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妈妈可能生出溶血症宝宝
2022-03-02杨红梅
杨红梅
都说妈妈是孩子的保护神,但有一种疾病却是血型不合而导致的,这就是新生儿溶血症。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新生儿才会得的疾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发病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胎儿和母亲的血型不同。胎儿的红细胞透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又进入胎儿体内,去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引起胎儿流产或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表现为溶血性贫血、黄疸和缺氧、水肿。国内以ABO血型系统不合引起溶血者较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
妈妈血型检查为O型,其丈夫血型为A、B或AB型的夫妻组合,可能生出ABO母婴血型不合的宝宝,并且可以在第一胎发病。当然,母体内存在能够破坏胎儿红细胞的IgG类抗体,并不意味着新生儿一定会罹患ABO新生儿溶血症。一般认为只有当该抗体效价达到或高于64时,才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溶血症。
Rh血型不合在我国较为少见,多见于Rh阴性的妈妈怀上Rh阳性的小孩。Rh血型系统其他抗原抗体的不匹配也会引起Rh新生儿溶血症。Rh新生儿溶血症一般不会发生在第一胎。在妊娠后期,其IgG类抗体的出现一般需要2~6个月,这时妊娠过程已经结束,不会对胎儿造成危害。但第一个胎儿的Rh阳性的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会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体,因此从该母亲怀第二胎起,如果小孩还是Rh阳性血,母体内残存的IgG类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引起新生儿溶血症。
导致Rh新生儿溶血的IgG类抗体的出现,需要有明显的免疫刺激,如有过孕产史或输血史等。因此,那些没有明显免疫刺激经历的孕妇,通常不会生下Rh溶血症的孩子。但若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接受过Rh阳性血液制剂的输注,则第一胎也会发病。
新生儿溶血症如果治疗不及时,易发展成核黄疸,让宝宝换上脑瘫、手足徐动症、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等永久性后遗症,甚至发生死亡等严重后果,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通过产前检查和患儿血清学检测可以预测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胎儿期和新生儿期有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孕妇体内有害血型抗体的效价,从而减少胎儿红细胞的破坏。口服中药黄疸茵陈冲剂,作为免疫抑制性药物,也被采用来降低孕妇体内的抗體效价。
2.血浆置换。血浆置换可以去除孕妇体内部分有害抗体,通常可以阻止妊娠期间有害血型抗体效价的持续升高。
3.宫内输血。少数Rh系不合的胎儿过早发生溶血,为了纠正胎儿的严重贫血,应及早采用宫内输血,直至妊娠33~34周,胎儿日趋成熟后行剖宫产娩出。
4.提前分娩。新生儿溶血症中,胎儿受害主要发生在妊娠后期,当孕妇体内有害的血型抗体效价在妊娠后期快速升高,或者IgG类抗体效价达到或高于256,或者经B超检测患儿出现水肿,或者孕妇曾经分娩过患有严重新生儿溶血症的患儿,此时应结合胎儿成熟程度,考虑实施剖宫产。
1.药物治疗。采用静注丙球、白蛋白(有严重贫血或水肿的新生儿禁用)、葡萄糖液,以及口服激素药物泼尼松等。
2.光照疗法。光疗退黄效果比药物治疗迅速且作用明显,但治标不治本。
3.换血治疗。主要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Rh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后果严重。
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常规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在第一胎Rh阳性的胎儿娩出后72小时内,给Rh阴性母体肌肉注射300微克抗-D免疫球蛋白,可以使进入母体血中的胎儿红细胞致敏,从而有效避免Rh阳性的红细胞对母体免疫刺激,预防下一胎Rh阳性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