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学科研团队提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2022-03-02陈迪陈鹏枭朱文学赵英源吴建章

科技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陈迪 陈鹏枭 朱文学 赵英源 吴建章

摘 要:目前在我国经济社会要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教学科研团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擁有优质的实验平台、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势资源。本文以教学科研团队为依托,从实践团队建设、课程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凝练、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以期为高校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借鉴。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团队;课程模式改革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国家发展新形势的需求下,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注重个性的自由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还配有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培养步骤,学生以获得课程学分为学习目标。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循规蹈矩,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创新意识不强。教学科研团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的知识源,它具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共同的研究方向,依托强大的科研平台,集约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配备了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这些优势资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科研团队开展的科研活动比常规的实验课程具有更强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学生实际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一、教学科研团队是高校培育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一)团队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高校的科研平台一般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它们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科研平台拥有较完备、成体系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等,仪器使用也配有严格的操作步骤和详细的流程说明。学生在科研平台中可以学会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学生按照指导流程完成实验环节,养成了认真规范的操作习惯,培养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为完成创造性成果提供必备素质。另外,比较成熟的科研团队还有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保存有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书籍、已毕业研究生的科研论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手册、文献检索的软件工具等。这些“实战资料”是本科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取的,学生通过学习资料学会科研基本技能,为今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团队教师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教学科研团队的成员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构成,团队带头人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广阔的研究视野,为团队制定明确的科研方向,安排总体的任务布局。团队中成员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设定特定的研究领域,一般与团队研究方向相近或互补,同时教师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所教授的课程与研究领域相关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某门专业课时,如果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可以申请到任课教师的科研团队实践锻炼。由于教师讲授课程与研究领域紧密相关,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看到课堂上抽象概念、方法的“现实版”样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课堂上学到的原理尝试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做到“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也相应提高。

(三)团队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团队日常工作围绕各级科学研究类或教学改革类项目开展,需要多位教师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所以内部的协作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在讨论中针对某个问题,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在不同思想的融合和碰撞中解决问题。学生定期参加学术讨论,可以共享知识,开阔视野,突破固有思维,激发出创造性想法,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下形成敢于冒险和创新的思想风气。另外,重大的科研成果通常需要团队协作,仅靠个人或短时期难以完成。如果学生能参与团队项目,在相互协作中完成实验,会在思想上形成合作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今后参与科学研究塑造优良品质。

二、在教学科研团队中培养创新人才的实施策略

(一)组建学习实践小组,发挥学生思维优势

大学课堂以大班授课为主,学生人数达60~100人不等。学生加入教学科研团队时,建议组建成8~10人的学习实践小组,这样不仅方便于团队的日常管理,而且减轻了课程考查考核的任务量。学生进入教学科研团队后,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模式、性格特质的不同,给每个实践小组分配不同的课题任务。例如,对于基础知识扎实、严谨认真、有耐心的学生小组,可以给予原因探讨类课题;对于思路清晰、勇于尝试、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小组,可以分配产品制作类课题;对于思路开阔、富有想象力、个性鲜明的学生小组,可以布置创意设计类题目。这样的分配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优势,有利于研究成果产出,也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度和自信心。另外,实践小组开展课题任务时,需要完成方案设计、查阅资料、上手操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环节,此时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自由度,让小组成员之间自主协商,合作完成。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思维不足,追求全面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差异,各年级实践小组在团队中可以安排不同的角色,分层分类开展实践活动。大一学生接触专业课较少,作为初学者,可安排他们协助高年级学生团队或研究生完成课题,主要培养其对研究活动的兴趣;大二学生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技能,可安排他们独立开展实验活动,以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课学习,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可充当团队的主力军。他们参与了长时间的实验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数据,能够凝练出有价值的成果。教师可以指导大三学生参加创新竞赛,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大四学生有毕业、求职、考研等压力,能够投入实践的时间有限,可要求他们在完成自己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帮助指导低年级学生,起到传、帮、带作用。组建梯度的学生实践小组,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挖掘其科研潜力。

