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写作指导

2022-03-02龚佳丽胡根林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悲剧性

◎龚佳丽 胡根林

【写作任务】

阅读剧本,能让我们初步领略戏剧的感染力;登上舞台,亲身体验,则能让我们深入戏剧天地。在班上组织《雷雨》演出,正式演出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请担任导演、演员的同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评议总结后,每名同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写作引导】

基于排演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依据文本。这里的“文本”有两层含义:一是《雷雨》的剧本内容,二是学生排演呈现的内容。两个文本的对照符合戏剧作品学习的特点,并且能够将理解推向更深处。在写作指导过程中,可将“排演内容”作为讨论对象,时时引导学生回顾“剧本内容”,在观点碰撞中将思考推向深处。

从单元写作的角度来讲,可以先带领学生建立一个单元的“大概念”,围绕单元核心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话题。本单元为戏剧单元,核心的学习内容是通过三部经典作品的学习把握戏剧冲突,揣摩戏剧语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即通过单元学习,学生对人物的悲剧命运抱有同情,心怀悲悯,并能够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两者结合,我们把本次人物形象分析的主题定为“人物的悲剧性分析”。《雷雨》(节选)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很强的悲剧性——鲁侍萍的坚韧善良、鲁大海的刚直勇敢,一切美好的人性价值都被命运毁灭;就算是专横冷酷的周朴园,也有深情的一面,但其被资本与封建的利益遮蔽,最终一人承受家族毁灭的命运,亦是悲剧人物。

从具体的写作课堂引导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感性认知,顺藤摸瓜,提供思考方向。可让学生选出最打动他的角色,说说最触动他的细节,在学生的表达中引导其深入思考细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其与人物悲剧性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多种方式评议人物。比如注重人物关系的作用力,即通过评议排演时角色之间的“对手戏”,关注人物之间是如何通过对话表现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一步步揭示其行为心理动机的,进而思考人物之间的相互推进与其“悲剧性”构成了怎样的张力;又如从演员对人物的演绎与再创造角度看,分析导演和演员对角色处理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对比自身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既能批判思考,又能多元包容,多角度探究角色的价值,从而理解人物的悲剧性所在。最后,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与必要的写作参考。学习资源主要是从人物理解层面提供参考,可以作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观点引用;写作参考主要是从文章形式的角度,建立起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分析其切入的角度与写作框架,择其优者进行仿写。

【课堂实录】

一、单元话题引路,唤起感性认知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雷雨》第二幕课本剧的排演,在导演组、演员组、道具组、灯光组、音效组的配合下完成了精彩的演出,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所有演职人员的付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很强的悲剧性,他们的命运也对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触动,接下来请同学们从人物的“悲剧性”角度谈谈最触动你的地方。

生:我觉得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是周朴园在向鲁妈说“梅家小姐”的时候,居然把她强行塑造成了一个贤惠、规矩的大户人家小姐,他根本不愿意承认她是一个下等人,潜意识里觉得侍萍地位低下。三十年过去,对“梅家小姐”的爱可能连他自己都信了,所以当鲁妈揭开自己身份的时候,他对着照片看了两次。我觉得他的爱是一种自我欺骗,这很可悲。

师:很好,在周朴园记忆中侍萍是被美化了的,他出于什么心理美化侍萍?

生:内疚。

师:是的,内疚,特别是他以为侍萍已经去世了,有一种不可弥补的遗憾,加强了他对侍萍的怀念,但后来一下子态度转变,这符合他的形象吗?

生:符合的,因为他是一个资本家。我觉得比起爱侍萍,他更爱自己。他在心里塑造了一个虚假的人物来慰藉自己,因为他和妻子蘩漪的关系不好,家里的很多事情都不顺心,所以他就把情感寄托在一个已经去世的人身上,一旦发现侍萍没有死,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定时炸弹,会损害他的利益,他态度的转变是很真实的。

生:我还有一个想法,周朴园有保留家具与开窗的习惯,是他自认为的一种怀念爱人的方式,但实际上这只是减轻他自我负罪感的方式,维护的是一个虚假的重情重义的自我形象。

师:非常好。周朴园是资本家,金钱至上,所以会将遇到的人“物化”,是资本逻辑下的警惕心。他同时也是封建大家长,他曾经说过“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家庭至上的他面对近在眼前的“定时炸弹”,自然态度大变。这双重身份对他的人格、人性的异化,是人物的悲剧性。有没有同学分析其他人物?

