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手写我心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2022-07-30崔建红卢锡泽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庖丁孟子观点

◎崔建红 卢锡泽

【写作任务】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写作引导】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作为该主题统摄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思考和感悟,提升其交流与写作能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首句概括了古代文化经典的意义和时代价值,“社会”“人生”和“历史”三个词语指明了思考的方向。第二句话指出阅读经典的科学途径,其中“充分理解”强调理解要准确、深刻、全面,不能浅尝辄止或管中窥豹,这是“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的前提;而“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则强调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应与时代相结合,融入独立的思考,是挖掘文化经典时代价值的关键。第三句话明确了写作的具体任务,包括话题、字数、文体和内容,写作时要有完成此任务的意识。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并对理想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首先,他认识到人民是社会与国家的根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孟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倡导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百姓进行安抚和教化,与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但是,他的思想也存在着阶级局限性和不足。例如,他提出的“保民”是为了“王天下”,即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并非从百姓利益出发;他的“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观点,显现出对贫民阶层的偏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观点,将天下的安定完全寄希望于统治者;执政思想过于强调自我约束;等等。这些都不适合今天社会的发展。

话题2:寓言的特点是“寓小于大”,且内涵丰富。《庖丁解牛》也不例外。从庖丁的角度看,文惠君观看了庖丁解牛的过程后,发出“善哉”之叹并提出“技盖至此乎”的疑问。庖丁一席话揭开端倪:“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可见其从事解牛实践至少十九年甚至更久,说明做事要长期实践,熟能生巧;“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可见他不是机械地重复工作,而是善于思考摸索规律,从中可见思考的重要性;庖丁神技的练成还得益于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说明要顺应规律。从文惠君角度来看,文惠君惊叹于庖丁的养刀之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由此悟出养生之道——顺应规律、保全天性。最后,用归纳思维来思考这则寓言: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长期实践,并不断探求思考,最终便可寻得规律,成就事业,即“实事求是”,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总之,本单元写作任务是在学习和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集阅读、思考、写作、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思想,引导学生既要重视理解和认识传统经典的意义价值,又要注重思考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由此带来的局限性与不足,学会批判性地学习、吸收,做到学有所思,学为所用。

【课堂实录】

一、题例呈现,明确任务

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在这个主题之下,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学习讲究“知行合一”,王阳明曾说:“你若背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背得。”可见,学习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而是为了用。这节课,我们将在写作中运用这样的学习理念。来看一下本单元的写作任务。

(屏显写作任务,内容见[写作任务]板块)

师: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本单元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

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师:围绕什么内容?

生:两个话题中的一个。

师:仔细品味话题1和话题2的表述,它们提示的思维导向有什么不同?

生:话题1“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的表述,认为孟子的思想既有可资借鉴之处,又有不足的地方,这就提示我们要辩证分析;话题2中“有人认为……,有人则认为……,你怎么理解……”的句式,是在列举的基础上让我们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语言表述的细微差别,敏锐地捕捉到了写作方向的不同。除此之外,材料中还有哪些提示需要注意?请关注第一段前两句话。

生:第一句话告诉我们经典的内涵以及对今天的启发。第二句话是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经典。

师:经典对今天有什么启发?我们应该怎样阅读?

生:有什么启发,材料没说,应该是让我们自己来思考。经典阅读的方法是“充分理解”“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师:这三个词怎么理解?

生:“充分理解”就是理解得要透彻,要全面,不能肤浅或片面。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比如,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其产生的根源、时代内涵等。就拿《齐桓晋文之事》来说,它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这和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知识分子渴望实现个人政治理想有一定关系,他的“仁政”也是基于这样背景下的“仁政”,与后世不同。

师:很好,有理有据。那为什么又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呢?

生:就像刚才老师所说,经典不是为了背,而是应该带给后世以启发,为后世所用。所以这次写作要求我们打破常规,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师:分析得很到位。在大家充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我们来归纳一下今天的写作任务要点:深入理解文化经典,理解它承载的思想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积极意义等,这是前提;独立思考,辩证分析话题1或发展思考话题,这是关键;挖掘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这是要求;选择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这是目标。

二、思维碰撞,激发智慧

师:同学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经典弥足珍贵,时过境迁,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它们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借鉴价值呢?围绕着这个内容,我们来探讨这两个话题。先来看第一个话题。

(屏显话题1,内容见[写作任务]板块)

师:通过学习课文,孟子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谁来概括一下?

