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的是非问句
2017-03-10柴娟
摘 要:《封神演义》共有是非问句127例,我们将其分为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和无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其中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共113例,约占全书是非问句的89.0%;无明显语言标记的共14例,约占全书是非问句的11.0%。就是非问句中所用的句末语气词来看,一方面有从上古汉语继承来的语气词“乎”,另一方面也使用了近代汉语新兴的句末语气词“么”“来”。其中“么”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是非问所使用句末语气词的14.2%。主要对《封神演义》的是非问句在计量的基础上做定性的分析。
关键词:《封神演义》 是非问句 乎 么 来 可曾 敢 莫非 还 敢
《封神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历史神魔演义小说,是仅次于《西游记》的中国古代神魔小说,在明清之际广为流传。它基本是以明代口语写作而成,从语言史的角度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认识明代的语言特点及其在汉语发展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采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封神演义》中的是非问句进行考察。
是非问句是指在句法结构中一般不出现疑问代词而要求听话人对整个句子的正确性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不需要回答具体的人物、事件、原因等的句子。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里说到:“只要把相应的陈述句的语调换成疑问语调就变成了是非问句。是非问句后头可以有语气词‘啊‘吧‘吗,不能有语气词‘呢。是非问句可以‘是的‘对等回答,表示同意,也可以‘不是‘不对等回答,表示否定。”[1]《封神演义》中共出现了127例是非问句。我们根据《封神演义》是非问句的特点,把它分成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和无明显标记的是非问句,其中,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分为带有句末语气助词的是非问句、单用疑问副词标记的是非问句、用疑问代词标记的是非问句。进一步将带有句末语气助词的是非问句分为:用单一语气词标记的是非问句、用疑问副词和语气词搭配标记的是非问句。
一、带有句末语气助词的是非问句
带有句末语气助词的是非问句共113例,约占是非问句的89.0%。其中有单用语气词标记的,也有疑问副词和语气词配合标记的。
(一)用单一语气词标记的是非问句
用单一语气词标记的是非问句有18例,约占是非问句的14.2%。《封神演义》中出现的单一语气词标记的是“乎”“么”两个。
用“乎”标记的是非问句,仅见2例,如:
(1)子牙曰:“难道广成子使他来伐我?”杨戬曰:“殷洪之故事,师叔独忘之乎?”子牙方悟。(第四百一十三页)
(2)元始曰:“……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斗是非,令生灵涂炭。你心忍乎?”通天教主曰:“据道兄所说,只是你的门人有理,连骂我也是该的?不念一门手足罢了。我已是摆了此阵,道兄就破吾此阵,便见高下。”(第五百一十页)
语气词“乎”产生时间很早,刘晓南认为《尚书·君奭(shì)》篇就出现了语气词“乎”,不过那个“乎”是表示感叹的,表疑问的“乎”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他还认为“乎”字表传艺疑的功能是由感叹功能引申来的。[2]郭锡良认为“乎”是最纯粹的疑问语气词,它可用在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问句中,战国中期,它开始出现在特指问句里。[3]孙锡信还指出,中古时期用“乎”表反诘的特别多,似乎已经超过是非问。[4]《封神演义》中“乎”字在是非问和反诘问中都有出现,主要出现在是非问里。
用“么”标记的是非问句,使用频率最高,共16例,如:
(3)杨戬曰:“吾乃杨戬是也。你就是金大升么?”大升曰:“然也。”(第六百二十六页)
(4)纣王曰:“尔是姜尚么?”姜子牙答曰:“然也。”(第六百四十六页)
(5)武王问左右曰:“那烟雾中乃是纣天子么?”众诸侯答曰:“此正是无道昏君。今日如此,正所谓自作自受耳。”(第六百六十页)
冯春田指出,在句末带有疑问语气词“么”的是非问句始见于唐代,五代时开始广泛流行,不过只是字形上用“磨”“麽”“摩”。宋代以后基本上用“么(麼)”字表示。[5]余光中、植田均(1998)认为“麽”“摩”“磨”是借字,这一类的是非疑问句来源于唐代以“无……”形式构成的是非疑问句。[6]《封神演义》中只出现了“么”这一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里。
