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视野下“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思考与变革
——以成都锦汇东城小学为例
2022-03-02李清明
罗 伟 李清明
(成都市锦汇东城小学,四川 成都 610058)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教育现代化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随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是指面向全体人民、兼顾公平与质量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才能的教育体系。[2]因此,提供高质量和公平的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核心特征。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健全学校体育体系,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近期,《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再次强调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并给出指导意见。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全国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要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由课间操发展而来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一、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意义
阳光体育大课间进一步掀起了阳光体育运动新高潮,它与常规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对于国家建设、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它是发展优质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开展高质量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对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它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学校教学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有助于校风校貌的完美展示,促进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4]另一方面,阳光体育大课间兼具“体育”和“课间活动”的双重属性,且较体育课而言更重“课间活动”本质,其主要功能是课间休息,让学生乐于参与、有效参与,进而放松心理、舒展身体、调节课堂学习和脑力劳动的身心疲劳。[5]
最后,从个体层面开看,它是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展高质量的阳关体育大课间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它还是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培养健康的体魄和磅礴的生机与精力为学生的品德发展、知识学习、审美提升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困境
自从2007年实施阳光大课间以来,全国各地因时因地制宜,对大课间实施各种改革,切实改善了学生体质及各项生理指标,提供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党和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关注度不断的提高,尽管学校对体育课、阳光大课间以及学生每天体育锻炼进行不断优化,却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时间与空间受限
随着办学规模增加,场地和时间受限成为一个问题。以锦汇东城小学为例,当学校达到设计规模36个班、1 620个学位时,学校的运动场地就明显不足,无法支撑全校统一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场地需求,这就大大限制了对学生课间活动的有效安排。场地受限也是城市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6]同时,阳光体育大课间,在同一时间、同一时段、统一要求,这样安排全体中小学生一起锻炼,不够科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中存在最大的弊端是出现阳光体育大课间与体育课首尾相接的现象,这可能导致学生的运动量过大,甚至造成过劳性运动创伤,影响体育课或课间锻炼的效果。
2.内容与形式单一
大课间的内容单一,如组织学生跑步或课间操。这种单一枯燥的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使得他们对于大课间活动丧失兴趣。同时,大课间活动采取的模式比较固定,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机械重复化的动作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丧失主动性。同时,长期进行这种刻板、固定的大课间模式,容易导致流于形式而丧失本真。
3.学生与教师轻视
应试教育对家长、学生和教师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在思想上对大课间活动并不重视,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乃至于出现千方百计逃避的行为。同样,任课教师也并未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仍然只顾知识教育、分数提升,而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最后,作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的体育教师的惰性和能力不足,使得大课间的质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7]
三、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变革
面对现实与理想存在的差距,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破局,方法何在、从何处入手才能在阳光体育大课间上取得突破,实现破局;在时间空间上给予保障,丰富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内容,充盈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内涵,达到阳光体育大课间锻炼的实效。成都市锦汇东城小学将大课间的组织形式、人员储备、锻炼内容、时空保障等方面作为探索研究的突破口,尝试对“阳光体育大课间”实施课程化探索性改革。
1.导向:明确理念,纳入管理
成都市锦汇东城小学的办学理念为“锦上添花绣未来”,重点落在“锦”与“绣”。“锦”是底色,健康的身体无疑是最重要的“底色”;“绣”是过程,是结果,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需要有健康的身心作为资本。因此,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学校决定把“阳光大课间”改革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首先,将阳光体育大课间命名为“阳光体育锻炼”课,并与学校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共同构成学校“1+1”学生体质健康课程。随后,将“阳光体育锻炼”课以标准课时纳入课表管理,按照学校课堂管理要求实施推进。以全新的方式践行学校办学理念,落实学校“四个一”的行动准则即“尊重每一个、关注每一个、依靠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2.方向:把握目标,促进成长
在理解阳光体育大课间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明确改革方向后,学校提出“阳光体育锻炼”的三大教育目标,即强健师生体魄、促进阳光心态、培养社会交际。
(1)“卷入式”参与“阳光体育锻炼”,共同强身健体。不但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而且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学校始终秉承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通过教师的身教影响学生锻炼意识,逐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时,教师在长期身教的过程中,强健自身的体魄,践行终身运动的理念,形成一种持续推动的惯性,在惯性的带动下,不仅仅卷入师生,也会将家长朋友一并卷入,由此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生态圈,像滚雪球一般,卷入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实现共同强健体魄。
