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神演义》中的道教思想探析

2022-03-02崔雪茹

关键词:天尊通天教主

崔雪茹,尹 倩

(西南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文学与宗教自古就是一对双生子。作家通过神秘的宗教色彩描绘出普罗众生,而充满宗教色彩的经典小说也会将其中的教义潜移默化地普及开来,最终反馈到平民百姓中,用教义教化民众。《封神演义》的作者是明代的许仲琳,其书写成于隆庆、万历年间,文章共一百回。故事的起因是商纣王在祭祀上写诗轻薄女娲,后女娲派苏妲己进宫魅惑纣王,而以姜子牙出山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商与周的对抗过程,以及阐、截二教诸仙斗法、破阵、封神的故事,故事以姜子牙册封诸神,周武王赏封诸侯作为结局。

“神魔小说”这个概念,最开始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书中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1]106

《封神演义》一书则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最具代表性的“神魔小说”,书中几乎所有角色都出自道教神谱。这些神仙们个个都身怀绝技,能土遁飞行的,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七十二变的,等等,而这些神奇的斗法场景则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也与道教中所提的各种法事相呼应。许仲琳将历史史实与神怪志趣结合了起来,呈现出一幅荡气回肠的史诗巨作,令人为之赞叹。

一、《封神演义》故事背景体现的道教思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封神演义》时说它“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1]126《封神演义》以妖魔鬼怪、神灵显现,法术奇妙之幻显现人间情理之真,寄寓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书中所表现的新观念显然也与明后期的社会思潮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艺术的手法在明后期之所以风靡一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分不开的。

(一)阐、截二教源于道教思想

《封神演义》的故事是围绕武王伐纣展开的。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见女娲圣像美貌,题诗亵渎,女娲怒纣无礼,遣轩辕坟中千年狐狸精等三妖入宫惑乱君心,破坏成汤天下,故事由此开始。阐教弟子申公豹背叛阐教,辅佐纣王,助纣为虐,与师兄姜子牙对立,反抗天命,请截教诸人帮助纣王抗周,由此,阐教、截教开始相互厮杀,从中也看出了道教的影子。商周大战,其本质其实是阐、截两教的斗争,是道教内部的纷争[2]。

《封神演义》中的道教思想主要由阐教、截教表现出来。书中所写的阐教、截教均属鸿钧门下。而鸿钧道人的来历在书中表述为:“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秀,一气化鸿钧。”[3]187这句话明确的说明了阐截二教属于一派相传。阐截二教在《封神演义》中以商周大战的形式融入进来。

阐教的掌门人是元始天尊,阐教在字面意思上来解释是阐释、传承,也就是传承正统鸿钧道教,故在《封神演义》中属于武周正义的一方。

而截教的掌门人是通天教主,截教在字面意思上来解释则是截断、不传承,也就是不传承正统鸿钧道教,故在《封神演义》中属于纣营邪恶的一方。

阐截两教都属于道教的分支,截教的通天教主与阐教的元始天尊、老子一样,同为道教尊者鸿钧道人的门徒。在鸿钧道人的出场诗中可以明确看出“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这三友分别指的就是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跟老子。而在鸿钧道人的口中得知阐截二教大战的缘由,“只因十二代弟子运逢杀劫,致你两教参商。吾特来与你等解释愈尤,各安宗教,毋得自相背逆。”最后经过鸿钧道人的劝说,阐、截二教长久的战争才得以结束,武王伐纣因此没有太大阻碍[3]78。

(二)西方教源于道教思想

座下更有接引、准提二位记名弟子,后来成为了西方教的创始人。这里提及的西方教,在封神榜也屡次出现,界牌关大破诛仙阵[4],万仙阵渡三千红尘客,收孔宣,准提都曾大放异彩。但是,在封神演义中,西方教的起源却不像记载那般由释迦牟尼立地成佛创立,而是道教的一个旁支,三清共享道门正统,而接引和准提两位则是凭借其余的三千旁门左道立教,初识为道门所不齿。

