137-141.

[26]李旗,田福玲,郭振宇,等.浮针疗法对轻中度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9):1111-1115+1130.

[27]刘涛,刘迈兰,刘霞,等.脑-肠-菌轴与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相关性[A].中国针灸学会.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学会,2017:2.

[28]李榕娇,郭维龙,孙慧冰,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和炎症因子及血清NPY、SP、5-HT水平的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9):1060-1064.

[29]赵萌,李岩.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5):487-490.

(收稿日期:2021-09-17)

猜你喜欢

肠道菌群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研究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种短链脂肪酸
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体外代谢转化的研究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