生:物质富足,衣食无忧,人心向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礼义教化盛行。

师:很全面,总之是一幅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图景。不要说在纷争不断的战国时代,就是在今天,也是人人向往的盛世局面。孟子并不是给齐宣王画了一个空中楼阁,他也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哪位同学帮大家回顾一下?

师:言简意赅,逻辑清楚。这样的治国理政之道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先进的。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孟子的设想在今天有哪些值得借鉴,又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弥补?

(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约5分钟)

师:下面请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孟子所讲的理想社会既包括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跟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是一致的,是值得借鉴的。

生:我们小组认为,孟子非常重视人民的作用,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国家才能富强,这和今天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样值得借鉴。

生:我们小组认为,他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思想也是值得借鉴的,这也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今天有些人做得不好,应该继续大力提倡。

师:确实,孟子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以及教育思想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体现了对百姓的关爱,对和谐社会的渴望,直到今天依然有值得借鉴之处,但毕竟时过境迁,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孟子的思想是否也存在着不足?

生:我们小组认为,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虽然有一定进步性,但与今天的“人民当家作主”有着本质的不同。孟子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社会,他虽然重视人民的作用,但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本试验结果表明,当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为3 m/s、高度为1.5 m(距植物冠层)、喷液量为15.0~22.5 L/hm2、草铵膦有效成分用量为750~1 500 g a.i./hm2时,药剂处理区雾滴总沉积密度可达44.8~60.7个/cm2,在飞行边界5.0 m处雾滴飘移量极少,上述处理对叶菜田常见杂草及叶菜残茬具有优良的防效,建议植株较大时使用高剂量处理。同等施药剂量下,不同施药方式及喷液量处理对杂草或叶菜残茬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可用于叶菜田清园处理。

生:我们小组注意到孟子的一句话,“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用阶级的有色眼镜来看待百姓,可见他对贫民是存在一定的偏见的,这种看法不科学,是孟子思想中的糟粕,不值得借鉴。

师:两位同学说得非常有道理。

生:我们小组认为,孟子说“推恩足以保四海”有点绝对。“保四海”并不是由统治者一方决定的,还要看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如果天灾不断或天下大乱,“推恩”也不一定能“保四海”。

生:我们小组认为,孟子夸大了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教化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只是规范人行为的一种方式。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不可能通过道德教化做到人人都自我约束。

生:我们小组认为孟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太狭隘了。就拿今天来讲,教育至少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而孟子只看重“德育”。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会发现,孟子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固然是非常美好的,和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毕竟时代不同了,加之阶级局限性,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今天应该如何弥补呢?

生:针对孟子夸大自我约束的作用,我认为还应该有外力的约束,那就是法律,让道德和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师:这个建议大家认同吗?

生(齐):认同!

生:我认为要实现理想社会,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大环境和平,国家才能安宁;国家安定,百姓才能无忧。

师:非常好,很有格局的想法。

生:还要发展科技,用科技的力量来对抗天灾,减少人祸,维护天下太平。

生:要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道德教化,还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师:同学们见仁见智,看到了孟子对理想社会设想的种种进步性与不足,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当然,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很多答案,我希望在写作中看到你们更多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

(屏显话题2,内容见[写作任务]板块)

师:接下来看第二个话题。大家从小就读过很多寓言故事,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你觉得寓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寓言都是小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生:寓言一般是用讽刺的方式,故事性很强,所以我们从小就爱读。

生:寓言故事应该是虚构的,但是所讲的道理是很有说服力的。

师:几位同学答得很准确,概括出了寓言的一般特点。中国寓言故事的鼻祖就是庄子,“寓言”一词,最早就见于《庄子·寓言》,可以说庄子开创了先秦说理寓言的先河。“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即文字,“寓言”就是把作者的意思寄托在文字中。此外寓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丰富性,一个寓言故事不一定只说明一个道理,换个角度,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举个简单的例子:狐假虎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生活中有些人虚张声势,只是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师:所以呢?

生:不要被别人的表面所迷惑,要能认清其本来面目。

师:你的结论来源于故事中的哪一方?老虎还是狐狸?

生:狐狸。

师: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角度。有没有其他角度?比如老虎的角度?