西方教本人丁稀少,但是在阐截大战中广收有缘之人,有孔宣多宝先后被擒,后有万仙阵渡三千红尘客恰合三千旁道。而除擒获截教诸人渡入佛门外,也不乏阐教的昆仑上仙主动转投佛门。阐教四位金仙和燃灯道人也转投西方教,其中包括慈航道人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提及的观世音菩萨,普贤真人后入西方教为普贤菩萨,文殊广法天尊入西方教为文殊菩萨,惧留孙为佛教上古七佛第四位号拘留孙佛,而燃灯道人同位入古佛。从这不难看出,西方教在武王伐纣前本人丁稀少,除却接引准提两位教主以外,余者寥寥,而经此一役后,上层建筑由阐教投奔之人,准提亲手擒获之人构成,下层基础则由普渡三千红尘客构成,初步完成了西方教大致结构。可追本溯源,不仅是准提和接引两位教主是受道门鸿钧老祖教导,连剩下的人基本上也是由阐截二教直入西方教。由此可见,西方教的本质仍是道教,就好比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虽然僭号称王,被认为是南蛮之国但本质上仍是周朝分封诸侯,仍属中原范畴[5]。

二、《封神演义》人物中体现的道教思想

(一)姜子牙体现了宽容和仁义的道教思想

《封神演义》中必不可少的人物是姜子牙。其名为姜尚,字子牙,号飞熊,世称姜太公,妻子为扫把星马氏,在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修道40年,后下山代天封神,并辅佐周武王吊民伐罪,推翻商朝而起周八百年基业。作为《封神演义》中阐教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身上处处体现着道教的思想。

从人物方面来看,阐教一方的人大都为人谦和、内敛以及对待人或事一味的相让,因此在《封神演义》中大多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阐教人一直处于被动迎战的状态,如截教设十绝阵,阐教则燃灯议破十绝阵;截教设诛仙阵,阐教则三教会破诛仙阵——阐教被动接受截教挑起的战争,并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商定策略予以回击。

姜子牙作为阐教中人,亦是如此。他代天封神,助武伐纣,虽然人格中也存在一些奸诈狡猾的负面性格,但大体上还是一位敦厚、谦让和充满仁义道德之人,阐教以姜子牙为代表,他表现出来的忍让,始终贯穿其形象,体现着姜子牙的道教思想。

第15回,姜子牙出山之后,为生计忙于奔波。有一次姜子牙出门卖面,却遭遇狂风将面刮走,回家后受到妻子的责骂:“把子牙劈脸一口啐道:‘到不是你无用,反来怨我。真是饭囊衣架,惟知饮食之徒!’”[3]135随后由于姜子牙仕途受阻,马氏便生起离异之心,在百般劝说未果的情况下,姜子牙无奈写下休书。

第37回申公豹诱骗姜子牙烧毁封神榜,倒行逆施。依照天命不可违的原则,原本应该受到重罚。但是姜子牙却为他向南极仙翁求情:“道兄,你既知道,可以饶了他罢。道心无处不慈悲,怜恤他多年道行……就是后面有兵来伐我,我怎肯忘了慈悲,先行不仁不成?”

道家的“有道”在姜子牙身上通过他的处处忍让体现出来。而整个阐教门徒自然也都遵循着这一特点。因此,阐教在《封神演义》中总体上具有被动、宽容、仁义的“有道”特点。

(二)哪吒体现了追求独立人格的道教思想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小说赋予各类人物以奇形异貌,突出了各类人物特征,如妲己是阴险残忍的典型人物代表,杨戬机智勇敢,闻仲耿直愚忠,申公豹则是恶意挑拨,姜子牙晚年知遇,德才过人,哪吒聪明勇敢而宅心仁厚。这一系列的人物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而且书中经常使用互相对立的性格特点来互相衬托,譬如周武王的仁厚与商纣王的暴虐,哪吒的智勇与李靖的愚忠,生动鲜明,给予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得读者对人物的性格获得具体而深刻的了解。

