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创造性开展
——兼论“家长作业”问题的产生与对策

2022-03-02王一睿

关键词:家庭作业家校作业

李 晶,王一睿

(1.西安文理学院 师范学院,西安 710065;2.首都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17)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上交是学生的基本责任之一。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12条,要求小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又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18条,要求中学生“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通常定义上的作业“泛指为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布置的各类练习的通称。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有无发生,以及发生到何种程度的客观标志,也是教学活动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1]一般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家庭作业)。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理应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重视。但在教育实践中,家庭作业却成为很多家庭沉重的负担。帮忙解答试题、强制签字、批改作业,家长越来越多地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甚至成为做作业的主力。本应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成了“家长作业”,家长们苦不堪言,被动地“卷入”了家庭作业之中。从长远看,这样的“作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及学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家长作业”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家校合作的非正常开展

家校合作即“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2],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实践类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3]。尽管这一理念在近年来广泛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媒体报道的家庭作业乱象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其他如家长打扫教室卫生学生在旁玩闹、学习成果展示成为家长付出精力财力的比拼等现象,实质上也都是家校合作的非正常开展。归纳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教师与家长的角色定位“模糊”,家校各自责任不明晰

教师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要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合力的前提是二者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同时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了解各自的角色特点。教师与家长在育人目标上达成共识并不困难,而在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上双方则存在较大分歧。

首先,部分教师推卸责任,借“家校合作”转嫁责任给家长。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应尽职责,但是部分学校的一些教师推卸责任,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后下发答案,强制要求家长监督完成并签字批改。更有甚者,对待学生家庭作业“只布置不批改”或“只批改不评价”,形成无效练习,浪费学生与家长的精力。如西北某市某小学因教师多次不批改布置给学生的试卷而被家长反映到教育部门,造成恶劣影响。除此之外,更多的情况是家长成为教师的“助教”,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包括检查阅读、背诵和默写、制作小报、完成手工作业等,不一而足。这些作业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部分需要家长检查、批改和签字,独立完成不了的就成为了所谓的“家长作业”。当家长不堪重负提出质疑时,部分教师假托以“家校合作”的要求来搪塞敷衍,这无益于解决问题甚至会激化家校矛盾,令家长对家校沟通产生误解。虽然客观事实是中小学阶段的教师除了常规教学外,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其他事务,但这不应成为推卸自己教育责任的理由。针对此问题,全国许多地方都发布了相关文件来明确教师在课业方面的责任,力图规避“家长作业”问题。如江苏省教育厅从作业、考试、课程等10个方面,对中小学课业作出了30条规定;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等。

其次,家长认识不足,“家庭教育”没有收到实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应在家庭生活中教会学生必要的生存本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常识,通过积极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家庭教育的重心侧重于父母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生活技能、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通过对天津市近千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即把围绕学校教育抓孩子的知识学习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的首位。[4]这意味着家长把本应投入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精力分散到了孩子对课内知识的强化上,目光聚焦到了本不是家庭教育核心的部分。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以获得教师表扬成为家长辅导要达成的首要目标,家庭教育目的在无形中被异化。严格来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分工不同,理应有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一分工的认识尚不明晰。一旦双方的共同作用者即学生在学业或成长上出现问题,家长和教师极易相互责难,进而迁怒于对方。现代人的家庭生活时间被严重压缩,加之家长职业的多样化,孩子很难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足够的亲子交流。部分家长没有领会到监督指导孩子完成作业的深层意义,没有认识到这宝贵的亲子时光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家庭作业完全是教师和学校的事”的观点不可取,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实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长提出了“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具体指导。据此家长应该意识到,不论是家庭作业还是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学校和教师的主观意愿并不是增加家庭的负担,而是期望与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形成合力,更好、更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学活动科学性与创新性不足,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第一,家庭作业“繁、难、偏、旧”。作为课程实施重要因素的作业设计,应紧跟时代需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然而现实是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的作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本位、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和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弊病。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意图创新家庭作业形式的尝试又因缺乏科学性,最终流于繁琐、困难、偏怪,学生无力完成,只能成为家长的负担。如小学三年级学生需要查阅清末的报纸,五年级学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某学校要求祖孙三代同戴红领巾合照等。诸如此类的作业,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由此直接导致学生对家长的依赖、家长对学校教育权威的质疑,作业自然也失去了其诊断教学、反馈学生学习的作用。

