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威信:价值、问题与对策
2022-03-02周治华
周治华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 年第17 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落实到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上,就是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把课程自信转化为教学自信,树立和提升教育威信。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可信、可敬、可靠,才能乐为、敢为、有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必要思考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师树立和提升教育威信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工作中应当避免两种危险的倾向——“或者采取无原则的迎合、迁就、放任自流的态度(这种做法最终导致漠不关心),或者以简单粗暴和滥用权力来取代威信”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肖勇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年版,第33 页。,这对于正视现实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并不是过时的告诫。
一、思政课教师教育威信的价值
威信是指个人或者组织在他人心目中和社会舆论中所形成的威望和信誉。树立威信,意味着引起或维系一种心理上积极的反应态度,亦即使自己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尊敬和信赖,从而拥有对于他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约束力。教育威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或者应当发生的道德心理效应,体现为教育者与社会公众尤其是教育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这里说的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威信,主要指的是教育实施者层面上的教育威信,既是思政课教师群体的威望和信誉,也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受到的尊敬和信赖。
教育威信是“威”与“信”的有机统一。有权威,才能被信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领域中最细致又最缺乏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人对人的权威问题,是年长者对年轻者的权威问题。”在他看来,教育权威是教师所拥有的“最要紧、最普遍、包罗一切、同时又是最锐利和不安全”的教育手段。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蕖,王义高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49 页。尽管如此,即便是在一个倡导教育民主、师生平等的现代社会,权威的存在以及对于权威的崇敬和信赖仍然是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必要前提。权威或威信对于教育者来说必不可少,对于担当重大责任和特殊使命的思政课教师则尤为重要。
1. 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威信有利于其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个思政课教师越是能够通过信仰坚定、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树立较高的教育威信,就越是能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引导学生崇德修身。在玛格丽特·米德所谓的“后喻文化”时代里,思政课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的威信也许会消解,但维护和强化思政课教师作为道德诠释者和示范者的威信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有必要的“威”,才有约束力;有充分的“信”,才有感召力。因此,坚持“立德树人”,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崇德重德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授业轻育人的误区,首先要树立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威信。思政课教师有教育威信,并且比其他课程教师有更高的威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重要体现。
2. 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威信有利于其履行“传道”使命
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中国古代社会更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今天依然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师之所以为师,乃是因为其闻道先于他人;“从而师之”,实质上是从而“师道”。因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有尊严、有威望,才能传道,社会才能实现用“道”来化民成俗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将教师称为“传道者”,强调传道必须首先明道、信道。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尤为贴切,且具现实意义。当然,今天的思政课教师所传之“道”是马克思主义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传道”是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道”的内涵尽管与时俱进,但“尊师”与“重道”之间的紧密关联仍然存在,“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教育规律仍然有效,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是不能丢的。因此,思政课教师有较高的威望和信誉,学生才能“尊其师”“听其言”“信其道”,“道”才能入脑入心,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3. 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威信有利于其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是政治引导,是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教学不仅体现教育的严肃性,也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对于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没有权威,抑或教师由于没有威信而不能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人即便“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语言和思维的主人,但他却仍处在被弃置的空无一物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虚无紧紧尾随着他”。②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年版,第8 页,第80 页。的确,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需要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知晓应该追求什么、应该做什么。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对于学生而言亦友亦师,既要做陪伴学生成长的“同路人”,更要做走在他们前面的“引路人”。
综上所述,在崇尚教育民主、讲究师生平等的现代社会,我们批判“师道尊严”承载的封建等级观念,但不应该从“师尊生卑”的一个极端走向“生尊师卑”的另一个极端。思政课教师需要树立教育威信,但不是以教师的权力、强制和惩罚使学生低首慑服,不是造就一种外在的、使学生避而远之的威逼力量,更不是回到“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的师生关系,而是要以学识、智慧和人格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成为影响和改变学生思想行为的感召力量。这显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挑战性的要求。
二、当前思政课教师教育威信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积极倡导和推进全社会尊师重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席或主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持续加强。我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大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取得明显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有魅力、受学生尊敬和信赖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从新时代新形势对于教育和学习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来看,从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责任担当来看,思政课教师教育威信仍显不足,维护和增进思政课教师教育威信还有诸多方面的改进空间。
1. 思政课教师在一些学校被边缘化