哪吒的形象鲜明生动,哪吒闹海的故事妇孺皆知,流传广泛。他叛逆的性格恰恰是他人物价值所在,他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全凭生命本能,他的思想就是一片净土,因此,他的叛逆是桀骜不驯,没有人可以改变他的意志。无知者无畏,他面对父亲的权威,面对邪恶的势力,丝毫不惧,而且哪吒的行为做事不为功名利禄,只为遵循自己的意志,对自己不认可、不接受的事物进行单纯的抗争。在儒家思想盛行的社会,父子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父权几乎是绝对的命令,可是哪吒不畏父权,对父亲丝毫不退缩,不妥协。在哪吒打死夜叉,杀死龙王三太子,四海龙王大闹陈塘关的时候,胆小怕事的李靖,不但没有保护自己的孩子,反倒将哪吒缚好交予龙王处置。此时,哪吒依旧没有退缩,他承认是自己不好,连累了父母,为了自己的意志,愤慨自杀,将自己的骨肉还给了父母。后其师傅太乙真人,将其复活,获得新的身体,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再受其父亲权威的影响,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后文中,李靖打碎哪吒石像,焚烧哪吒行宫,哪吒就此追杀其父,一直到元觉洞的燃灯道人救下李靖,给予李靖玲珑宝塔镇压哪吒,哪吒才就此作罢[6]。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叙述层次分明,高潮迭起。如“哪吒闹海”一节,七岁的哪吒在河边嬉戏玩耍,遇上海神抓童男玉女,聪明而勇敢的哪吒不畏邪恶,勇于抗争,生出一系列争斗的情节,表现了哪吒由天真顽皮到勇武斗狠的性格发展过程。《封神演义》之中还有不少的情节生动感人,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的情节所反映的子反父、臣反君的事例,与封建伦理的君臣、父子关系相违背,但因注入了不得不反的进步意义,因而合情合理,感人至深。哪吒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儒家父为子纲的伦理思想,这就是其中道教思想的体现,儒家约束了个人的独立人格,道教则尊重每个人的人格,认可每个人的个性。哪吒因此成为了道教思想的另一个传播者。

三、《封神演义》故事情节体现了道教思想

书中道教思想集中体现在道门三教身上,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主张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即无为思想,这和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主张不谋而合,道即自然,顺自然之事可为,逆自然之事不可为。因阐教座下十二金仙犯红尘之厄,杀伐临身又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姜子牙代天封神本就顺天而为,因此老子才会亲手在界牌关下一气化三清与通天教主为敌。而元始天尊的阐教,阐着阐述的意思,本就是为了阐明天地间的道理,也就是说阐教也是合天道而为。而通天教主则是继承了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虽是三清正宗但仍随心所欲,广收门徒,可以为徒弟一人敌四圣,也可在万仙阵破,门内凋零而洒脱离去,飘然真上神也。三清的同室操戈,表面上来看是因为封神榜,实际的原因是阐教与截教的两种教派思想冲突。阐教讲求出世苦修而截教则是轻修身重法术。从截教的失败不难看出,作者对上述两派道教思想的态度。

从刚开始封神榜出现的原因,便是十二金仙未斩三尸却惹红尘杀劫沾上因果。所谓三尸道教认为,三尸即分驻在人上中下三个丹田的驻身神,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另一个原因就是昊天上帝,这就引入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天庭分三清、六御、八部正神、365诸天星君,而姜子牙代天封神就是来填补天庭神仙构成。除此之外,截教众仙层出不穷的法宝阵法,又恰合道教正一派擅符咒术法的一些神仙术法。

此外,在正史记载,姬昌自脱困后就励精图强意图覆灭商纣,而姜太公则是被拜为太师,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牧野之战通过灵活的指挥击败商朝大军。而在《封神演义》一书中,则是文王无灭商之意,并叮嘱太公不可以臣谋君。但太公却仍与武王兵出岐山最后攻陷朝歌。但是孔子十分崇拜周文王,文王周公的思想和孔子是一脉相承的,按照儒家思想来讲这属于大逆不道不符合礼法,于是就有了伯夷、叔齐宁死不肯食周粟的典故。但是姜太公行事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是奉了道教元始天尊的旨意,顺天而为,君君臣臣也及不上元始天尊的嘱托。这里隐含道教不像儒家具有礼教那么多条条框框,将道教也推上了治国理政的地位,这在之后的章节里并未出现周公,而是由姜太公执政也可管中窥豹。

