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主题
2022-03-02孙莹
孙 莹
(甘肃省临洮中学 甘肃 定西 730500)
前言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其文学思想更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着极度清晰认知,因而其隐逸并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即使在其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中时,感到彷徨与无助,甚至动摇过,但最终并没有向现实屈服,从其创作的大量诗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纵观其创作的100多首诗文,可以看出与生命主题有关的诗文占比非常高,已经过半,因此,从其诗文中渗透出的生命主题具有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主题,以此从美学视角鉴赏诗文中的生命美,感知其生命观。
1 生命本体的回归,回归自然生活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但其田园诗的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对陶渊明创作的诗文进行分析研究,如《连雨独饮》、《饮酒》、《归鸟》等诗文分析时,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归”、“还”字眼,从此处可以看出,陶渊明一直想要离开仕途,遵循自己的本心,回归自然生活。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其大多田园诗中都蕴含着大量的内心想要回归自然,向往自然的情感。有分析陶渊明诗文中生命主题的文章指出,陶渊明想要通过诗文表达的回归情感可能是回归到田园生活中,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或者是回归虚无,离开人世。但进一步分析陶渊明的诗文可以发现,生命本体的回归,并不单单是本体回归自然生活,而是心灵上的、精神上的回归自然。
在陶渊明所创作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体现“自然”的意义词汇,表达其想要重返自然的决心。在陶渊明幼年时期,其家庭较为富裕,其父有足够的银钱供养其读书识字,但随着陶渊明父亲的离世,家境逐渐没落。为了生存与生活,陶渊明在二十岁时,凭借着真才实学开始了游宦生活。《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这首诗文即是其回忆游宦生涯而创作的,不仅将其为何做官的想法融入到诗文中,更将内心的渴望寄托于“息驾归闲居”中。
陶渊明在公元405年任江西彭泽县令,但上任八十多天后,因内心的向往驱使,使其放弃做官,挂印回归田园,正式开始了自由自在、虽清苦却怡然自得的田园自然生活。回归自然田园后,陶渊明创作了五首《归田园居》,以此表达自己的内心喜悦,以及对过去仕途生活的追悔[1]。《归田园居》其一中,陶渊明将仕途生活比喻为樊笼中的小鸟,看似衣食无忧,实际上精神一直处于压力状态,常常感到压抑与痛苦;在回归田园后,将田园生活比喻为冲破樊笼,回归自然的小鸟,是庆幸、是欢欣,更是对田园生活的无限憧憬与深入陶醉。在此诗文中,陶渊明表达出内心的庆幸与欢愉,身心皆回归到向往之处,生命本体的最终回归,并不是因着名与利,而是因为心之向往,向往那怡然自若的田园自然生活,更是精神世界终于落地生根,找到归宿。陶渊明创作的大量诗文中出现的字眼,如“归”、“还”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在此时终于得以表达,生命本体回归于自然,精神世界落地于自然。
2 生命存在的体验,维护生态家园
人诞生在世界上,就有了生命,生命存在的体验,不仅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更与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有联系。宇宙中有众多的生命体,只有这些生命体组合而成的生态世界,才是最具生命美感的,所以,人必须要与其他生命体和谐相处,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爱护其他生命,如水里的生物、地下生物以及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等,由此集合形成一个平衡、积极的生态家园。在此基础上,人的生命存在才更有价值,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健康发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思想意识中一直向往这种安静、平和的田园生活,虽然从他的生活经历中,并不能看出其想从哲学的角度看待生命,构建生态家园,但却可以轻松地从其诗文表达的情感中,发现其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叹,这就是一种生态智慧,是其遵循内心想法后,凭着多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从而形成的生态自觉,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陶渊明对生命的认知态度,向世人展示其生命观与价值观。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晚年时期创作的代表作,表现是一种高尚美好的人类社会理想[2]。从这首诗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生命的追求与体验,桃花源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在这里生活,不会受到世道压迫,不会被剥削、欺压,只要你付出努力,就有对等的收获。生活在桃园中的人们,是平等的、快乐的,更是自由的,对生命的敬畏是由心向外体现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这首诗文中表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情:一名打渔人因迷路而误入到桃花源中,桃花源中的居民对误入到此的渔人伸出友好之手,表达出足够的善意,不仅像迎接好久不见的亲人一样接待了渔人,更是纷纷邀请渔人作客,设宴款待。借助渔人的视角,我们看到桃花源中人与动物和谐共存,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不需要为赋税发愁,不需要为耕种劳心,因为这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按照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之事,劳动是自觉完成的,环境是共同维护的,这里是平安祥和,与世无争的。在此首诗文的字里行间,都无限渗透出生命的绝对体验,是对生态家园的向往与满足,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的认知意识形态,更向世人充分展示其生命观。
