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022-03-02阮红环

大众文艺 2022年3期

阮红环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2.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200)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与精神家园,它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要文化自信。“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地域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文化育人,即将外在于形的文化,内化于个体的内心之中。正如有学者指出:“建构以地域优秀文化作为地域文化育人的文化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客家文化与赣南

(一)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

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指出:“南部中国,有一种富有新兴气象、特殊精神、极其活跃有为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为‘客家’(Hakkas),他们自己也称为‘客家’。”“客家”,顾名思义为“客而家焉”。客家人可能由于外患、饥荒、匪盗、兵灾、政府奖掖召募或安插、外地经济的引诱等不同原因,大体经过了五次迁移,广泛分布在全球,但赣南、闽西、粤东边区是其形成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区域。因此,赣州被誉为“客家摇篮”、龙岩被誉为“客家祖地”,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人对自身文化有着高度的自觉与认同感,以对客家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而著称。

谢重光先生在其专著《客家源流新论》的绪论里指出:“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学者房学嘉也指出:“客家应该是一个文化概念。”那么,何谓客家文化?学者罗勇指出,“客家文化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面 ”。刘加洪等在其著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客家优良传统》中指出:“客家文化是在特定区域及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者王东在其著作《客家学导论》指出,客家文化具有务实避虚的精神,质朴无华的风格和反本追源的气质。学者周建新指出:“客家文化既是一种族群文化,又是一种地域文化。”“凡是关涉客家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客家研究范畴之中。”

据上述研究所知,客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是指客家人迁移后形成的聚居区,这个聚居区遍布海内外,在国内以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和广东梅州居多,其中以赣州为首,客家人口最多,占地面积也最大;二是具有族群性,所谓族群性,是指客家族群与其他族群不同的“客家特质”、不同客家区域间的“同中之异”;三是具有文化性,谢重光、吴松弟、罗勇以及房学嘉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式。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与弘扬客家精神,有助于客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赣南是客家的摇篮

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是由横贯赣州的章、贡两江汇合于赣州城外而成,从赣州出发,由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汇入鄱阳湖,因此,江西简称为“赣”。因为赣州地处江西南部,所以赣州又称“赣南”,是江西的“南大门”。赣州东临福建,南接广东,西靠湖南,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市,辖18个县(市、区)。赣州总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同级行政区域之一,比台湾地区全部陆地面积的总和还多3000多平方公里。赣州总人口897万,占江西省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江西省第一人口大市,有海外同胞,港、奥、台同胞近10万人。赣州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脐橙之乡”“江南宋城”等美誉。

赣州有两千年文明古城,七百里锦绣山河,八百万客家风情,赣江、东江的源头,千里京九线上的璀璨明珠,赣、粤、闽、湘四省边际人气最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赣州因地理东靠武夷,南背南岭,西倚罗霄,成U字状分别与福建、广东、湖南相邻相隔。赣南自古以来承接中原和吴越的文明,所以,秦汉以来,赣南就被中央政府视为“南抚百越,北望中州”之地,成为中古以前中央王权所及的边缘。正因为如此,它的开发比后来与之一并成为客家大本营的闽西和粤东都更早,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最大的聚居地、发祥地和客家民系热情质朴风情形成的摇篮。赣南、闽西、粤东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其客家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赣南的18个县市区,除中心城区章贡区以外,其余17个县市区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而且大部分都是常住民,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居民古朴、风情浓郁、围屋神奇、山歌美妙、食品加工技艺精湛。赣南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摇篮,弘扬客家精神,创新客家文化,光大客家传统,是客家人长期形成的优良风尚。

二、客家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里以“客家文化”+“教育”为主题检索,共有496篇相关文献,本研究将从发表年度趋势、主要主题、文献来源几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一)“发表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发表年度趋势

从这个以“客家文化”+“教育”为主题搜索的发表年度趋势图来看,在21世纪前,研究“客家文化”+“教育”的学术论文很少,21世纪以后才逐步进入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2015年后才受到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

(二)“主要主题”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主要主题

从图2可以看出,专家学者除了研究“客家文化”外,“思想政治教育”“幼儿园”“高职院校”等一些与教育相关的词汇也进入了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

(三)“文献来源”前二十名如表1所示

表1 文献来源

由表1可见,文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福建省和江西省,这主要跟客家人的分布有关系,不愧为世界客都、客家祖地、客家摇篮等美誉。但就这三省来比较,将“客家文化”融入“教育”研究的现状,赣南还不是最多的,赣南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客家文化教育资源。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地方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地方服务,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家人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就属于社会存在。“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道亭”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客家聚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梁嘉指出:“传统再造是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地方高校应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和资源,将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并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客家区域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理念、建设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发挥高校所在区域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着力点之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客家地区高校亟待深挖客家文化精髓,将客家文化融于德智体美劳之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客家区域的地方高校,继承、发扬和创新优秀的客家文化,义不容辞。

三、客家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赣南,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有3所地方本科高校,其中G大学是江西客家研究“南派”的主要基地,以培养地方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推进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有力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将客家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以客家精神砥砺大学生师德修养,为社会输送一大批思想过硬、品格优良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客家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客家文化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卓越的文化品格,G大学将客家文化研究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有力地支撑了我校本科教学专业建设。G大学共有53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专业开设了与客家文化相关的课程,并将客家学和客家民俗旅游列为社会学、历史学和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G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位点建设,2003年获批以客家学研究为特色和主要方向的“专门史”硕士点,2007年招收民俗学硕士,2012年招收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目前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历史学、体育学、音乐学等10余个硕士点招收客家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其具体研究方向为客家与中国文化、客家民间文学、客家与中央苏区、客家民俗与社会、客家体育民俗、客家民间美术、客家民间舞蹈文化、客家传统音乐、客家族群及其文化、客家区域社会等。G大学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将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以及专门史、民俗学、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与客家研究紧密结合,对客家历史和文化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和办学特色。

(二)客家文化进课堂、进教材,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培养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服务

G大学深入挖掘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客家文化资源,将客家文化提炼出具体的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在学生中开设“客家学”“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与旅游”“客家民间文学”“客家民间美术”“客家音乐舞蹈”等课程,不断加强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使客家文化时代化、具体化,有助于大学生穿越时空,感知生动形象、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使客家文化在新时代落地生根,从而丰富客家文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G大学把客家文化教育列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教学计划,编写了《客家学概论》《江西客家》《客家赣州》《客家音乐作品集》《客家体育》等教材和专著,依托课堂授课、文化讲坛、学生党课等载体,积极推进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不断丰富大学生客家文化教育的内涵,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

(三)客家文化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校的育人品牌

G大学注重特色办学,坚持将客家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G大学2004年创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客家体育运动会,成为客家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活动形式;2005年成立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并于2015年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2008年创办《红土地客家风》刊物,作为大学生客家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之一。而且,师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客家文化题材的课外学术作品以及文化艺术作品,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客家舞蹈赣南采茶戏《快乐标兵》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喊山》获全国首届校园舞蹈比赛一等奖和创作奖;客家民间美术《客家婚庆》获“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大奖;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会演中将客家文化运用于节目中,彰显了G大学育人品牌和办学特色。同时,G大学注重与其它大学、学会合作,如:依托客家研究中心与闽南师范大学签署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共建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与中国民俗学会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白鹭村联合创建了我国首家集田野调查、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生活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基地,为客家文化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支持与实践基地。

赣南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弘扬、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大势所趋,也是教育事业所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文件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G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前景良好的区域性优秀师范大学,作为客家地区培养师范人才的聚居地,理应作为弘扬、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