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儿童形象分析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为例

2022-03-02罗洪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品格教科书教材

罗洪星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万州 404020)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1]。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教科书承载着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具有促进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技能提升的工具价值;同时,教科书在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2]的人文价值。

2019年8月22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了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审议通过《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本规定所称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3]。因此,笔者将儿童定义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采用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对于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来说,教材中的儿童形象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模仿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大众心理现象。在儿童身上,这种模仿行为尤其常见。儿童一是模仿成人的生活,二是模仿同伴行为”[4]。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将研究聚焦于儿童的同伴影响,从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着手,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为例,通过统计和分析,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统计本册教材中的儿童形象;二是从儿童性别及角色、国别、人物品格几方面进行分析;三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四是对教材儿童形象的选编以及塑造的建议。

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

“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是指教科书中以未成年人姿态出现的人物形象,既包括对未成年人物形象的直接叙写,也包括成年人对其儿童时代的回忆中出现的未成年人形象”[5]。笔者统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时,主要统计语文教科书的课内阅读(包含精读与略读课文)中涉及的有鲜明特点的儿童,教科书涉及的写作、综合性学习及课外古诗词诵读及名著导读等部分不在统计研究范围内。儿童人物若以群体形式出现,在名字、国别、性别等方面无差异,则统计为1人,如有差别则分别统计;同一人物在不同文章中出现多次,则分别进行统计;文章中的同一人物在不同段落表现出不同的品格特征,统计为1人。

因此,在纳入统计的30篇选文中,笔者按篇目顺序排列进行梳理,整理出12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儿童形象,分别是《散步》中作家的儿子;《金色花》中的孩子;《荷叶·母亲》中的“我”;《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和兄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儿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再塑生命的人》里的“我”;《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杰里以及以内德为代表的男孩子;《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

二、分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

(一)性别及角色分析

在12个儿童人物中,男性有7个,约占58.33%;女性有3个,占25%;未表明性别的有2个,约占16.67%。由此可见,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男童数量远远多于女童数量。

此外,7个男童中,有4 个都以儿子的身份出现,推动情节发展;在3位女童中,只有《荷叶·母亲》中的“我”以女儿的身份推动剧情;在无性别指向的2 位儿童中,《金色花》中的儿童以孩子的身份与母亲互动,《皇帝的新装》并没有提及小孩子的父母,整个故事中,小孩只与皇帝的衣服产生了关联。换言之,12名儿童中,6名儿童都以儿子或女儿这种由血缘赋予的角色出现,并且这点在男童上尤为突出。据此,我们可以看见儿子、女儿这种先天角色对儿童角色的固化。

(二)国别分析

从选文中儿童人物的国别来看,12 名儿童当中,中国儿童有6名,占儿童总数的50%,6民中国儿童均为汉族,未出现少数民族;外国儿童有4名,都是美国儿童,约占33.33%;余下2名儿童,由于选文体裁为外国诗歌《金色花》和外国童话《皇帝的新装》,人物虚拟,且文中没有国籍信息,无法进行具体的国籍划分。

(三)人物品格分析

从人物品格方面进行分析,12 个儿童在各有特点的同时,又有相同点。《散步》中作家的儿子俏皮、稚嫩,还需要父母多照顾;《金色花》中的孩子浪漫贪玩,深深地依恋着母亲;《荷叶·母亲》中的“我”敏感,常因天气不好而心情烦闷;《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和兄女都机智聪敏,善于观察生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儿子聪慧知礼,孝顺父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好奇心重,淘气又性急,常常闯祸,例如“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同时,“我”精力十足,尊敬师长;《再塑生命的人》里的“我”因为残疾,所以愤怒、苦恼,疲倦不堪,后来受老师的帮助,从一个任性的人所以变得温暖;《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出现了3 个儿童形象,其中“我”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幼小还有些怯懦,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逐渐勇敢起来。“我”的好朋友杰里善良,但他怕自己不合群后被他人嘲笑、欺负。此外,这篇文章中还出现了以内德为代表的男孩子,他们对“我”有些冷漠,会因“我”的病弱,在“我”本就难堪的时候嘲笑奚落“我”;《皇帝的新装》中出现了1个诚实、天真,敢说真话的小孩子。