(二)开展“理论—实践—研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由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调整为“讲授—实践—研讨”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和研讨环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当前网络信息发达、大数据运行日渐成熟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长江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网等网络教学平台,高效率完成课堂授课。教师上课前可以把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前自学基础知识,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也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上课时教师重点讲解难点要点,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帮助学生“攻克难关”上,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关注实践环节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习惯。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学科研团队的实验平台完成,学生根据分配的课题要求,使用相关仪器完成实验,并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课题开展期间教师要对实践小组给予一定的指导。

课堂研讨是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检验和讨论。学生以实践小组为单位制作PPT,选出一名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可以包括课题开展期间遇到的问题以及利用课堂知识提出的解决方案,或者描述观察到的典型实验现象,并用所学原理和概念进行解释,或者分享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其他小组成员对汇报内容进行打分和评价,并提出疑问和见解。汇报小组同学对疑问进行解释和回答,经与对方小组讨论后采纳合理的意见。在此期间教师注意帮助学生梳理讨论思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课程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经过长时间“理论—实践—研讨”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机。

为了保证上述教学模式顺利开展,课程考核方式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课程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两部分,期末考试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评,平时考核重点考察实践和研讨环节。研讨环节分数依据汇报完整性、表述清晰度、讨论深入度等,由小组互评给出;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实践出勤率、课题完成度、研究成果水平,给出实践成绩。教师上课时间可以参考“对分课堂”的模式,按照1∶1的比例分配讲授和研讨环节。

(三)凝练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学生在教学科研团队完成课题任务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度和自信心,使学生勇于创新。在课题任务实施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设定阶段性目标,定期整理实验数据,凝练有效成果。对于偏向于理论研究类的成果,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与现有研究对比,找到更新和补充点,发表论文;对于实用技术类成果,可以指导学生挖掘自己研究的独创之处,申请专利。另外,近年来我国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蓬勃发展,日益成熟,如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赛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以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创新竞赛,在科研实践中完成竞赛任务,将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竞争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更容易被激发,获奖的几率也相应提高,参加比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建立合理的制度,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以高阶层的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高校需要建立配套的实施制度。在校院级层面学校可以设定合理的奖励制度,以激发学生和教师团队积极性。比如将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情况与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把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获奖名次、参与发表论文或专利的数量、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等折合成分数,累加计算在学生评选先进个人、评定奖学金、评定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等活动中。对于开展本科生创新活动较好的研究团队,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比如在实验室资源分配、重点实验室评选、优秀教学团队评定等项目中优先推荐。对于指导本科生实践活动效果较好的老师,学校及学院可以在合理范围内予以奖金奖励。在团队层面负责人可以制定适当的管理制度,以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科研素养。比如要求学生首次使用实验仪器前需经过仪器负责人培训,使用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保证仪器正常运转;要求学生在做实验前,制订出成熟的实验方案,合理规划实验步骤,以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要求學生定期参加团队的学术研讨,汇报实验进展,总结阶段成果,同时积极参与老师、研究生的讨论话题,在主动思考和发言中开阔视野和思维。另外,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为人才培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总之,培养创新人才不仅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形成主动意识和挑战精神,更要在行动上塑造学生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教学科研团队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研讨中开阔思维,在竞赛中激发创新动力,在合作中形成团队意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国家社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稳国,邓亚琦,张林成,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风,2021(8):5657.

[2]吕磊,罗海峰,谢伟,等.高校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7):249253.

[3]杨瑞先,刘萍,宋根娣,等.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轻工科技,2021,37(9):191192.

[4]徐丹丹,刘艳清,栾兆擎,等.“理论—应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J].才智,2021(2):8991.

[5]曾华,车如风,戴家玲,等.地方高校依托教学科研团队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4):387390.

[6]王飞,马利刚,杨晓东,等.依托实践教学建设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7(28):89.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项目(编号:JXYJ2020001);河南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JXY202130)

作者简介:陈迪(1986— ),女,河南洛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朱文学。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教学相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点滴思考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纤维材料类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