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盈意义的学校空间
2022-03-02鲁兴树
鲁 兴 树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 常州 213022)
康拉德·希尔顿创建旅店帝国时,曾说过一句话:“我要让每一处空间充满意义。”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希尔顿成为世界顶级酒店品牌。其实,空间只要有人介入,就不再是纯粹的物理空间,就具有社会意义。学校空间作为教育空间,更应该有其特殊意义。变革学校空间,让空间充盈意义,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彰显文化个性
学校空间是一个文化空间,文化是空间的灵魂,不同的学校有不同文化。经常有人说,走进某所学校就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文化。这说明,学校文化应该在学校空间中表达,这种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学校价值追求
学校价值追求主要反映在办学理念、校训、学校精神、育人目标等教育理念中,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些理念常常被张挂或者印刷在醒目的墙壁上,有的甚至被刻在景观石上。北京五中的校园矗立着一块泰山石,山石上刻着“精”“气”“神”三个字,三个字字体和排序都有讲究,这种空间符号反映了该校的精神追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把“卓然独立,越而胜己”作为学校精神,为宣传和凸显学校精神,他们用“卓·越”命名学校主建筑。学校四幢主楼分别为:卓学楼、卓思楼、卓行楼、卓远楼。学校报告厅、图书馆为:越明厅、越朗厅、越秀剧场、越己书院等。学校意图通过命名来表达、宣传学校的精神追求。
2.述说学校历史
学校从何走来,学校有何个性?空间可以告诉你。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前身是“龙城书院”,最早建于明隆庆年间。该校在原址翻建时,力求凸显书院文化特征。学校门厅中轴线地面及图书馆展览厅中分别按年代顺序陈列着龙城书院的遗存,如釜残片、文字砖、瓷器、陶罐、石器等。校园出土的所有老建筑基石、柱石、石条、石板等被分别砌成文化墙和古朴的花坛。校园文化墙力求再现当时书斋、讲堂的原貌,尽可能营造出古朴的历史感。学校借助500年绵延不断的书院文化,让浓浓的书香味浸润整个校园。
3.弘扬地方文化
学校空间不是遗世独立的存在。它虽然存在于当下,但不能割裂历史;虽然有围墙区隔于周边环境,但又不能凭空而立。就文化而言,学校空间不仅不与地域疏离,反而要担当传承之责任,并在传承中寻求文化滋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州市戴溪小学坐落在著名古代诗人赵翼和我国无线电通讯事业及电子工业的开拓者、解放军高级将领王诤的出生地。为学习名人事迹,弘扬地方文化,该校建有“赵翼文化广场”和“王诤科技馆”。前者让学生时刻感受赵翼才华横溢的天赋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后者激发学生学习王诤的爱国情感和创新精神。一场一馆建设不仅使学校成为地方文化的高地,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二、追求平等公平
福柯等人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占有某种空间,意味着获得某种权力;处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往往享有不同的权力。
学校空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权力空间,同样存在种种不平等、不公平现象。比如,成人与学生在空间地位上往往不平等。学校居于中心位置的往往是办公楼,在办公楼中居于中心楼层的往往是学校领导办公地点。学校有的区域具有排他性,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电梯只能教师专用。有的学校即便没有硬性规定学生不能用电梯,但由于乘电梯需要刷卡,学生实际上还是无权使用。另外,相对来说,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远远多于学生,学校有些空间(如体育场馆)在使用频率上教师明显多于学生。
学生之间也存在空间上的不平等。比如,尽管教育政策一直强调不分快慢班,有些学校为了抢生源,为了提高进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会以各种名目分快慢班。而快班在师资条件配备等方面又好于慢班。在教室里学生座位安排也往往存在不公平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坐在比较有利于接收信息的位置。有时,教师也会对一些纪律比较差的学生,利用座位的安排来实行惩戒。更有甚者,曾有媒体报道,有学校要求差生在室外考试。
学校空间不平等,不仅影响教育公平,也会产生不良的教育影响。因为空间会说话,不平等的空间向学生表达着等级和集权思想。因此,去中心化,实现空间平等,是学校空间变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空间上不平等,有一定客观性和必要性,因为空间有时也是一种管理手段。在很多场合下,教师处于优越的位置有利于教育和管理学生。但学校空间,是育人场所,是一块神圣之地,应尽可能发挥空间平等的积极意义。比如,有的学校设置可移动的讲台,甚至没有讲台,教师的位置并不一直是“高高在上”,也并非一定居于教室前方。
作为教育空间,除了关注平等外还应关注公平。平等不等于公平。打一个比方,如果平等是给每个人一双鞋的话,那么,公平是给每个人一双合脚的鞋。为增进公平,应根据学生特点创造多样化、可选择的不同空间。比如,在小学,由于学生年龄、身高差异比较大,对一些体育设施要求也有很大不同。学校应尽可能按照学生年龄或者身高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域。学校空间还应体现出对残疾以及生病儿童的关怀,优先维护弱者的权益,如设置无障碍通道,建立专门补偿教育教室等。学校作为教育空间,应该是一个道德空间和伦理空间。
三、支持自主自治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被生产出来的,它主要是政治经济的产物。”[1]无疑,作为专门的育人空间,更是意图和目的的产物。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也应该是学校空间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空间生产,对学生来说,学校空间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是有意义的。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参与空间生产。