在一些地方或学校,教育管理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思政课没有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落到实处,被当作可有可无的“搭头课”“让路课”;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思政课甚至直接改头换面变成了教师“加塞”补课、学生做作业的集中时段。还有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小学思政课没有专职的任课教师,大多由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兼任。在一些高校,思政课在政策保障、教师结构、授课条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都与中央的要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相比,职称晋升、科研立项、提高待遇等方面往往被边缘化。思政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这让思政课教师自觉人微言轻,在学生面前底气不足、腰板不直,教学上不愿为,也不敢为。
2. 部分思政课教师有失身份
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讲好每一堂课,这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树立和提升教育威信的基本路径。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等方面努力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成效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也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只在“喜欢”上下功夫,不太关心学生的喜欢是否“真心”、是否“终身受益”。例如,为了提升课堂“抬头率”和教学互动,有的教师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过多地用于组织活跃氛围的活动,搞笑段子、“心灵鸡汤”满堂飞,一味追求“抓人眼球”的热闹效应和愉悦学生的效果。有的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定位不准、认识不够,片面降低教学难度以迎合学生,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深度,不能贯通历史和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牵强附会,教学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这样的思政课教学实质上割裂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界限,难以深入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思政课教师表面看来受学生欢迎,但失去了教师的身份,因而在学生心目中很难树立起真正的教育威信。
3. 一些学生缺少对思政课教师的敬重之情
思政课承担着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品德养成的重要职责,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思政课的教育作用是长期的、潜在的,并不像其他课程那样立竿见影。于是一些家长和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观念传递给学生,导致他们以草率应付的心态对待思政课。中小学阶段,思政课相比于语、数、外等课程,在升学考试中不“拉分”,往往被一些学生当作“副课”,只要死记硬背、突击学习就可以了。大学阶段,学生往往认为思政课不仅在就业,升学等方面毫无“用处”,而且还是不得不接受的公共必修课,对思政课产生抵触和逆反甚至排斥的情绪,课堂上提不起精神,课后作业敷衍了事。学生对思政课缺乏价值认同和向学之心,也就很难有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敬重之情。
三、思政课教师树立和提升教育威信的对策
教育威信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同时又是其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影响力,因而教师被赋予的职业身份以及与这种身份相关的教育权力、社会地位、文化观念,构成了教育威信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树立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威信,一方面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另一方面要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落实思政课建设标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为思政课教师树立和提升教育威信提供良好的学校生态。
教育威信的树立和提升,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如马卡连柯反复强调的那样,“威信是要自己来创造的,要利用生活中的任何机会来树立威信”。①《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吴式颖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148 页。“威信只能由责任感产生出来,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如果能负起责任,这就是他的威信。”②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刘长松,杨幕之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年版,第310 页。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教育教学上乐为、敢为、有为,努力成为政治上可靠、教学上可信、人格上可敬的“人师”。
1. 明道信道,铸魂育人,做到政治上可靠
思政课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为政治信仰而奋斗的事业。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是思政课教师的鲜明本色,也是他们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赢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根本条件。传道者要先明道、信道,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懂学深弄通悟透上下功夫,体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正义性,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思政课教师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将真诚信仰付诸行动,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纷繁复杂、思潮多元的社会里,能够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敢于发声,能够帮助学生辨别真假,澄清模糊认识,才有充足的底气做学生的引路人。
2. 学有所专,教有所长,做到教学上可信
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课教师树立教育威信不能靠读文件、讲官话,要靠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③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 年第17 期。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积极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牵涉面极广,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具高度的综合性、跨学科性。讲好思政课,需要将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融于一体,其学理上的深度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因此,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知识渊博、视野宽广、触类旁通,还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在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有独到见解,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上有高超方法。
3. 严于律己,修身立德,做到人格上可敬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课教师树立教育威信,要在“身正”上下功夫,铸造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④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 年第17 期。人格上可敬,首先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行风范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活教材”。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⑤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陈昌浩,沈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年版,第177 页。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自律,珍惜名节和操守,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人格上可敬,还要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立德树人”,先立己德,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思政课教师要锤炼道德品质,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把崇善向德的追求体现在课堂上、渲染在教学中、融化在生活中,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成就学生敬仰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