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2-03-02张兆胜陈慧霞
张兆胜 陈慧霞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是题中之义,同时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通过加强道德浸润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实现助学工作“助困—育人—成才”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党建;资助育人
一、高校党建和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
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的根本保证就是党的建设,高校党建是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循“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原则,在实践中强化高校党建对资助工作的主导作用,把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的原则、路径、措施等全方面反映在资助工作中。
(一)高校党建的现状分析
党的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按照既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范围内,不断进行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六大方面的建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建是整个党建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党中央非常关注高校党建的发展情况。在中华大地上办大学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由高校的办学目标和使命决定的,又是历史的必然。[1]高校党建就是在高校坚持党的领导下,在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政治、组织、作风等建设的同时,服务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在高校改革日益深化、高校之间竞争加剧的形势下要把高校建设成精品化、国际化、特色化,其根本保证就是高校党组织坚强有力、高屋建瓴、决胜千里、科学决策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面对高校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体系的转化更迭、教育背景的客观变化等带来的新问题,使得高校党组织要不断加强领导和正确布局,能够做到解决矛盾、排解情绪、团结人心、集中力量。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成果显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近年来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特点如下:第一,每年的资助规模和资助力度都呈上升趋势。2017—2019年期间,政府、高校和社會设立的各项资助措施中资助普通高校学生从4275.69万人次增长到4817.59万人次,三年间增长了12.7%。2017—2019年期间,政府、高校和社会设立的各项资助措施中资助金额从大约1050亿增长到大约1316亿,三年间增长了约25.3%。[2]第二,政府主导,高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资助体系已经形成。2019年,资助4817.59万高校学生的1316亿元中,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657.52亿元,在资助总金额中占比49.93%,银行发放助学贷款346.07亿元,在资助总金额中占比26.28%,学校资助约292亿元,在资助总金额中约占22.2%,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社会资金约22亿元,在资助总金额中约占1.65%。第三,高校资助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据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开始,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针对普通高校、专职院校、师范类院校等各类经济困难学生地以“奖、助、贷、勤、免、补”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学生在入学、就读、参军、基层就业、支教等每个情景下的资助需求。
二、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持续加强党对高校资助工作的领导,是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资助工作朝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展创新的根本保障。面对新时代00后青年学生思想新变化和受助群体的受助态度与育人要求之间的差强人意,大力加强党建引领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发展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高校党建在资助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明确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路与途径。
(一)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题中之义
办好中国高校的事情,关键在党,高校党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基本保障。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党委领导、部门负责、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其中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高校党建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上层建筑,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是资助育人体系发展改革中的稳定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在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于高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障高等教育资助育人工作朝着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强、勤奋好学、感恩诚信、敢于担当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资助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党建为引领,保证党组织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切实发挥高校党组织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思想、原则奠定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理论基础,用党的科学方法创新资助工作新高度,使用党建引领破除思想误区、破解工作瓶颈,形成正确的育人理念和途径,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贯穿于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转化为受助学生的自觉追求,最终教育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引领高校资助育人的发展与完善。
(二)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是应对当前资助育人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规模逐年增大、资助主体更加多元、资助方式也愈加丰富,但是高校资助侧重于经济方面的无偿资助,“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之间发生脱钩的问题愈来愈凸显。在高校多元资助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经济资助有力而思想教育不足、资助形式多样而教育环节不足的问题凸显,未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初衷。问题主要为:第一,助学金等形式的无偿资助多,思想教育不足,导致受助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出现个别学生过分依赖奖助学金等无偿资助,面对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有偿资助却视而不见。第二,勤工助学等有偿性资助内容不能适应当下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学生自身专业背景和主观能动性,导致部分受助学生缺乏自立自强所需的综合能力,难以依靠自身智慧、自身技能渡过难关。第三,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不足,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物资条件的制约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甚至抑郁的心理状态,如果长时间没有正面引导干预,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第四,对于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足,助学贷款逾期还款现象频发,甚至还会出现学生毕业后联系不到,也未见其登陆贷款系统的现象。
(三)高校党建和资助育人具有共同的目标——育人
高校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而言之最终目标是育人。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在政治上的主导性和工作上的领导性,贯彻党领导一切的中心原则,才能把高校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把高校师生的教育、科研、行政等方面自觉坚持到教育育人和服务育人上来。和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一样,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资助育人是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而形成的资助体系,结合“扶困”“扶智”和“扶志”并举的要求,构建物质助困、道德育人、能力提升和榜样激励四方面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把受助学生培养成自信自强、勤奋好学、感恩诚信、敢于担当的人才,总而言之就是资助是过程,育人才是目的!高校党建和资助育人的共同目标都是育人,都是为党、为国、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其内在联系是一致的。