从整体上看,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儿童的品格特征既包括儿童自身的品格特征,如聪慧、勇敢、诚实等;也包括关于他人和集体的品格特征,如友善、谦让、合作等。自身品格特征与集体品格特征的共同呈现,有助于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平衡。

此外,儿童品格在价值取向上的分布,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特点,既有孝顺、聪慧、懂礼等积极品格特征,又有任性、胆怯、冷漠等消极品格特征,但从数量和比例上来看,积极品格的数量远高于消极品格,同时,冷漠这一品质,仅出现在美国男童形象中。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性别失衡

通过上文分析,笔者发现,语文教材中存在儿童性别失衡的现象。这是“由我国一些社会历史因素造成的,如古代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观念。”[6]这种观念和现象与“男女平等”的国策相违背,既不利于儿童正确性别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女性自尊、自信的建立。

由于教科书中的儿童人物与现实生活中初中生的年龄相仿,两者处于相近的心理发展阶段,拥有类似的个性特征,因而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的言行举止较易引起初中生的共鸣,从而为初中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提供参照和帮助。

因此,教科书中的性别失衡会对学生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和角色行为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教科书对男性调皮、女性多愁善感等性格特质的强化,对性别偏见的呈现和传递,有可能限制自我认知,压抑学生的个性。

(二)种类受限

在儿童角色方面,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中儿童社会关系较为单一,社会关系的构建主要围绕亲情,即以血缘关系赋予儿童“儿子”或“女儿”的身份,虽然整本教材也有涉及友情、师生关系,但所占比例较小,均只出现1次。因此,教材在为儿童呈现多样化的社会角色方面有所欠缺。

在民族文化方面,本册教科书中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儿童,甚至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科书中,也仅有哈尼族一个少数民族的儿童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选择,不能展示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

在国别方面,本册教科书中儿童人物的国别来源较局限,外国儿童形象仅来自于美国,一些消极的个人品质也仅在美国儿童身上出现,阻碍学生视野的拓展。

在人物品格方面,教科书中的儿童品格还呈现出更新滞后的问题,缺少新时代下儿童应当具备的创新、创造性思维等重要品格特征。

四、建议

(一)协调性别差异

“教科书所营造的社会性别话语,通过学校教育传递给受教育者,学生在教科书的暗示下逐渐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人际沟通方式与自我期望,直接影响着学生性别社会化进程”[7]。教材编写者应关注性别差异和性别教育,在选编课文时,将性别差异问题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考虑男女形象数量的均衡,并且在形象塑造中摆脱性别成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在人物性格、智力能力与道德品质的设定上体现性别公平”[8]。在进行教材编写者的遴选时,也可注意男女编者的比例,减小教材取向偏颇的可能性;同时,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将女性作家的作品选入语文教材,也有利于协调性别差异。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性别意识的素材,引导学生形成两性平等的性别意识。

(二)适应儿童生活的丰富性

首先,丰富儿童的社会角色。目前,教材对儿童角色的赋予仍偏向于家庭关系中的子女,没有体现儿童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教科书中应出现真实的、丰富的儿童角色,如校园里的学生、社会中的公民、大自然中的一员、独立的个体等。

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其身心尚未成熟,其理想人格尚未完全建立,而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作为学生精神层面的同辈群体,多以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出现,其表现出的品格特征为学生理想人格特征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照。教科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贴近生活的教科书儿童事迹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教材对儿童角色的呈现应多样化,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无限可能。

其次,增加少数民族和外国儿童形象的数量,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2]”是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但语文教科书中却很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儿童和外国儿童在教材中也较少出现。为了实现学生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发展,教科书应适当丰富少数民族的儿童形象及外国儿童形象。在选择外国儿童时,除了欧美发达国家,还应考虑亚非地域的普通国家,通过世界各地的儿童形象展示异国多元文化,从而使学生欣赏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应对今后在社会大环境中与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不同生活方式、语言、宗教信仰和家庭结构的共存。

猜你喜欢

品格教科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