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农民为主体、下接乡村人文、上演振兴举措的东巩高跷
——襄阳民间文化打造乡村振兴地方品牌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02石继军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襄阳绿水青山

石继军,邹 丹

(1.襄阳万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湖北 襄阳 441021;2.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长期发展宏观战略,要在各级乡镇具体落实并产生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必须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充分调动当地农民主体意识,逐步激发本土传统文化活力,通过持久务实的乡村振兴举措逐步打造区域品牌;在互联互通的智能时代,才能整合包括传统民间文化在内的多维度资源,将人力资源充分整合释放,实现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路径。本文以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的转型发展探索做为案例梳理分析。

一、封停煤矿、涵养山水、转型创新的东巩

东巩1982年始建镇,属南漳县,处湖北襄阳、荆门、宜昌三市交界地,荆山山脉东端,群山连绵,河库众多;人口3.8万,24个村,2019年3个省级贫困村脱贫,2020年全镇人均存收入仅1.68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①

东巩原本靠山吃山,煤炭储量达8 750万吨,曾经也确实是煤矿大镇;但为子孙后代长远可持续发展计,响应“十九大”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到2018年关停煤矿支柱产业,全镇经济触底;但东巩人咬紧牙关,重新在荆山脚下,筚路蓝缕,坚持涵养山林,栉风沐雨,继续创业转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巩在涵养山水孕育人文上扎扎实实攒出了一副好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大力气进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处理和管网排污改造,东巩镇2017年成为“国家卫生乡镇”,2019年又获得“第五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在43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巩已探明的古山寨多达73座,被誉为东方的“马丘比丘”,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荆山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东巩的昌集、麻城河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景观村落”;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东巩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与民众普遍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对环境非常敏感挑剔的鸳鸯成规模长期稳定地栖息于昌集周边,每年十月成千上万只鸳鸯来东巩栖息,繁殖并越冬,南漳县(核心观赏区——昌集村)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鸳鸯之乡”。

在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上,东巩走绿色发展之路,确立定位“四镇同创”(生态立镇、文化兴镇、产业富镇、旅游强镇)总目标,全面推进“三大产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石材加工业)建设:千万袋有机香菇、万亩官米、千亩吊瓜、绿茶、油茶、药材,十万亿吨级五十年开采周期的大理石产业,逐步布局展开;2020年湖北省将东巩列于旅游名镇推荐名单首位。

二、历史悠久、薪火相传、普及发展的高跷

如东巩镇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并达到共同富裕,从“十九大”以来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天时”已有,[2]地方政府明确绿色发展理念咬紧牙关攒出“绿水青山”的“地利”已备,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能把内外部的资源汇聚到一起激发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东巩还攥在手里的“人和”的底牌上图案是:东巩高跷。

东巩高跷千年薪火相传,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②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踩高跷之风十分流行,到宋朝就有较好的民众基础,清朝至1970年代为盛。东巩高跷偏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以丑行为主,边唱边舞,伴吹打乐,唱腔为地方花鼓调,唱词即兴创作,是目前襄阳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传统民俗文艺形式。2006年,东巩高跷被列入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和2008年东巩获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高跷之乡”。

东巩镇对高跷不只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用发展的理念去运营。除了传统的农历节庆表演,连续多年举办高跷文化节;并在每两年一次的趣味运动会上加入高跷比赛项目,比如踩高跷包香菇比赛等,全员参与,民间文化与地方产业融合;同时鼓励高跷队参加各地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东巩高跷走上过北京长安街,踏上过法国的诺曼底,为世界展现东巩精神,为东巩赢得宝贵的精气神!东巩除了对现有的高跷队每年进行评比鼓励外,特别注意“高跷从娃娃抓起”,目前在东巩镇各个中小学中每周都安排有高跷基础入门的体育课。一方面,国家推行教育“双减”政策之后,能让孩子们真正远离手机和电子游戏,哪怕开始时跌跌撞撞,也逐步从高跷上体悟东巩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全员普及让东巩高跷后继有人,新生力量源源不断,高跷品牌确立,东巩精神传承。目前,3万多人的东巩镇24个村(社区)有32支高跷队,全镇会高跷者十之七八,专业表演者约3 500人。有历史、有传承、有基础的东巩高跷是东巩区域发展外树品牌、内聚心神的上佳选择。

三、打造品牌、精神引领、全民共创的文化

东巩地偏、人少、欠发达,历史人文和绿水青山的家底不错,但产业还需转型升级,这时候正确建立地方文化品牌,能快速吸引注意力流量和外部资源。[3]同时调动凝聚本地群众的努力拼搏斗志和创新发展意愿,是打造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步。[4]

东巩高跷确实能够很好地体现东巩精神。东巩是典型的群山绵延、河网交错、地理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以往每逢阴雨,便山路泥泞难行。但东巩人继承先人筚路蓝缕开辟创新的精神,有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并乐在其中。东巩人将山上最常见的赤柏树(木质坚韧,一米多高分叉,易加工成登脚处)做成高跷,不但解决了山路崎岖泥泞难行的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琢磨练习,掌握更多技巧,应用于更多地生活生产场景。十里八村每逢农历节庆相聚庆贺,东巩高跷与其说是民间文化表演,不如说是练功交流比武较量,年年进步岁岁高,高跷技艺延续千年,东巩精神终可传承。

东巩高跷典型的形象也很具代表性:下盘,不管泥泞崎岖还是波折坎坷,质朴坚韧的高跷稳稳地扎在东巩绿水青山的本乡本土;中盘,是务实肯干且具创造性的东巩男女老少乐观的拼搏起舞,挥洒于天地之间;上盘,有稳当且独特的东巩高跷起底。“站得高,看得远”,既继承中华先人千年以来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又承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绿色创新发展的理念,有胆有识地树立东巩民间文化品牌,凝聚人心,汇聚资源,稳步实现乡村振兴,正路走向共同富裕。

在互联互通的智能时代,[5]若能及时恰当地树立东巩高跷地域品牌,将符合时代风貌的东巩精神内核多样化地表达演绎,多维度利用智能终端发散传播,大概率能成功地引发外部的关注、共鸣和传播,旅游、农产、石材等产业会全方位受益。加上东巩扎实而普及的高跷民众基础,内外互动,自我迭代、演化和共创,形成良性经济生态格局,走出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共同富裕!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

②《列子·说符》中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以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超并驰。弄七剑跌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襄阳绿水青山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绿水青山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神秘的包裹
绿水青山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