生:我想说说鲁侍萍。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一听到周朴园说自己为她做的事情,保留家具啦,记得生日啦,马上就心软了,其实她是很脆弱的女人。当然她也有很坚强的一面,毕竟经历了三十年漂泊,但就算是受了这么多苦,看到曾经的旧情人还在想她,她还是会觉得他是可以原谅的。我在想,如果周朴园没有这么快转变态度,她说不定会原谅他。

师:很有意思的想象!如果周朴园不那么快转变态度,侍萍可能就会与他相认、原谅他,这充分说明了侍萍的心地善良,也是她的坚韧之处——就算是受了这么多的苦,她依旧愿意相信一些美好的东西。可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性越是闪光的真善美,就越是被“命运”所毁灭,这就是侍萍的悲剧性。

二、多角度思考,启发多元认识

师:当然,我们要分析一个人物,只是孤立地看人物的行为、动作还不足够,还可以看看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知道,在戏剧呈现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排演的《雷雨》中哪一场对手戏你觉得最精彩?

生:我觉得是二人相认的情节。一开始的时候侍萍忍不住借“旧衬衣”揭开自己的身份,她其实是期待的,因为在这之前她看到周朴园这么怀念她。她说:“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这句话是很深情的,基本上就像是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但是周朴园不是这样想的,他一看侍萍现在是个老妈子,马上就想着这个“下等人”要来敲诈“我”了。我觉得这场戏里周朴园的那种“冷峻”表演得很到位!

生:我最喜欢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手戏。前面和侍萍整个基调是很静的,鲁大海上来就很热闹,然后周朴园又是老板,又是父亲,他在讲话的时候就很有戏。

师:你觉得哪句台词最能体现“有戏”?

生:有一句“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周朴园演的时候笑了一下,摇了摇头,真的就像是父亲在教儿子,教他看清人间真相。

师:那么他的“对手”呢?两者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张力?

生:鲁大海什么都不知道,他还沉浸在看到那份另外三个人签字的合同的震惊里。他们两个人知道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形成了一种心理反差。

师:不错,同学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反差”,戏中的两个人有一个信息差,但同时对话还要进行,得知信息多的人物往往语言上会有一些“双关”,而观众是全知视角,能够观察到演员在信息差的情况下的对话玄机,这就很“有戏”;另外,刚刚有同学提到了“静”和“热闹”,这其实是戏剧矛盾冲突的两种表现形式,一者是人物内心的冲突,一者是外在的冲突,“一静一动”构成了两种戏剧效果。精彩的对手戏还有吗?

生:我还是比较喜欢前面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戏。我感觉如果要从人物的互动来看的话,没有相认前,还有相认之后的戏其实更精彩。没有相认之前周朴园和鲁侍萍也有信息差,鲁侍萍的表演很克制,但我在想,她在讲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肯定无法完全克制自己,这个时候周朴园真的一点都没有察觉吗?他问了好几次“你是谁”,很警惕,但又想想“死人不可能复活”,然后他说了好几个“哦”。我感觉凭周朴园的世故,他应该是在猜想眼前的这个人肯定是和侍萍有关系的人,可能已经有一点心理准备了,所以为了避免被敲诈,就说现在不要见侍萍。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眼前的老妈子就是侍萍,所以态度马上转变,不管眼前这个人是侍萍还是和侍萍有关的人,这时她出现,肯定是来敲诈的。

师:分析得很好,我们给他一点掌声!他看得很细,揣摩出了人物隐微的心理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反应。戏剧语言具有动作性,什么是动作性呢?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情节,同时对话本身是具有人物独特的个性色彩的。很多台词都是有“潜台词”的,比如刚刚同学提到的“哦”,多处的“哦”其实代表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果大家把周朴园说的“哦”都找出来,逐一揣摩其背后的心理变化,这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一个角度。另外,大家还可以关注一些“没有戏的戏”,比如在周萍上场以后,在这一幕里周萍和鲁侍萍没有很多台词,但他们之间也构成了一种“对手戏”,此时的鲁侍萍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请鲁侍萍的扮演者来谈一谈。