第二,家校合作收效甚微。家校合作理念强调“合作”,而现实中更多的是家庭被动消极地配合着学校做出动作。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学校制定辅导计划,家长全盘接受安排。以家长学校的开展方式为例,多数小学均以组织—通知—总结的流程进行。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做家庭辅导报告,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在班群转发通知,家长参与,过后总结反思。这样的家庭辅导虽然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家长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理解,但是客观上解决的只是一些共性问题,很难真正做到个性化教育,解决自家孩子的实际问题。初衷为了孩子,但长此以往,讲授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家长自然感觉无益,逐渐反感公益的家庭辅导讲座,造成尴尬局面,又加深了家校矛盾。如笔者了解到某小学各年级的家长会长期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即全校家长出席家庭辅导讲座,讲座结束后,各班主任带领各班家长在班上开班会。讲座面向全体学生家长,不强制要求参与。此类面向广泛的讲座本就无法很好地给予家长具体问题的有效指导,而随后的家长会上班主任也仅按照事先准备的课件进行,未将讲座内容中的教育理念或实践操作与家长讨论。家长学校没有体现自己的优势,同时又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家长作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校合作的创造性开展

通过对“家长作业”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可以加深家长与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进而采取相应的合作策略,以期创造性地开展家校合作,切实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家长需要转变观念,履行主体责任

家长在观念上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家校合作不是为了增加家长的负担而借机转嫁学校责任,而是为了在教育中协同发力。“在学校这个生态环境中,相互联系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他们两两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认识到这种关系并利用好这种关系,是家校合作成功的前提。”[5]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时,不能敷衍搪塞,不能将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动机良好、理由充分的教师常规要求视为过分的“家长作业”。不应动辄在自媒体服务平台发布不利于双方相互支持理解的言论,不应主观上激化家校矛盾。在孩子的学业或成长出现问题时,家长不应一味地将责任归结为教师及学校育人不当。在教育活动中,家长应该主动担责,完成好家庭教育的部分,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提升自我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优化作业布置

教师不能一味以教辅书籍为纲或想当然地布置家庭作业,各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与其他老师商榷,控制作业总量,杜绝让学生完成超额作业的现象。国外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小学生成绩的提高与作业量相关性不大[6],做作业的时间与学业成绩提高仅仅相关,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做作业就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7]。可见大量的作业,确实只会是学生和家庭的负担。因此教师应充分领会“双减”政策精神,有意识地减少大量的机械训练,转而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的特点,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形式多样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的家庭作业。力图通过科学、创新、有梯度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明确向家长指出每部分作业的设计意图,家长应达到的辅导或监督状态、学生应完成的样式范例等,这样家长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因家长的误解而导致错误地代劳作业,使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

(三)学校应从多角度考量,创新合作形式

理念层面上,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新形势,切实落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要求。同时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待于根据本地区学校的客观情况、家长的现实差异等因素选择有效的开展形式,配合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确立并保障家庭—社区—学校之间的协力合作。操作层面上,学校应精心设计、科学编排《家校联系手册》,培训各科老师掌握档案袋评价等新型评价方法,参考优秀的联络簿设计,将手册作为制度进行应用,及时记录,反馈学生的进步或问题。以台湾地区近年来应用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为例,学校应将学生的生活札记、成绩登记、家庭作业、明日测验、提醒事项、亲师联络等栏目编入家校联络簿,时刻提醒家长及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他各项与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因素同样应受到重视。[8]

总之,“家长作业”仅仅是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一个侧面。“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根除“家长作业”这一不良产物,而期望使家庭作业回归教育的本义并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有待于家长、教师、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各方均应明晰各自的角色定位,承担相应责任。主观上创造条件,避免动机正当的家校合作流于形式,最终适得其反,有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家庭作业家校作业
特殊的家庭作业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谁帮派翠克完成家庭作业
作业
当孩子的家庭作业过多时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我想要自由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