生:从老虎的角度考虑,如果老虎确信自己是百兽之王,就不会被狐狸的花言巧语蒙骗了,被蒙骗的人往往是生活中没有主见的人。所以还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主见,有自信。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刚才就犯了和老虎一样的错误—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了!(生笑)大家要善于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今天我们就用这种发散的思维重读《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挖掘其中的丰富寓意。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

生(齐):角度!

师:没错,这个故事中有几个角度呢?

生:我认为是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庖丁,一个是从文惠君。

师:这两个角度也就是文中的两个形象,在这个故事中,这两个形象的结果如何?

生:庖丁练就一身解牛“绝技”,文惠君悟得养生之道。

师:很好。那么他们各自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首先从庖丁的角度来,我们用“由果溯源”的方法,分析庖丁练就绝技的原因。谁来试试?

生:庖丁技艺高超,是因为他喜欢研究规律,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道”指的是牛的生理结构,庖丁正是充分了解了牛的结构才做到“游刃有余”。

生:我觉得庖丁技术高超,在于他多年的实践。庖丁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说明他解牛至少十九年甚至更久,可见熟能生巧。

生:我觉得更在于庖丁的探究和思考精神,比如他对“良庖”“族庖”用刀方法的研究,他从“开始解牛”到“三年之后”再到“方今之时”的技艺的递增,都可以看出他不是机械地做重复性工作,而是不断开动脑筋,不停思考。

师:大家都能从故事细节出发,找到关键所在。刚才几个同学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庖丁取得解牛绝技的原因。庖丁的一番话也带给文惠君启发,文惠君听完庖丁的讲述后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他为什么会得养生之道呢?他得到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文章没有说,你能试着说说吗?

生:他之所以得养生之道,是因为运用了类比思维。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庖丁的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就好比养生者渴望的长寿。文惠君从庖丁“养刀”的方法悟到了养生的方法:如从庖丁“依乎天理”“顺其固然”悟出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避开矛盾;从“善刀而藏”悟出养生要注重后期养护,保全天性。总体而言,文惠君所得的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规律,保全天性”。

师:思维缜密,分析透彻,给你点赞!庖丁解牛让文惠君得养生之道,那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具体的事件中寻得一些普遍的道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呢?如果能,我们学习的意义就太重大了!提醒大家,可以采取“归纳”法,就是将一个具体事件中分解出的几个要素分别上升为“上位”大类概念;最后进行综合概括,就能得出普遍的道理。

生:庖丁解牛的主体是“庖丁”,在普遍事件中可以指“人们”;事件是“解牛”,可以扩展为“事业”;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开始、“三年之后”和“方今之时”,这个过程代表对事件的思考探求过程;最终达到的境界有“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于普遍事件来讲,指经过长期实践而寻得规律,达到炉火纯青。

师:分析得非常细致,非常准确!如果将主体、事件、过程和结果四个要素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呢?

生:人、事……

师:刚才同学说了,“过程”是思考和探求,可以选取哪个字?

生(齐):求!

师:对!最后一个“结果”是寻得规律,老师用“是”来概括。这样,把刚才的分析就可以概括为—人要实事求是。当然,这里的“实事求是”和通常的含义略有不同,它告诉我们: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事业,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求索其规律,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这既是普遍的行动原则,又是行动的方法,更是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三、阐述观点,技法指导

师:明确了写作任务,对话题又有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就要形诸成文。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呢?很多同学为此犯难,常常感觉“有话说不出”“有话不会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给大家看一段文字,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显《敬业与乐业》片段,生读)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师:这段文字的是观点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敬业。

师:你用的是一个问句,观点是不是应该是一个陈述句啊?

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敬业。

师:这是观点的正确表述方式。能说说这个观点是如何归纳的吗?

生:开头用问句的方式提出了问题—“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中间经过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概括起来就是中心观点。

师:两位同学其实都很快抓到了语段的中心观点。这也告诉我们,阐述观点的第一要义就是:观点明确。怎么做到观点明确呢?这个语段给了你什么启发?

生:有明确的观点句、中心句。

生:观点句放在醒目的位置,如开头或结尾。

师:非常好。观点明确了,怎么来对观点展开论证呢?结合这个语段继续思考。

生:论证的过程要集中,思路要清楚,这个语段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师:围绕着中心论点论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不要旁逸斜出。还有吗?

