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是实现幼儿与教师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2-03-02秦丽萍

科技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验游戏

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被认为是实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过度重视游戏的发展价值,导致游戏的享乐不足。活动中幼儿与教师没有真实体验的交流、分享,幼儿无法获得发展,教师也在这种虚假的游戏中迷失自我,享受不到工作带来的乐趣。如何破局,实现幼儿与教师共同发展,笔者认为共同游戏是实现双方共赢的有效手段。只有双方形成游戏共同体,教师作为观察者、反思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二者真正的发展才能实现。

关键词:游戏;体验;教学游戏化

The gam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teachers

Qin LiPing

Xi’an Peiihua College ShannxiXi’an 710199

Abstract:In kindergarten,teaching gaming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alize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we found that teachers will overview the value of the game,leading to lack of music.There is no real experience in the young children and teachers,sharing,young children can not get development,teachers are also lost in this false game,enjoy the fun of work.How to break,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teacher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mmon game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achieving a winwin situation.Only both parties form a game community,Teachers participate in the game as observers,reflection,collaborators,and participants,the truly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an be realized.

Keywords:game;experience;teaching gaming

在幼兒园教学活动中,游戏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被视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最佳手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中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充满探索、冒险和挑战,幼儿在游戏中变得专注、投入。游戏的发展价值在这种享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游戏化就是一种符合孩子天性的和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使幼儿成长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看重游戏的发展功能,幼儿没有真正体验到游戏的乐趣,游戏的享乐成为了知识教学的一层“糖衣炮弹”,儿童被游戏着、被安排着,教师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没有自己的情感投入、没有个性、与幼儿生活世界隔绝的知识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呆板的、毫无感情投入的说教者,教学成了一种脱离幼儿真实体验、脱离幼儿生活世界的无趣无奈的活动,幼儿、教师都成了一种虚假的存在。游戏变成了“假游戏”。在实现教学游戏化过程中,我们能否看到“真游戏”、真实的幼儿、真实的教师?我的回答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人生而就是游戏者

胡伊青加曾提出“人是游戏者”这样的命题。他认为,“游戏比文化更古老”,在人类社会以前,游戏在动物那里就出现了。游戏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对于人,有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价值,我们生活的道德领域、认识领域、审美领域等都渗透着游戏因素和游戏的精神。[1]随着文明的发展,游戏因素逐渐褪去,成为一种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着,但其内在强大的游戏精神却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游戏精神是自由的、想象的、富有创造性、平等的、非功利的一种过程和结果、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精神。每个成人都是从儿童长大的,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只要经历过游戏,曾经的游戏体验就存在着,这种体验时隐时现,等待合适的时机就会被激活。安吉游戏负责人程学琴在创办安吉幼儿园之初曾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走访,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最难忘的游戏是什么。交流中,她发现,他们所说的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大多都发生在户外,没有成人的干预,想怎么玩,与谁玩,自己说了算。话朴实,但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游戏的真谛和价值,于是一场“放手游戏,发现儿童”的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游戏是成人与儿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游戏,唤起成人童年游戏的记忆,往往能使成人更容易理解儿童的游戏需求,更能对儿童游戏中的喜悦和冒险等感同身受。安吉游戏为了实现家园有效合作,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有位家长回忆自己童年抓知了的游戏。整个游戏都是小伙伴自发进行的,家长是不知道的。遇到了问题,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整个过程充满了冒险和挑战,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冒险和挑战带来的快乐和自信。游戏过程中,他们学习自我保护,还去保护身边的小伙伴。[2]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回忆童年游戏,参与体验游戏,与幼儿共同游戏,实现了家长对幼儿的理解,对游戏价值的认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了家园有效合作。家长对儿童,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更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