(2)“项目式”组织“阳光体育锻炼”,促进阳光心态。不仅要求教师人人参与“阳光体育锻炼”,而且要求他们带着自己擅长的项目参与。教师作为“阳光体育锻炼”项目的组织者、指导者与管理者参与其中,共同锻炼,在相互配合中竞争,在友好竞争中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敞开心扉。在“阳光体育锻炼”过程中,虽然身上有汗,但能锻炼意志;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用运动般阳光心态去面对,在“阳光体育锻炼”中学会与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相处。同时,教师也学会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
(3)“开放式”拓展“阳光体育锻炼”,培育社会交际。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开放办学的程度可以体现学校的现代化程度。体育锻炼就是一个促进学校开放办学的有效手段。学校的“阳光体育锻炼”有计划、有组织向社会开放,引入家长志愿者、社区、社会团体等资源。由于社区资源的介入,使得师生交往的半径从班级延伸到年级、学校、社区,接触的人员从同学扩展到老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由于“阳光体育锻炼”为师生实现社会交际提供了必要的场域,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培育师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3.实施:措施到位,分步推进
工作实施需要进行精心谋划,充分考虑时、事、信、物、空等相关联的因素,充分调查、分析研判、制定策略,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稳妥科学地推进,确保实效。因此,学校课题组研究制定了入校实施推进措施。
(1)保障“阳光体育锻炼”时间。在时长上,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阳光体育锻炼”2小时,其中有计划、有组织、有强度的“阳光体育锻炼”80分钟,自主“阳光体育锻炼”40分钟;保证教师每天“阳光体育锻炼”1小时,其中有计划、有组织、有强度“阳光体育锻炼”40分钟,自主“阳光体育锻炼”20分钟。在时段上,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阳光体育锻炼”安排时段为第2节课与下午最后一节课之间,保证餐后半小时不参加“阳光体育锻炼”、不因长时间锻炼而过度劳累、体育课与“阳光体育锻炼”不相邻等情况。学校实现了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节体育锻炼课,在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同时将学生的体育锻炼课落实到教师,实现组织上的保障;学校对于体育锻炼也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实现体育锻炼有趣、有恒、有强度。我校根据学校场地实际情况,对体育锻炼时间进行时段划分,上午9:20—10:00为一二年级体育锻炼时间,下午15:00—15:40为三四年级体育锻炼时间。每天学生回家还有亲子体育锻炼时间,学校对此一周统计一次。
(2)选择“阳光体育锻炼”内容。充分依靠各个主体(教师、学生、家长)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摸底调查、征集资源、合理编排,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阳光体育锻炼”课程的内容与内涵,制定出动态化、可选择的“阳光体育锻炼”课程,为学生、教师、家长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项。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项目和伙伴,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自由的气息,感受成长的快乐。首先,学校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查学校教师的体育专长,根据教师专长开设体育锻炼课程;其次,学校开通了学生体育锻炼课程选课通道,让学生对自己的体育锻炼内容有选择权。
(3)覆盖“阳光体育锻炼”全员。教师专人专班专项,落实时段,分项目实施,人人参与,组织管理指导学生“阳光体育锻炼”;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做到学校师生人人参与,确保“阳光体育锻炼”全员覆盖。阳光体育锻炼课由体育组总体规划、设置项目、规定目标、实施监测等,各班体育班主任(可能是班主任、也可能是任课教师)按自己特长和学校的总体协调,分别负责一到两个锻炼项目的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投入到锻炼之中。
(4)提供“阳光体育锻炼”空间。根据学校的场地实际情况,采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按照年级相对统一划分体育锻炼时段和项目场地,确保每一个项目有充足的活动场地,每一个项目有人组织、有技术指导,保障每一个参与“阳光体育锻炼”人员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5)明确“阳光体育锻炼”要求。学校制定了“阳光体育锻炼”项目负责教师工作职责和“阳光体育锻炼”项目学生参与须知。
“阳光体育锻炼”项目负责教师工作职责:一是对于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学生实行站位管理,每日考勤,做到缺勤跟踪;二是负责对“阳光体育锻炼”项目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实施组织、过程指导、时时评价;三是项目负责教师要做好学生“阳光体育锻炼”的陪练,和学生一起锻炼;四是项目负责教师要做好“阳光体育锻炼”学生参与效果的评估记录;五是项目负责教师要注重开发与“阳光体育锻炼”课程相融合的教育资源;六是项目负责教师要关注项目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做好个案跟踪,梳理成功案例。
“阳光体育锻炼”项目学生参与须知:一是“阳光体育锻炼”课程进入课表,按照课表上课;二是“阳光体育锻炼”课程学生人人参与,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三是“阳光体育锻炼”课程的参与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四是“阳光体育锻炼”课程实施在固定场地,项目不同所在场地不同;五是参与“阳光体育锻炼”必须服从项目负责教师的管理,有特殊原因提前请假;六是“阳光体育锻炼”课程,锻炼效果纳入学生体质综合测评。
(6)评价“阳光体育锻炼”效果。既然学校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课程化改革,就必须考虑课程内容、实施空间和时间、实施措施、实施主体、具体效果评价等必备要素。通过前面五项具体措施都已经回答了关于课程的内容、性质、地位、实施环节,唯独缺少评价。“阳光体育锻炼”课程的评价是对体育锻炼实际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参与“阳光体育锻炼”后的实际效果;二是经历了学校“阳光体育锻炼”课程实施后,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或效益。因此,学校对学生“阳光体育锻炼”的评价标准为“四有”,即“脸上有笑、身上有汗、场上有伴、时上有恒”;对学生参与“阳光体育锻炼”阶段性成果评价为“六得”既“看得远、站得直、跳得远、跑得快、静得下、想得开”。
四、结语
随着人们教育质量认知更新、教育主要矛盾转变和教育发展战略转型,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内涵发展主题进一步凸显。[8]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开启了新征程。[9]学校体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从国家层面受到极大重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规划纲要》提到必须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在国家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学校体育文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下,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正在处在蓬勃的身体发育时期,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其体育运动需求。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打好基础,强健体魄并呈现良好精神面貌。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其终身体育习惯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