(一)阐截之争体现了道教思想

《封神演义》中的道教思想,主要体现在阐、截二教。根据《封神演义》的背景,书中所写的阐教和截教都属于鸿钧门下。鸿钧道人的来历则在书中写道:高卧九重林,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秀,一气化鸿钧。这句话则指明,阐截二教属于一脉相传。所以阐截二教的冲突便在《封神演义》中以商与周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出来[7]。

而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是,阐教这一说法在道教历史上确有其事,如道教经典《上清灵宝大法》:“济度天人,阐教凡世”。可以说在《封神演义》里写到阐教,是有一定渊源的。而对阐教的各位神仙的设定,也有一定的暗示性。十二仙以及门下弟子,很多都能在神话传说里找到暗示性的一些原型。但截教则是作者根据剧情需要所杜撰出来的一个教派。

元始天尊的弟子十二金仙,无法除去自身的三尸,杀劫临头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自己死,二是别人死,此时昊天上帝急需一些神仙为自己做事,肉体存在不可能成仙,成仙必须肉身死亡或者损毁,十二金仙正好满足这个要求,只要杀劫到来,就能成为自己的下属。可是元始天尊当然不会答应,自己的弟子本可以修炼成大罗金仙,逍遥自在,现在却需要去天庭做事,受人制约,绝对不行。于是,元始天尊想出了封神榜的办法,借此,一为昊天上帝招揽神仙,二是打压当时声势浩大的截教。

于是元始天尊,带着师兄老子和师弟通天教主,开始针对封神榜,可是通天教主却根本不在乎,只是命令自己的截教徒众闭门不出。正在此时,纣王亵渎女娲,女娲派遣轩辕坟三妖去祸乱朝政,让纣王开始昏庸无道,逆天而行,元始天尊就有了正当理由去派人帮助武周伐纣,名正言顺地去杀截教徒众,当然,通天教主还是不让徒众出门。这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阐教叛徒申公豹,他背叛阐教,助周伐纣,在关键时刻,总能凭借好口才,把截教师兄说服出门来帮忙,因此,很多截教徒众的去世其实都是因为申公豹,他给封神榜招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每次杀死截教仙人,都去告诉通天教主,他们是助纣为虐的坏神仙,通天教主最开始也没在乎。可是当自己的徒子徒孙越来越多的被阐教杀死之后,通天教主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阐教的阴谋,最后,截教全体出动,摆下万仙阵,想要与阐教决一死战。然而截教最后也没能战胜阐教,通天教主带着自己剩下为数不多的弟子,落荒而逃。最终,鸿钧老祖出面,让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停止斗争,重归于好[8]。

武王伐纣一方面是商周大战,另一方面就是以元始天尊为代表的阐教和以通天教主为代表的截教的不断斗争,整本书无时无刻不显示着道教的思想和观念,因此,明暗两线结合,故事紧张有序,逻辑合理,完美的展现了道教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道教宿命论的体现

《封神演义》暗合了道教“天数命定”的宿命论。例如:“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还有“武王和纣王的战斗中,子牙被王魔开天珠打死,而被广法天尊丹药救活,‘子牙在西岐有七死三灾’,早已天定”;而王魔被杀之后,起灵魂往封神台去的结果,也早是由天命所决定了。

《封神演义》中“宿命论”[9],从始至终贯穿其中,也许是这种上天垂青的神秘感,又或是对于命运的畏惧感都让我们对《封神演义》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而这出自于道家的“宿命”理论,也在中国文化几千年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我们怎样去看待“宿命论”,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仍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宿命论”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那段监管体制不那么健全的时光中,这套理论犹如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警示人们应遵循人类所公知的道德准绳行事。

(三)道教追求羽化成仙的体现

自隋唐以来,“神”和“仙”字更多是被合在一起并谈的,即神仙,而到了《封神演义》的作者手里,他却将“神”和“仙”区分开来,而且认为“仙”的地位高于“神”。在书中有描写:“此乃是四圣,也是‘封神榜’上之数: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正果朝元,故成神道。”还有“‘封神榜’,当面弥封,立有三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随轮回之劫。此乃天地之生化也。’”