二、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晓东在其著作中提到儿童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会自发地担负起挖掘自身先天资源的活动,这一活动就是游戏。作为人类之初的幼儿,身心各方面都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事实上,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相比,纯粹的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何况,儿童还以游戏的心态与周遭的世界进行联系和互动。笔者曾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被妈妈批评了,备感委屈,于是就拿起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玩具手机很认真地按上面的数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给爸爸告状。在成人的眼里,我们会觉得他在游戏,好笑又好玩,对儿童而言,这不是游戏,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记录了她女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她女儿一边帮妈妈摆碗筷,一边念叨:“这一双是狗爸爸的,这一双是狗妈妈的。”妈妈问为什么,妞妞说:“因为我是属狗的呀,所以我是狗宝宝,那你就是我的狗妈妈啦。”[3]孩子们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自然转化成了游戏,我们很难区分哪部分是工作,哪部分是游戏,这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游戏、工作、生活,在儿童世界里是没有界限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游戏丰富着、拓展着儿童的生活,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教育亦如此。从一个小小的生命成长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在此漫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吃在幼儿园,睡在幼儿园,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和老师一起学唱歌,听故事,一起做游戏;在那里,时而高兴,时而沮丧,时而骄傲,时而自卑,一天最美好的时光就在幼儿园里这样度过。对幼儿来言,他从没觉得自己在“被教育”,而是在生活着,教育不是独立于他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生活。而且,幼儿的经验具有情感化、体验性与形象化特点,对成人而言,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成人按照客观的、科学的标准得出的结论,但对幼儿来说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她可能是一只老虎加另外一只老虎,也可能是一只兔子加一只大灰狼,一加一可以有无限个可能,所以,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有意义,必须使其与幼儿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这样的教育才是富有意义的,游戏是实现知识、经验与儿童精神世界沟通的最好的桥梁和纽带。儿童的生活是整体的,儿童的世界是经验性的,是体验的,是诗意的,在她的世界里教育、游戏、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

三、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幼儿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

社会在进步,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由“教师中心”逐渐转变成“儿童中心”,二者关系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在这一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需要和最近发展区,应该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儿童的需要,儿童能获得什么,而不是先考虑教什么内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游戏的价值被重新认识,游戏作为儿童喜爱的活动被纳入了教育的范围。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一种历史必然,是教育本身内在发展的需求。对学前教育游戏化我们基本上達成了共识,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幼儿教师本身对“引导游戏”概念的理解及实施。在开展游戏时,教师的身份是游戏的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应以游戏的旁观者,“专家”身份介入的,教师应积极地与儿童形成游戏共同体,在游戏中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更好的观察、评估、互动、提问、回应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评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能力和知识水平,并运用提问及回应等互动策略有针对性地参与儿童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在实施“引导游戏”时,幼儿园教师通常扮演着观察者、合作者、反思者的角色。这里的反思旨在在引导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以理论为基础,从真正实践中学习。反思哪些地方做到位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游戏还可以怎样玩?教师在以游戏观察者、参与者及合作者身份反思过之后,教师与幼儿在这种游戏共同体关系中都获得了发展。

四、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成长

不管成人有没有意识到,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是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是整体性的,成人文化是割裂的;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成人文化是理性的;儿童文化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成人文化是充满确定性的。儿童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规则,有其独特的个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与差异性,使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实现着互补与创生。童年是不断生长的,而成人的世界是单调的、停滞的、容易被异化的。童心可以治疗被异化的成人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成人的老师,儿童的生活世界里蕴含着种种的人生真谛,给成人以启发、感悟。成都一爸爸开车,马路上被加塞,很生气,预爆粗口,后排的女儿柔声地说道:“爸爸不要发脾气,车子都会开走的,骂人不是好孩子。”谁能说清楚是我们养育了孩子,还是孩子成熟了我们。孩子成长的每一点惊喜给琐碎忙碌的成人生活注入了一道光,对生命的感悟和发现使成人的世界变得纯洁而丰富,两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交往方式下变得丰满,获得升华。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游戏是这种交流的最典型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关系除了师生关系以外,还带有明显的情感依恋特征,这根情感的纽带把二者的世界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儿童文化有它自身的逻辑,他们有一套独特的符号和意义系统,要实现沟通,实现成人世界与幼儿生活世界的融合,共同游戏是必经途径,而要实现共同游戏,前提是教师要以真正的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而不仅仅是一名教育者。游戏中,教师唤醒内心独有的体验,并与幼儿进行交流,实现双方在各自原有体验上的融合和升华。教育活动不管是教师计划好的,还是幼儿生成的,都应该成为幼儿与教师带着各自独有的体验和精神世界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这样,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在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创生”,人类的文化由此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教师与幼儿也在这种精神的碰撞、对话中,实现各自的进步与发展。