陶渊明对生命的存在体验,更体现在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上。《停云并序》这首诗文共分为四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是对亲友的无限思念,主要以写春天发酒,由酒思与亲友共同享用,但因为恰逢乱世,路途不畅,从而不能畅怀痛饮。《归田园居(其五)》这首诗文前面四句主要写陶渊明独立归家的场景,后六句则表达出归家后与亲友、邻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田园乐趣。陶渊明的诗文中处处渗透出对生态家园、对生命感叹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之情,而正是这种自然的生命观是值得我们学习并思考的。
3 生命价值的审定,坦然面对死亡
人的生命并不是无限的,总是出生、成长、再消亡。世间万物只有其生长定律,生命作为世间万物中的一种,同样需要遵循此定律。但生命与其他事物还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是因为其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更是因为生命会创造价值,对生命价值的审定,会使人类对生命产生敬畏心,进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坦然地面对死亡。
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其创作时,尊重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刻意曲意逢迎地创作一些违背内心想法的作品[3]。《归田园居》五首诗文中,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陶渊明的内心想法,而正是从这些诗文透漏出的想法中,我们可以触碰到陶渊明的内心,了解其本性:不喜欢官场生活,却因生计之苦而不得不做一些领其内心不安宁,精神压抑的事情。《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这首诗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在陶渊明41岁时所创作,当时刘敬宣上表晋安帝自请辞职,陶渊明因为此事而出京办事时,路过钱溪时有感而发,创作此诗文。这时,陶渊明的内心受到很大触动,这也更加剧其想要回归田园的决心。正是因为陶渊明的这种遵从内心想法的本性,使其诗文中出现更多的“云”、“鸟”、“松”、“菊花”等可以寄托其对自由、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字句。读书对于陶渊明而言,是快乐的,是随性的,并不存在功利性。《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主要表明其人生三大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从诗文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向往自由与田园生活的个人形象。《止酒》这首诗文充分表现了陶渊明对饮酒的热爱程度,这首五言诗先六句抒写其对淡然朴素生活以及天伦之乐的心喜之情,次六句则表达饮酒是人生一大快事,不可以停止,中间四句则起到过渡作用,以一劝一答的方式引出末尾四句,说明早日停止饮酒对身体好,表达出陶渊明对酒的依恋之情,但却因遵循本心健康的想法,从而渗透出想要忌酒的打算。由此处可以看出,陶渊明一直是尊重内心想法的,更是尊重自然生命的。
陶渊明审定生命的价值,可以从其诗文处处流露出的对时光的珍惜处看出。《岁暮和张常侍》这首诗文不仅将市朝的风云变幻表达,更将岁暮的凄冷与暮年的悲凉融为一处,整首诗文渗透出对时光流逝的悲伤感叹之氛围。《杂诗》共有十二首,第一首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这对晚年的陶渊明而言,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此时的觉醒并不是说他想要抓住机遇,做出一翻大事业,而是在此时日暮之年,也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因年老而悲春哭秋,而是对生命更加敬畏与珍惜,这是生命意识的升华,更是陶渊明诗文中渗透出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命观。
陶渊明的诗文中最为明显、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其对生命的尽头--死亡的坦然,其表现出要尊重自然生命的更迭。生命的消亡,虽然代表了人的消失,是人生最终的结局,很多人会因此而恐慌、惧怕,但生命的消亡会因人的惧怕而不存在,不发生吗?不会。陶渊明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其内心更珍视精神世界的饱满。《形影神并序》这首诗文是通过形、影之间的一赠一答以及神的开释,表明对生命的看法:生命是短暂的,人人都想要长生不死,这是不现实的事情,三皇与彭祖,以及其他更多的先贤都难免一死,死并不可怕,遵从内心,听从命运的安排,既不因生命存在而狂喜,更不因生命消亡而畏惧。《拟挽歌三首》是陶渊明在其六十三岁时创作的诗文,表达其对生死的淡然与看法,同时也安慰其亲友不必过于悲伤。这首诗文中,陶渊明假想了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形,并将其表述在诗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创作的作品特点,便是其想到什么说什么,更多是直陈其事。这种看破生与死的达观思想,对一个身体健康并可以理智看待问题的人而言,是可以容易表达的,但陶渊明再创作这首诗文时,其正处于病重期,并且在创作两个月后病故。在此时,陶渊明还能以理智的思维,达观心态创作这首诗文,可见其心性,更可见其对生命价值的审定,坦然面对死亡。