从上可以看出作者心中“仙”“神”“人”的三等次序。而正因为金灵圣母等人的根行不深,无法成仙得道,才会发生后来“封神”的故事。

云中子在第五回便入朝见纣王,天子只知天子贵,三教原来道为尊。封神演义中各大势力人道人丁稀少,暂且不提,唯有西方教、阐教、截教方可争锋。西方教自不必说,和后来的佛教直接相关,作者以西方为名称呼,也隐含了非我国本土宗教的意味;阐教因为元始天尊所创,本就是道门正统;而截教的教义对手下教众有教无类的思想又与儒家相似,因此这三教的关系本就是一个儒释道三家的类比。

西方教、截教和阐教都是由鸿钧弟子所创立,地位本应相差不多,但是书中准提多次表示西方贫瘠,多次在战场上打秋风遇见有缘的宝物和人,便带入西方教,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对西方教的不屑,何况本是鸿钧教导,为何道门三清为亲传弟子道门接班人含着金钥匙,而西方教两位教主接引和准提仅是记名弟子,两者地位差距可见一斑。阐教弟子各个都仙风道骨有道门真仙风采,不说广成子连最不成器的黄龙真人玉鼎真人也不容小觑,黄龙乃是瑞兽,玉鼎更是杨戬的师父。反观截教一方,大部分那都是野兽精怪成精,在万仙阵上更是有被抓去当坐骑的截教门徒。而阐截大战中,以截教近乎覆灭而结束。这其实和当时时代背景也有关,当时正值万历隆庆年间,万历帝因为对文官集团的失望,三十多年不理朝政,却聚敛钱财对外征战不断,民生疾苦,又不喜太子乃是宫女所生而大搞国本之政,搞得万历隆庆泰昌三朝不得安宁,外有努尔哈赤叩关,内有农民起义,导致作者对文官集团代表的儒教产生了敌视情绪,国本之争又让作者导向了正统一方,这也自然产生了阐教战胜截教得这一必然结局[10]。

四、《封神演义》中道教思想的意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1]176-177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但是明清以后,它在民间仍得到广泛的流传。《封神演义》中截教为维护旧势力,为保住殷商的江山而战斗。阐教为创新发展的新势力,为开创周朝的社稷拼杀。书中体现的众多的道教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与截教的斗争,实则是道教与儒家的斗争,道教推崇的世界本原、本体,追寻真实的自我的思想,破开了儒家遵循伦理,被人约束的桎梏[11]。

道教推崇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意志,个人的思想不受他人思想的约束,创新破旧,勇于表达自身思想,为自身行为负责,这些优秀的道教思想对我们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封神演义》中的道教思想着实值得我们再去深入思考和学习借鉴!

在真实的历史中,商和周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并无高下之分。而《封神演义》却将之写成君臣的关系,强调武王伐纣的这件事是“以臣伐君”的事实,是“以下伐上”,也是“灭独夫”。而这种观点的文章出现,也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在当时是产生了一些进步的。书中反复提及:“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这种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也成为了当时农民起义的理论根据之一,可谓影响深远。那回过头来又想,为什么《封神演义》会选择将道教文化带入,而不是儒家、佛家等诸子文化呢?

道教虽然讲究追求自然、淡泊名利。但修道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普罗大众,在普通人眼中修道之人既不像儒家那样,显得刻板教条;也不需要像信佛之人一样剃发出家、不食烟火。正如《封神演义》中的神神道道,有黄天化这样暴躁如火的,有姜子牙这样忠厚而懦弱的,有崇侯虎的贪鄙横暴、妲己的狡猾残忍。也有像土行孙这样,虽然有许多优点,但他仍有暴躁、狂妄、骄傲、贪婪和好色这些缺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些神仙法力通天、神通广大,但也有各自性格的优缺之处。这就让当时能够读到《封神演义》的人们更能感同身受。

《封神演义》与道教的思想文化并不是哪一方成就了哪一方,更像是互利共生的两种存在:道教的思想与背景,带给了《封神演义》优秀的内容与受众广泛的条件,而《封神演义》的广为流传,则将道教的文化思想传播到更多人的心中。

猜你喜欢

天尊通天教主
明清时期人物图像专题
唐代常阳天尊像
推进“天尊贡芽”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裁缝到“电商教主”,她凭什么?
天衣本非针线为巴别塔亦难通天
通天之光路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上)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下)
“游戏音乐女教主”的仙侠风
Angelababy怀孕后 为啥黄教主却发福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