1.参与空间建设
笔者曾经看到一则新闻,绍兴市一初级中学的校牌是由本校一名在读学生所写。或许学生的字并不完美,但这反映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由此笔者联想到厦门大学芙蓉隧道,此隧道之所以能成为厦大的特色景点,被誉为中国最文艺的隧道,就是因为隧道里有学生涂鸦墙。在这里,你仿佛最接近厦大的学生,最能感受到厦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与创意。
2.参与空间设计
学生的空间,就应该让学生参与设计。这种参与方式可分主动设计和被动设计。所谓主动设计,指由学生积极参与。被动设计是指,并非由学生自己设计,但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在学校翻建时,开展了“我为学校建设献一计”活动,让孩子们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设计之中;发动学生参与空间创意设计,组织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装饰校园空间,提升校园童趣。这样设计出来的空间才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设计,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不可能都由学生来进行,但设计者应充分从儿童立场出发,方便儿童生活和学习,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3.参与空间管理
学校的空间可以由学生来管理,不仅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存在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常州市博爱小学在原址翻建时,放大了连廊空间,这些空间成了学生开展活动和阅读的重要场所,而这些空间大部分由学生自主管理。一楼的连廊大厅里围绕阅读主题设置了“领养”书架区,每个领养书架的阅读主题的确定、图书来源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由领养学生负责。
四、促进多维交互
1.构建公共空间,促进人际交互
教育是一种交往与互动过程。学校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促进人与人交互,而要促进有效交互,需要构建公共空间。
教室是学生的公共空间,但教室是同龄学生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空间,对学生成长来说,仅有此还不够。况且在以教师讲授、学生静听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在教室空间里,学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比较缺乏。因此,有必要建设和开发图书馆、廊道、公园等公共空间。如常州市博爱小学把连廊空间设计成圆弧性,模糊连廊与教室之间的边界,增强了空间的可变性。连廊就如家庭住宅的客厅,是学生最常去的地方,是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最容易交往互动的场所。
为促进交互,除了需要建设较大的公共空间,还需要设置一些相对私密化的小空间,以满足学生个体与个体和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交互。如可在图书馆、走廊、走廊尽头的拐角、楼梯的转角平台等地进行空间分割和再构,为学生提供一些形态各异的“后台”空间,便于学生深度交流、独立思考、调节身心、宣泄情感。
2.重视场馆建设,促进人与学习对象交互
传统的学校空间是划一的、抽象的,不管什么学科、什么主题的教学都在同一个教室里进行。这样,空间与学习对象、学习活动是疏离的。有意义的学校空间应越来越情境化,越来越与学习对象、学习活动本身契合,以实体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空间。为增强空间情境化,很多学校重视建设学科教室和各类场馆。常州市星河小学以“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作为共同愿景,力求把学校建成“创想城堡”。他们构建了36个创想主题课程馆和丰富的角落课程空间,力求把学校打造成自组织的学习环境、自在化的物型场景、开放式的物型时空,让学生在身心与物型空间相互交互中积极创造、主动发展。
3.推进空间融合,促进空间与空间交互
为增强空间资源集约化,凸显空间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学校应注重设计可以灵活组合的多功能空间,以提高空间的复合性和可变性。同时,还应该打通校际边界,实现校际空间共享。例如,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原先只是在节假日服务学生,平时则闲置。为盘活资源,放大空间的使用价值,通过空间改造,现在是市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学基地,使空间尽可能在时间上不“空”。又如,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建设了网络平台“小学特色文化大平台——校园文化场”,通过网络各校共享彼此的特色场馆。
学校还应重视与社会空间共建共享。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场馆、地下车库等设施可以与社区分时段共享,既提高了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密切了与社区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也应积极开展校外基地建设,开拓更多的教育空间。如为了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常州市中小学建立了46个校外基地。其实,教育不只是发生在学校空间,理想的学校空间应该只是一个支点,我们应该想办法运用这个支点能撬动更大、更多的教育空间。
当我们思考和展望未来学校时,首先会有一种空间上的期盼。建设未来学校,离不开学校空间的变革。而学校空间变革,不只是形态上的改造,更是意义的创造和丰盈,这种意义是丰富而多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