生:之前我倒没有关注到这个地方,记得下半场我注意力基本都在鲁大海身上,但其实这里我应该一直要偷瞄周萍,而且是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因为见一见萍儿是我唯一的要求,这是我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师:没错,演绎一个人物要沉浸到她的角色中去,人物的形象特征在戏剧中是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冲突中体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依据台本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对话,但是在舞台上会构成一种张力,这是与人物本身的形象特征有关的。当然,演员在演绎的时候,也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对演员进行“再创造”,这种二度创造也是我们通过实际的排演过程才能体现的。接下来我们先请演员说一说,自己在排演过程中着力表现的或者有个性发挥的地方,以及导演和你说戏的时候对角色的新理解。

生:饰演周朴园的时候,我特别注重一些停顿,这也是导演对我的提醒,就是周朴园一直在“思考”。他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尽管之前还没相认的时候他表现得很感性,深情怀念,但他还是时时在提防眼前的这个老妈子,这已经成了他的本能,所以有很多地方他明明内心有很多感受的,但却没有说出来或是表现出来,而是一直在想,很少说话,所以一开始节奏是很慢的。

师:非常好,很细腻的品味,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周朴园的停顿是演员在设身处地品味人物的时候做的二次创造。曹禺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注重“这一个”的独特性,我们通过人物之间的互相推进和演员对于角色的再创造,感知对于人物分析的多元视角。

三、阅读相关资源,提炼分析要点

师:有了多元考察人物形象的视角,我们要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对人物悲剧性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接下来,请大家拿出昨天下发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内容见微信公众号: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我们的学习资源共分为两个板块:一是我们在排演前的剧本讨论主题“周朴园爱鲁侍萍吗”,相关研究者有各自的观点;二是我们今天要继续探讨的“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请大家根据刚刚的评议,结合学习资源,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感觉就是命啊,就好像鲁侍萍说的,“是不公平的命让我来的”,最强大的依据就是曹禺自己写的《雷雨·序》中提到的,“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说实话,我看到这段材料的时候是很震惊的,感觉曹禺在写的时候是充满愤怒的,这是他对于命运无可奈何的怒吼。

生:我也觉得,人真的是很渺小。记得老子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不仁”就是不偏爱的意思,命运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侍萍什么都没做错,却度过这么悲惨的一生,最后女儿的命运和她是一样的,就好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一样。

师:这会让你们对命运感到悲观吗?

生:也不会吧。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对鲁侍萍来说,我感觉她心中是有坚持的东西,如她与生俱来的坚强,她对周家的反抗和控诉,还有对自己子女的爱。我记得在最后,当鲁侍萍知道自己女儿怀了周萍的儿子以后,就让四凤赶紧离开,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强大的心灵力量的母亲。

师:很好,就好像鲁迅说的,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我们对剧中人物产生一种强烈的悲悯时,心灵也会被感染,被“净化”,这就是悲剧的力量。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扮演的是鲁大海,我说说这个角色。这个人物是刚强的,有阶级性的。学习资源里的第二条说到剧本“暴露了中国资本主义家庭的横断面,将其‘金钱’做的烟幕弹所掩饰下的罪恶加以剖析”,我觉得这一点在鲁大海的身上是有所体现的。尽管说代表人物肯定是周朴园,但与此相对的另一面就是鲁大海,首先他是周朴园的儿子,但他不是在那个封建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性格有周萍所不具备的刚强,他的出现代表工人阶级,当其他的代表背着他签署合约,只能诅咒自己的父亲“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这个诅咒真的太讽刺了!

师:没错,他对自己的“父亲”说“绝子绝孙”,这是诉诸天地的诅咒,可以看出鲁大海作为底层工人阶级的愤怒及局限性,其悲剧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也即文章中引的“大时代的来临”。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基于人物具体的言行去深究背后的主题,是深化理解的一条途径。

四、确立基本思路,起草写作提纲

师:另外,我们的学习资源里面还有两篇《写作参考》(见前面《学习资源》),课前让大家梳理了这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可以怎样构思一篇《雷雨》人物形象分析文章?