4 生命的深层感悟,精神世界沉醉
生命的深层感悟,已经与人体肉身的产生与消亡脱离,更多是精神世界的沉醉。生命对世间万物而言都是可贵的,但生命却不被人的意志、万物的想法而发生改变,无论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都不会影响生命之轮的转动。陶渊明对生命的感悟与认知是通透的、是自然的,更是遵从与本心想法的。从其创作的众多诗文中可以看出其对生命的深层理解与感悟,更多是沉醉在精神世界中。《连雨独饮》这首诗文创作于雨中,此时,陶渊明正在雨中独饮,在饮酒中感悟议论人生哲理,他始终相信有生必有死,世间万物都遵循生死定律,所以,人应该听从自然的安排,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祭文》这首诗文是陶渊明为自己创作的一篇祭文,在此中,他对自己的生活情状、性格志趣以及人生理想都作了总结性的抒写。陶渊明认为人要长有欢乐,必须乐天委分,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做到赏不为喜、罚不为优,享受清明之心境而无物欲之牵累。这首诗文中渗透出陶渊明对生命的深层感悟。
陶渊明生活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内人对生命的感悟,以及生存意识的觉醒,正处于初步形成期。陶渊明最为喜好饮酒,在其诗酒人生中,对生命的深层感悟都逐步融入到其创作的诗文中,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的诗文是真实的形态缩影,更是真实生命的存在载体。通过阅读并理解陶渊明的诗文,可以看到其诗文中的生命主题:对和谐生命的追求、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对生态田园的向往、对生命消亡的淡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饮酒》这首诗共二十首,都是借酒为题,抒发陶渊明对历史、对现实以及对生活的感想与看法,从而尽情地抒发对当前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自然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将其高洁伟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十首以酒为题的组诗,诗酒结合,以酒寄意,将陶渊明对生命的深层感悟充分展现,强调其精神世界的沉醉。
陶渊明在创作诗文时,常常会以酒为媒,以情为介,将内心想法与情感表达,从而自然地将自身对生命的深层感悟明明白白地坦露。在陶渊明的生命观中,人的生命必须是“真实”的,是与内心想法合一的,但大多数的世人对生命的感悟确实名与利,是金钱与地位,从而沉沦在物欲世界中难以自拔,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却又难以挣脱。在《饮酒》诗文中,陶渊明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感悟融入其中,看似以“饮酒”为名,却将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纳入其中[4]。《饮酒》诗文中,陶渊明对当前的时局变换是忧虑而又关切的,因有对社会现实的黑暗与道德风气的败坏的痛恨与无奈,从而对自由的田园生活更为向往。在其归隐田园后,不仅要克服现实生活的重重困难与阻碍,更要面对社会舆论对其的抨击,世人不明白可以在名利场扬名的人为何最终要过会穷困潦倒的田园生活。此时,陶渊明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看似生活困苦,但其内心确实安定与祥和的,生命是踏实而自由的。人活一世,虽然避免不了死亡,但却可以在生与死的过程中,遵循本心与本性,自然生活,获得精神世界的安宁与幸福。由此可见,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主题,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通过对生命深层理解感悟,进而上升到精神世界层面上。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表现出其对动荡社会的不安,但更多却是其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情感寄托。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诵读陶渊明的诗文时,不仅要学习其诗文文化,更要透过诗文表面含义,深入探究其蕴含的生命主题。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浅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主题,可以看出其诗文中渗透出的价值观与生命观,生命本体回归与自然,体验生命的存在,生命价值审定后要坦然面对死亡,对生命进行深层次感悟,沉醉于精神世界中,最终陶渊明寻寻觅觅后,由仕途归于田园,由物质生活主宰精神转为精神世界至上,看似生活更为穷困潦倒,在其精神世界却前所未有地丰富、饱满,最终每日都沉浸在舒心的田园生活中,创作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因此,生命的存在意义与存在价值,并不是靠外在物质影响而存在的,而是反思内心,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不枉人生走一回。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群文阅读教改实验专项课题成果论文,课题名称:探究群文阅读中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方式,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X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