五、理清游戏中“发展”与“享乐”的关系是实现共同游戏的前提

通过游戏实现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还需弄清楚游戏中“发展”与“享乐”之间的关系。二者作为一对矛盾对立体同时存在于游戏之中。“发展”与“享乐”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孤立地存在着。把握好“发展”与“享乐”之间“度”,是游戏的价值能否发挥到最大程度的关键。享乐包含了发展,发展也意味着享乐,游戏的发展价值是依赖于游戏的享乐价值的,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教学游戏化中,游戏与教育好比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活动中心越靠近教育这端,游戏的发展性就体现得多一些,享乐性就少一些,相反,线段的中心越靠近游戏这端,游戏的因素多一些,享乐性就强一些,发展性就会少一些,对教师来说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结果导致游戏的发展性与享乐性失衡,要实现发展与享乐之间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间应该保持动态的平衡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六、实现共同游戏,教师需要具有在多种角色之间转换的能力

与孩子游戏,分享游戏的欢乐应该是教师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不应该是其工作的附属品或点缀,在游戏中,教师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在教育中,又是一个真正的游戏者。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有着特殊的心理年龄特征,抽象的语言难以激发他们的体验,幼儿的体验必须靠体验来激发。教师如果仅以文化的传递者,游戏的伪装者、破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无法激发出幼儿真实的体验。教师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游戏者,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唤醒儿童的体验。作为人类,我们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文化结构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这也为师幼之间的体验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教师要携带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加入游戏中,下面是教师与幼儿的一次谈话活动《如果我是一只小狗》。老师问道:“如果你是一只小狗,你会做什么?”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我最喜欢吃骨头。”“老师,我想找小黑一起玩。”老师说:“我会带着小狗去散步。”“老师,如果我是小狗,我想穿漂亮的衣服。”老师接过话头说道:“那我就给你做个漂亮的小花棉袄。”

这是一场成人与孩子之间不以学习为目的的语言“游戏”。教师与幼儿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尽情表达。其次教师还应该睁大眼,成为一个观察者。纯粹的儿童状态成人是不可能实现了,理想的教师是根据情境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在多种角色中不断选择和切换。有时候,幼儿玩得非常投入专注之时,教师这个时候需变成一个隐形人,隐形是一种“不在”,又是一种“在”,此时的教师不是全身而退,而是一种身份的转变,在“在”与“不在”之时,教师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此教师需要做的是闭住嘴,管住手,相信儿童的能力和潜能,尽量减少干预,最大程度地放手让幼儿去游戏,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情况做好观察和记录,并尝试去理解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真實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竖起耳朵,成为一名倾听者。通过倾听,获得理解的时间和参与的时机。与儿童游戏,体验了教师对职业、对生活的热爱,是教师真实情感在教育中的体现。这样的教育对教师和儿童来说都是享受性的,又是发展性的。双方在共同游戏中获得共赢,实现圆满。

共同游戏是沟通幼儿与教师精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教学游戏化的有效手段。在共同游戏中,幼儿收获了快乐和发展,教师体验到了职业幸福感,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幼儿教育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6:49.

[2]程雪琴.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2:165.

[3]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7:32.

[4]任珂康纳·麦·古金.欧洲对学前教育游戏教学的反思及其启示——从“基于游戏的学习”到“引导游戏”.学前教育研究,2021(10).

作者简介:秦丽萍(1979— ),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猜你喜欢

体验游戏
游戏
数独游戏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疯狂的游戏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