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2-03-02滕苏苏
滕苏苏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深入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思政教育工作也在顺应新时代发展和改革需求不断与时俱进。思政教育最终成效是培育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对国家未来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和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政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让育人的效果落地生根。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最终的育人目标,需要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相互协同,共同教育形成育人的默契才能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一、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解惑和提供学业上的帮助,还要做到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优良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默契从而协同育人。
(一)课程思政
最近几年,国内大多数的高校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继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对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含义、内容以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细致分析和有效梳理,目前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较好的进展。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指高校各相关部门,通过相互之间的相辅相成、共同合作配合,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达成共同育人实效。在专业知识和学习相关理论的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信仰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自身的理想抱负。[1]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协同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协同理论,是教育领域新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高校各部门和人员的通力合作和支持,协调组织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合力。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
1.思政教师。思政教师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基础,个人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作为育人主渠道的高校思政课,思政教师是第一承担者。
2.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有着最为直接深入的接触和密切的联系,不仅“术业有专攻”,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许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个人的成长。因此,专业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和传授学习知识,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的职责和使命,甚至在整个教育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育人教育的体系里,不仅课程思政是育人的主要载体,专业课程也是不可或缺的育人载体。专业课程的知识类型多、授课内容多且在教学任务中有着较大的比例等特点,这是相比思政课所具有的优势,是单一性的思政课自身所欠缺的和条件所限制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的优势,也要发挥自身修养在育人中的优势。
3.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思政教育就要充分地发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育人的效果,就必须从两者的理论基础和本质上先厘清思政课和专业课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理解并掌握它们的自身特点以及区分两者内在的性质,虽然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绝对不可动摇的,但是也要依据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和深入挖掘其它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升育人的效果。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体,都肩负教育学生的责任。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彼此要精诚合作,积极配合,做到资源互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思政教师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资源和指导,对育人的理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专业教师也可以依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有机地将思政融入相关的教学任务中,通过教学实践更好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保证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其他的专业课中,还要通过相关教育正确引导和积极培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 专业课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知识元素。专业课种类繁多和内容丰富,它包含于科学、艺术、哲学、语言等众多的领域之中,这些专业课不仅都是“人”研究发现的科学结论,也都是“人”总结的真理,所以在这些众多的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的知识元素。专业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将这些立德树人的知识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加之整理和运用。
3.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要立德树人,通过专业教育和学习使“人”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的养分成为真正的“人”。在目前阶段不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都要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形成教育的合力,必须在其相关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有具体的体现和充分的发挥。[2]所以必须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通过优势互补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协同育人。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1.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学生应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会里,不仅需要学生拥有健康体质、较强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内涵,还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建立人生价值观,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育人的作用,共同培育学生。
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需要。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和学习时间的支配,尊重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和培育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通过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大局观,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途径
(一)提升专业教师的素养和能力
1.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教师整体的思政理论知识和素养层次以及个人思政水平。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专业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专业知识,要积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掌握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机融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将来服务社会和报效国家。
2.健全专业教师考核和激励的管理制度。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目前的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成果进行考核,一般都是以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教师出版的著作、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等来进行考核和评价,为了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养和水平,可以依据教学的需求逐步健全考核制度。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的相关机制。在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完善自我,通过考核对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等奖励,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活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育人的效果。再次,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机制。由于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的参差不齐,有必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根据专业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及依据培训的效果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1.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找到切入点。课程思政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和不同教学课程时,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并与之相适应。专业教师应当对思政理论和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学习,通过自身有效的理解找到相应的教学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完善的自我人格。[3]
2.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随着国内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现在的学生追求独立,更追求自我个性,或多或少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和抵触。专业教师在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当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可以适当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
(三)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互助合作
思政教师应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专业教师提供相关理论指导和帮助;专业教师通过自身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思政教师提供知识支撑,从而互助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1.思政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由于教师自身所处层次视角和技术知识层面的原因,专业教师对相关思政理论的理解不够专业全面,认识深度不够,相对于思政教师缺乏全面的理解和立体化的认识框架。专业教师可能由于自身的原因,很难深入地贯彻育人的思想,所以需要思政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更好地进行协同育人。
2.专业教师为思政教师提供知识支撑。专业教师经过思政教师系统深入的理论帮助和专业指导,对思政理论有了全面深入的立体化理解和认知,并逐步形成理论知识框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理论,并对思政理论进行适当创造性的运用,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素质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