生:我先说分析香雪的那篇,他对香雪的几个性格侧面进行了分析,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然后结合小说里面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相当于展开来写,最后还会提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师:那么你说的几个“性格侧面”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生:有的,我感觉是由浅入深的,就是一开始讲“纯—香雪的底色”就是从她的基本概况来谈,主要是外在的;后面讲“善—香雪的动人”就是讲她的内心了;最后讲“真—香雪的真实”这个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的。

师:非常好,我们写作一篇分析人物形象的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从人物的背景环境入手,先做概况的介绍,继而深入到人物最富个性特色的部分,也就是写作的重点,最后还可以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谈,好比我们刚刚讨论到《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原因,是从主题层面进行探讨的,这样文章会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呈现。谁来分析另外一篇的构思?

生:写《孔乙己》的这篇,他首先有一个贯穿的内容,就是“旧梦”,相当于一个关键词,然后作者相继写了“一件长衫裹旧梦”“之乎者也显旧梦”“嗜酒如命温旧梦”,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特征。不过最后作者说孔乙己如果可以“即时走出他那已经破灭的旧梦,尽早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是,那他就不是孔乙己了。

师:这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分析主题而形成的联想,你可以不认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他写文章的结构思路。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和上一篇不同,他是以一个关键词“旧梦”作为串联全文的内容。旧梦代表着什么?就是文章副标题中所说的“悲剧原因”;然后怎么写?作者抓住三个细节,分别从外貌、思想、行为习惯的角度组构文章,对人物进行分析,这种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基于我们对《雷雨》的讨论,自选角度,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课上初拟提纲,课后完成篇章写作。

(龚佳丽上海市进才中学;200135)

【名师说课】

戏剧存在两个生命,一个存在于文学之中,一个存在于舞台之上。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因此,要做戏剧人物形象分析,自然就有两种基本途径:其一,就剧本论人物;其二,就舞台表演论人物。难得的是,龚佳丽老师的写作教学指导,聚焦于人物的悲剧性,把这两种途径同时纳入进来,实现了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视域融合。

就剧本论人物,教师需要充分唤醒学生基于“想象”的感性阅读经验。我们知道,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在戏剧冲突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戏剧行动表现出来的,单读剧中人物“自报家门”式的自我表白,或读“旁白”,都无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把人物置身于自己合情合理的行动中,从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才可能窥见其心灵的奥秘。因此,要真正理解人物,必须要让学生仔细品读人物台词,通过想象,细致揣摩其背后幽微深沉的“潜台词”,评议角色之间的“对手戏”,关注人物之间是如何通过对话表现矛盾冲突,走入人物内心世界,选出最打动自己的角色,说出最触动自己的细节的;同时,在学生的表达中引导其深入思考情节,推进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其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舞台表演论人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摩角色表演,深入思考角色表演和剧本内容之间“同”与“不同”的关系。舞台上的人物,首先让观众看到的是其外形,如性别、年纪、长相、衣着等,还有声音、手势、步态等,都属于“动的外形”;与之相联系的人物内心世界,是由心理、社会、道德的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情感、思想、政治、宗教等方面,概而言之曰精神状态,这是戏剧表现的重点,也是戏剧的灵魂。因此,要深入理解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从演员对人物的演绎与再创造角度,分析导演和演员对角色处理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对比自身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既能批判思考,又能多元包容,多角度探究角色的价值。

在龚佳丽老师的写作课堂实录中,活动一对应的就是“就剧本论人物”,活动二对应的就是“就舞台表演论人物”。如果说这两个活动打开了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视角,她设计的第三、第四两个活动,则对这两个不同视角进行了有机融合,让人物形象分析有了依托和聚焦,让思路展开有了参照和借鉴。课上,学生依据相关学习资源,集中讨论了“周朴园爱鲁侍萍吗”和“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两个问题,不仅感受到了剧中人物塑造的强大张力,人物形象理解上更进了一层,而且,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上也有更多自信和自觉。

(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200127)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悲剧性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