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2022-03-02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职高职专业

刘 林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工作处, 湖北 襄阳 441050)

一、实施“3+2”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的意义

“3+2”分段培养模式,是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于一体的贯通培养形式,以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前3年以中职学校为主,后2年以高职学校为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分段、分校办学的特点。[1]“3+2”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学生专业定向早,培养周期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专业技能,专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

二、“3+2”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2”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学生在五年的学习中,要在中职和高职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学习生活,中高职学校对“3+2”模式缺乏研究。双方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缺乏有效沟通,在课程的设计、教材的开发、课堂的教学、学生的教育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没有结合“3+2”培养模式的特性,各自为阵,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过程相互脱节、知识传授不能够有效衔接等问题。

(一)中高职学校对“3+2”模式探研不够,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一致性

长期以来,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都认定为就业教育或就业导向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大多数中职学校把就业作为培养目标。“3+2”分段培养是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是一个五年的长学制培养模式。学生中职毕业首要任务是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由于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对“3+2”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缺乏深入研究,认为“3+2”中高职分段培养就是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再到高职学校学习2年,只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仅仅将各自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简单组合。没有按照一体化设计要求对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衔接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学习需求,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

(二)中高职学校缺乏沟通协作,教育教学的运行管理各自为阵

中高职学校对“3+2”模式认识不足,沟通缺乏,难以结合“3+2”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特点来建立彼此参与并认可的教学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双方教育教学各自为阵,运行管理相互脱节,学生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学习,没有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及规程对中职和高职阶段教学运行的各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学校之间相关工作难以协调。“3+2”学生在中职段组织实施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考核标准与普通中专学生基本相同。高职学校对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生活、教育教学情况近乎一无所知,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一体化培养方案不够得到有效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不能够有效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不统一导致了质量监管评价体系也不相同,评价体系的不统一导致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不利于学生在学业和心理上,从中职阶段正常过渡到高职阶段。[3]

(三)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动力

“3+2”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参加中考的学生。相关信息显示,近几年录取数据中,全省录取最低分为200分,大部分学生在300分左右。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较,他们自我约束力差,在学习方面缺少规划性和自主性,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学习愿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学生以为被“3+2”培养模式录取,只要自己不放弃,5年后就能够取得大专文凭。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上课看小说、睡觉、玩手机或不按时上课等违纪现象,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3+2”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保从校级层面做好“3+2”模式的顶层设计和指导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要分别成立“3+2”培养模式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招生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招生、教学、“3+2”专业的高职院部或中职教研组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3+2”分段培养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推进“3+2”中高职一体化分段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与教育主管部门和中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协调学校各部门共同做好“3+2”分段培养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3+2”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申报

“3+2”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应以高职学校所在区域内的中职学校为主,联办专业中高职应保持一致或相近。该专业是高职学校重点专业或主干专业,中职学校的省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或示范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且中职学校该专业近三年年招生规模不低于80人。中职学校应有相对稳定的本专业专任教师队伍,且实习实训设施等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做好对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拟定“3+2”招生专业,签订“3+2”联合办学协议书,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三)注重关键环节,做实工作细节,提高生源质量

“3+2”合作专业生源由中职学校负责组织,高职学校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相关工作。高职学校可将“3+2”合作的中职学校、招生专业与本校招生专业一起制作招生宣传资料,与中职学校同步开展招生宣传。对拟报读“3+2”模式的考生进行面试,根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划定的“3+2”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按照中职学校“3+2”联办专业招生计划,在面试合格的报读“3+2”专业学生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学生完成中职学习任务,高职学校会同中职学校做好转段工作,按照文化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平时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制定“3+2”学生转段考核方案。学生中职段学习的过程考核,由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共同完成;学生完成中职段学习,符合转段条件且愿意转段到高职学校学习,由高职学校到中职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考试。考试合格学生名单由高职学校按照相关要求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进行考试报名审核备案,办理中职转入高职学习相关手续。

(四)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衔接

一是高职学校牵头成立由中职和高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3+2”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培养”的思路,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4]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中职段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高职阶段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将文化课的学习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将“3+2”模式的人才培养最终培养目标与分阶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教学过程安排、转段考试等环节有效衔接。明确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各自培养的职业能力,体现不同阶段培养过程的层次递进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有效衔接。

二是高职学校应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加强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衔接,支持中职学校的资源建设,通过与中职学校专业共建、师资培训、资源共享,切实解决中职学校办学中的困难,提升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支持中职学校把专业做大做强。

三是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共同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3+2”贯通培养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制定教育教学相关管理制度,对“3+2”专业中职段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按照教学工作规范,定期对合作中职学校“3+2”专业教学文件、学生学风、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开展中高职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研讨,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促使中职学校改进教学,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五)创新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

中职学校对“3+2”学生按照专业、班级予以冠名,学生在中职段学习期间,以中职学校教育管理为主,高职学校可提前介入,对冠名班级选派兼职班主任,配合中职学校加强学生的教育培养。兼职班主任每月到中职学校一次,进班级与学生交流、引导,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平时线上引导与管理。定期组织中职学生到高职学校参观校园景点、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专业课堂,感受大学生活,坚定发展路径与方向。学生进入高职段,以高职学校负责教育管理为主,中职学校要继续跟进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调研会1~2次,配合高职学校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

四、结束语

中高职“3+2”贯通培养模式具有特殊性,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分别在中职和高职学校实施。中高职学校要树立贯通培养创新意识,本着合作的精神,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加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深入探研和有效衔接,合力实施师资共建,资源共享,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多沟通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中职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