(二)用疑问副词和语气词搭配标记的是非问句
用疑问副词和语气词搭配的是非问句共31例,约占是非问句的24.4%。分别有疑问副词和“来”“乎”“么”搭配的是非问句,以与“么”搭配的为主。有疑问副词的是非疑问句多数是表示半信半疑揣测问的,问话内容在问话人的预设之中,多少带有故意发问以求证实的性质。[7]
疑问副词与“来”搭配的是非问句,仅见1例,如:
“可曾……来”1例
(6)众官正看只见晁田兄弟二人捧宝剑到殿前,言曰:“列位大人,二位殿下可曾往九间殿来?”黄飞虎曰:“二位殿下方才上殿哭诉冤屈,国母屈勘遭诛,又欲刺死太子。有镇殿大将军方弼、方相听见,不忿沉冤,把二位殿下背负,反出都城,去尚不远。你既奉天子旨意,速去拿回,以正国法。”(第四十九页)
疑问副词与“乎”搭配的是非问句,仅见2例,如:
“可……乎”2例
(7)仲夏问曰:“若当今天子所为皆错乱,不识将来究竟可预闻乎?”此时姬伯酒已半酣,却忘记此二人来意,一听得问天子休咎,便蹙额欷歔,叹曰:“国家气数黯然,只此一传而绝,不能善其终。今天子所为如此,是速其败也。臣子安忍言之哉!”(第六十九页)
(8)且说妲己与纣王酣饮。王曰:“爱卿曾言鹿台造完,自有神仙、仙子、仙姬俱来行乐。今台已造完成,不识神仙、仙子可一日一至乎?”……妲己只得朦胧应曰:“神仙、仙子,乃清虚有道之士,须待月色圆满,光华皎洁,碧天无翳,方肯至此。”(第一百五十五页)
疑问副词与“么”搭配的是非问句,这种用法最为频繁,共见33例,如:
“肯……么”1例。
(9)闻太师曰:“方那蓝脸的无知触我,被我一鞭打死了。你二人又来做甚么?我非有别意,欲化此黄花山修炼。你二人肯么?”二人大怒,把马催开,一个使枪便取,那一个使双锏打来。闻太师使开金鞭,冲杀上下,骑骑交加。(第二百六十页)
“敢……么”5例。
(10)赤精子跃身而出,只见太极阵中一位道人,长须黑面,身穿皂服,腰束丝绦,跳出阵前,大呼曰:“赤精子,你敢来会我阵么?”赤精子曰:“乌云仙,你不可恃强,此处是你的死地了!”乌云仙大怒,仗剑来取。(第五百五十页)
(11)就把个通天教主羞红满面,大怒曰:“你再敢破吾两仪阵么?”老子尚未及回言,只见两仪阵内灵牙仙大呼而出曰:“谁敢来破吾两仪阵么?”(第五百五十三页)
(12)子牙回头看时见邬文化不赶,子牙勒转坐骑,大呼曰:“邬文化,你敢来与吾战三合么?”邬文化大怒曰:“有何不敢?”(第六百二十页)
“莫非……么”6例。
(13)见余化光景,是左道邪说之人,杨戬大叫曰:“来者莫非余化么?”余化曰:“然也。尔通名来。”(第四百九十三页)
(14)孔宣见子牙自来,将马一拎,来至军前,问曰:“来者莫非姜子牙么?”子牙曰:“然也。”(第四百五十三页)
(15)王豹见一将登风火轮而来,忙问曰:“来者莫非哪吒么?”哪吒答曰:“然也。”(第五百二十二页)
“可……么”13例。
(16)张桂芳问曰:“踏风火轮者可是哪吒么?”哪吒答曰:“然。”(第二百二十四页)
(17)话说子牙见黄幡脚下有一道人,穿大红袍服,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三目圆睁,骑金眼驼,手提宝剑,大呼曰:“来着可是姜子牙么?”子牙答曰:“然也。”(第三百七十六页)
(18)话说邓、芮二侯在马上大呼曰:“来者可是武王、姜子牙么?”子牙曰:“然也。”(第五百七十五页)
“可曾……么”8例。
(19)哪吒等仔细定睛,看那白骨上俱有朱砂符印,对子牙曰:“师叔可曾见上面符印么?”子牙曰:“吾已见了。此正是左道之术。你等今后交战,只不往他幡下过便了。”(第五百七十页)
(20)异人叹曰:“好快!贤弟在山可曾学些甚么?”子牙曰:“怎么不学?不然所做何事?”(第九十五页)
(21)董天君曰:“列位阵图可曾完么?”众道人曰:“俱完了。”(第二百七十二页)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非疑问句中出现的疑问副词,基本上都是带有揣测意味的,句末带上“来”“乎”“么”等语气词有增加猜度、确定问话预设结果的作用,进而故意发问。
二、单用疑问副词标记的是非问句
单用疑问副词标记的是非问句共63例,约占是非问句的49.6%。
(一)用“还”标记的是非问句1例
(22)武王请问曰:“道长,相父不绝,还是用何药饵?”赤精子曰:“不必用药,自有妙用。”(第二百七十九页)
(二)用“敢”标记的是非问句2例
(23)杨戬见势头不好,知他身后的神光利害,架金光走了。见韦护的降魔杵早落在红光之中去了。孔宣大呼曰:“杨戬,我知道你有八九玄机,善能变化,如何也逃走了?敢再出来会我?”韦护见失了宝杵,将身隐在旗下,面面相觑。(第四百六十页)
(24)马遂歌罢,大呼曰:“玉虚门下,既来偷看吾阵,敢与我见个高低?”燃灯曰:“你们只贪看恶阵,致多生此一段是非。”(第五百四十七页)
“敢”用于是非疑问句时,表示的是委婉揣测语气。[8]问话人通过故意发问,来确定自己预设的问话结果与听话人的回答是否一致,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的预设。
(三)用“肯”标记的是非问句1例