生:我认为要把中心观点阐述得有说服力,还要借助一定的论证手法。比如说这个语段,既有道理论证,也有事实论证。

师:具体说说。

生:语段提出问题之后,先从人类的特点出发,说明人具有“做事”的主动性,是可敬的,这是道理论证;接着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人的例子,看似高下有别的两件事,作者论证说明都是神圣的,都是可敬的。这是举例论证。这样有理有据,可以让观点站得住脚。

师:很好,你的论述同样有理有据。

生:我认为论证语言也很重要,要言简意赅,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能啰唆,车轱辘话来回说,我们平时最容易犯这个毛病。

师:语言的混乱往往是思维混乱的体现,是没有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提倡大家在对话题有深入的理解,对文章有成熟的构思之后再下笔。

生:我想从论证的方法补充一下,这个文段中有一句话“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这是一个比喻句,非常形象,与后面内容相照应,说明人应该有主观性、主动性,更能突出后面人要“敬业”的观点。

师:好。总结一下上面几位同学的看法。想要准确阐述观点,一是观点明确;二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三是选择恰当的论证手法,如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四是论证语言要简洁生动。接下来,大家先动笔构思一下今天的作文。选择话题,明确你的观点,预设你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5分钟后我们初步交流一下。

(生自行思考、构思)

生:我选择话题1。我的观点是德治与法治并行。我将从孟子观点出发,分析其德治的进步性和不足,顺势提出论点,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接着展开论证,按照“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德治与法治并行—如何做到德治和法治并行”的思路展开论述。引用比如张廷玉的“国无法则必乱”,习近平总书记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法是他律,德是自律”等名言,也会举“高铁霸座”“酒后驾车”“弃养老人”等事例,来说明道德与法治并行的重要性。

生:我选择话题2。我的观点是“善行更要善思,打造匠人精神”。我的论证思路是从《庖丁解牛》的情节出发,归纳观点。基本思路是结合庖丁的做法,联系今天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展开论述。先论述古代的匠人精神,会举到鲁班、卖油翁、建筑领域开宝寺塔的建造工艺等实例;再结合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举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等。

生:我也会选择话题1。我的观点是要发展现代教育。我会从孟子的教育主张出发,提出其进步性和不足,然后围绕这两点展开论证。他的进步性是立足于时代的,侧重他对当时及后代的积极影响;之后提出不足,比如内容的狭隘、方式的单一等,再提出现代教育的弥补方式。

师:好的,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写作有了初步的想法,下面,大家就按照自己的设想形之成文吧。期待大家写出优秀的作品。

(崔建红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063003)

【名师说课】

学生害怕写作,往往是因为没有“思想”。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古代文化经典中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思考,学生的“思想”既包含着对先贤思考的理解,也包含着自身立足当下的自主思考。简单地说就是“读懂”经典,“会用”经典。

当下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内卷”问题,表现为用学生熟知的术语套解文本,而不能触及文本的核心内涵,比如对写人记事类文本解读,总是用形象、性格、情节、细节、肖像、心理、语言……那一套文体术语去套解。此课例的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环节“思维碰撞,激发智慧”。崔老师很好地破解了语文教学中的“内卷”问题,没有停留在浅层的套解文本层面,做到了“向外扩”,挖掘了文本的深层内涵。其武器有二:一是哲学思维,一是逻辑思维。

启发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读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有着进步意义,但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王天下”的目标,这是其局限性。实现此目标的手段是“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良心发现上,无论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本身,还是其实现路径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正是教师用辩证思维方式引导,才有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孟子的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解读《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故事的第一位“读者”是文惠君,那么文惠君为何闻庖丁解牛之道而“得养生焉”?这是一个困扰学生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恰恰一头连着文本的核心价值,另一头连着学生的思维困惑。崔老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思考,庖丁的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由刀之“长寿”想到人之长寿,“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而庖丁的刀十九年不更,他已是“神庖”,这里的关键就是庖丁善“养刀”,文惠君做类比联想,从庖丁“养刀”而悟养生之道。

崔老师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追问,那么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思维,在品味庖丁故事的基础上,归纳出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实事求是”。“实事”,即人们所做的各种事;“求”,即研究、总结;“是”,是规律。给我们今人的启示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事业,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求索其规律,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这既是普遍的行动原则,又是行动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现实意义。

(卢锡泽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063099)

猜你喜欢

庖丁孟子观点
当庖丁遇到犟牛
磨刀不误砍柴工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观点
灶王爷秀逗记(八)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
掌握规律是学习上精益求精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