三、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做好高校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需要时刻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理念,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的“建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这一基本任务,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党建工作在學生资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一)党建引领道德浸润工程建设
目前,高校党组织面临的现实任务是“建设什么样的资助育人体系、怎样建设资助育人体系”,这同时也是高校党组织面临的一道必答题,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要做出科学构思和现实回应。高校党组织应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受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用党的理论与思想奠定受助学生浸润工程的思想基础,为培养自信自强、勤奋好学、感恩诚信和敢于担当的优秀学生奠定思想基础。在日常的资助工作中应该通过党课、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党政领导思政课、党建知识竞赛等途径,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思想引领,使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父母、学校及老师和同学。具体可为,第一,在奖学金评选环节,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评选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所有学生树立榜样。除设置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对学生有激励的奖学金项目外,还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为受助学生营造一个勤奋好学、锐意进取的争优氛围,引导学生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奖助学金在资助育人中的航向标和催化剂作用。第二,在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及发放环节,开展优秀学生宣讲会、励志故事大家讲和优秀毕业生代表宣讲会等活动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第三,在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后期发放管理环节,通过展示警示案例、发放宣传册和定期回访等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诚信纪录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诚信意识。第四,在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管理和发放补助环节,通过打卡考勤和工作考核的机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强、勤劳的优秀品质。第五,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补贴发放环节,着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以“为人民、社会服务”而不是以工资高低去评判工作岗位的价值,使他们不论在怎样的工作环境中均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党建引领创新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
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创新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第一,勤工岗位设置更加符合受助学生专业背景和学科特点。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应该更加多样化,更加专业化,多体现学生的技能和管理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岗位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勤工助学的经历和其就业愿望联系起来,让其勤工助学经历为自己以后就业奠定基础。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趋向而设置勤工岗位,个性化设计资助项目,提升受助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第二,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指导下成立勤工助学团队,自主管理,按师生需求向他们提供服务。为受助学生提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生涯发展平台等,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扶智”的育人目标。第三,加强校企合作。传统的勤工助学岗位是学校基层部门设岗,然后招募经济困难学生,一般从事整理文件、传送文件、收发快递等比较简单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难以满足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提高实践水平的目的。高校可以自主联系校外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一些技能型勤工岗位。通过以上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达到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发展型勤工助学模式,注重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引导受助学生提升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促使他们增强劳动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进而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扶困”、“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的育人目标。
(三)党建引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来到大学,他们充满好奇和新鲜但也感到了巨大压力,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方面。自古就有“寒门出贵子”之说,这主要是说经济困难学生会更加懂得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的道理。但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更容易有心理压力。因为经济困难,在同学交往、穿衣打扮、行为举止等方面与经济优越的学生产生较大差异,长此以往,会造成以下问题:第一,自卑心理。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在吃穿用行方面的受限,使其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自轻、自贱、自我鄙视,不敢与同学正常交往,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平时生活中否定自己,慢慢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造成性格自闭和孤僻,严重者造成严重心理疾病。第二,焦虑心理。经济困难学生每年都面临对他们而言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学费和生活费甚至家里整体经济上的压力,再加上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激烈的就业压力,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第三,虚荣心理。有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家庭经济困难这个问题,再加上虚荣心作祟,他们为了在同学面前能够抬得起头,常常会极力包装自己,表现出与自己不符的消费行为,这种行为又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有些同学甚至为了掩盖自己经济上的压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动校园贷、网贷等贷款的念头,最后由于还不上贷款而给自己带来失信的风险。第四,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心理。由于自卑和焦虑,经济困难生很容易造成孤僻、封闭的心理,消极对待人生,消极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他们尝尝感到对社会不满,形成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态度。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资助育人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党建为引领,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排查和排解机制。发挥党建的组织优势,依靠党团积极分子排查那些存在自卑、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制订可行计划对他们加以关爱和指导。比如,通过大范围定期开展心理课程、心理健康讲座、集体团建、心理沙龙,以及一对一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活动,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关注与关爱,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状态,帮助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问题调节及预防方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昊,赵君.切实发挥高校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69-170.
[2]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9年)四[EB/OL].(2019-06-08)[2021-08-02].http://www.csa.cee.edu.cn/index.php/shows/70/3931.html.
[3]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03).
[4]江雪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究[J].江苏高教,2018(07):100-102.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