(25)侯虎曰:“西伯侯姬昌好生可恶!今按兵不举,坐观成败。昨遣散宜生來下书,说苏护进女朝商,至今未见回报。贤弟被擒之后,吾日日差人打听,心甚不安。今得贤弟回来,不胜万千之喜!不知苏护果肯朝王谢罪?贤弟自彼处来,定知苏护端的,幸道其详。”黑虎厉声大叫曰:“……苏护反商,你先领兵征伐,故此损折军兵。你在朝廷,也是一镇大诸侯,你不与朝廷干些好事,专诱天子近于佞臣,故此天下人人怨恶你。五万之师总不如一纸之书,苏护已许进女朝王谢罪……”(第二十二页)
(四)用“不”“不曾”标记的是非问句各1例
(26)纣王大怒骂曰:“你不问这老匹夫死得何如?”费仲曰:“臣二人也问他,他道善终正寝。……”(第七十页)
带有“不”字的是非疑问句,其语用功能和反诘句相当,即问话者期待预设的答案与其字面提出的问题之间是相反的。
(27)纣王曰:“那贱人招了不曾?”黄妃奏曰:“奉旨严问姜后,并无半点之私,实有贞静贤能之德。后乃元配,侍君多年,蒙陛下恩宠,生殿下已正位东宫,陛下万岁后,彼身为太后,有何不足,倘敢欺心,造此灭族之祸?况姜桓楚官居东伯,位至皇亲,诸侯朝称千岁,乃人臣之极品,乃敢使人行刺?必无是理。姜后痛伤于骨髓之中,衔冤于覆盆之下。即姜后至愚,未有父为天子而女能为太后,甥能承祧者。至若弃贵而投贱,远上而近下,愚者不为,况姜后正位数年,素明礼教者哉!妾愿陛下察冤雪枉,无令元配受诬,有乖圣德,再乞看太子生母,怜而赦之。妾身幸甚。姜后举室幸甚。”(第四十二页)
带有“不曾”的是非疑问句与带有“不”的是非疑问句的语用功能相当,其主要区别是“不曾”是对已经发生事件的询问。
(五)用“可”标记的是非问句41例
(28)殿下曰:“此处可是往东南去的路?”乡民曰:“这是大路。”殿下离了村庄,望前趱(z?n)行,一日走不上二三十里。(第五十二页)
(29)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山岗上有一道人,倚松靠石而言曰:“山脚下可是李靖?”李靖抬头一看,见一道人,靖曰:“师父,末将便是李靖。”(第九十二頁)
(30)道人在塔外问曰:“哪吒,你可认父亲?”哪吒只得连声答应:“老爷,我认是父亲了。”(第九十三页)
(六)用“可曾”标记的是非问句16例
(31)武吉、哪吒迎接,至殿中坐下,就问:“张桂芳可曾来搦(nuò)战?”武吉回曰:“不曾。”(第二百三十页)
(32)且说闻太师在营中请十天君上帐,坐而问曰:“十阵可曾完全?”秦完曰:“完已多时。可着人下战书,知会早早成功,以便班师。”(第二百八十四页)
(33)真人曰:“杨戬,你师父可曾来?”杨戬答曰:“不曾来。”(第五百四十二页)
三、用疑问代词标记的是非问句
用疑问代词标记的是非问句,仅见1例。
(34)哪吒领师命,方欲下山,真人曰:“你且站住。当日玉虚宫掌教天尊也曾赠子牙三杯酒,你今下山,我也赠你三杯如何?”哪吒感谢。(第五百零五页)
从上下文语境来看,这种形式的是非疑问句都是就某一件事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再在句末加上“如何”二字,并用升调提问,让听话人就自己的观点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四、无明显标记的是非问句
无明显标记的是非问句共有14例,约占是非问句的11.0%。此种类型的是非疑问句其疑问语调、疑问句结构是其疑问标记。
(35)二贵妃问:“这就是苏美人?”姜后曰:“正是。”(第三十九页)
(36)马氏便问子牙曰:“宋伯伯是你姑表弟兄?”子牙曰:“宋兄是我结义兄弟。”(第九十六页)
(37)子牙见而问曰:“你们是朝歌的民?”内中也有人认得是姜子牙,众民叫曰:“姜老爷!我等是朝歌民……”(第一百一十四页)
此类疑问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表示疑问焦点,从问话语气来看带有强烈的反诘意味,问话人也期待听话人的回答是与自己问话内容相反的答案;但从句子结构和问句的答案来看此种无明显标记的疑问句属于是非疑问句。
五、结语
(一)《封神演义》有明显标记的是非问句使用情况统计表
(二)《封神演义》有明显标记的是非问句使用情况表
注释:
[1]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02页。
[2]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湖南: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第56页。
[3]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第50-55页。
[4]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3 页。
[5]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6]余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7]余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8]余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柴娟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