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科技应用的进展与成效
2022-03-01张峭赵思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文/张峭 赵思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科技也悄然兴起,随着科技与农业保险的交汇与融合,科技在农业保险服务三农、经营管理和监管决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初步实现了用户服务优质化、业务办理精准化、内部管控高效化和监管决策科学化,为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农险服务水平提高
(一)服务渠道延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许多农业保险机构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移动化网络服务体系,延长了网络服务渠道,改变了传统农险只能靠人工手动记录和固定在台式电脑前才能完成的承保理赔工作,通过“线上”远程移动服务方式,实现了业务网络化移动办理,大大减少了保险机构的成本和工作量,也极大方便了投保农户。在承保阶段,保险机构业务员或协保员只需手持移动终端到田间地头,通过采集农户基本信息、OCR扫描识别农户身份证和银行卡、绘制保险标的地理位置、拍摄水印验标照片、电子签名等,在数分钟内便可完成农户的投保工作,经移动支付和移动核保后,移动终端便可生成电子保单,当即交到农户手中。出险后,保险机构的业务员或协保员同样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快速完成查勘信息和无害化处理信息的采集,经移动核赔后,便可利用移动支付将赔款支付到农户手上。针对小额赔付与信誉较好农户,保险机构还开设了“移动闪赔”功能,在移动查勘完毕后便可直接支付给农户,取得了很好的用户体验。此外,网络化移动作业体系还推进了农险业务办理数字化,利用APP采集承保理赔的数字化资料直接进入保险机构核心系统,规避了保险资料人为篡改和违规多重使用的道德风险。例如:太平洋财险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2015年推出的“e农险1.0”,经每年技术迭代和功能升级现已达“e农险6.0”,首次提出了打造数字农业保险移动运营体系,将移动平台搭建、终端功能开发、前沿技术应用和业务流程再造等工作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传统农险业务与服务模式;人保财险公司、平安财险公司、国寿财险公司等机构也陆续研发了“人保易农险”“平安爱农宝”“国寿i农保”等移动APP应用,积极运用网络化移动体系来延长服务渠道和提升服务效率。
(二)服务覆盖面扩大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自助服务成为保险机构为农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手机APP和短信等各种移动互联渠道,开通保险查询服务,投保者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查询保单信息和理赔进度,扩大了农业保险服务范围和覆盖面,保障农户对农险信息的知情权。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安华农险等公司都开设了农险服务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给保险农户提供了简易和便捷的自助服务,得到了农户的一致认可。在中国银保监会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简称全国农险平台)为更好落实农险“五公开、三到户”要求,在北京、四川、宁夏等地支持保险机构推行电子保单服务,积极采用互联网对农险承保理赔信息进行在线公开查询和公示,通过发送短信链接、验证码和电子保单方式确保农户农险投保知情权。
(三)服务内容丰富
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保险机构通过网络化渠道,向投保农户主动推送农业气象、价格等信息,提前发布气象灾害和价格波动等预警信息,提醒投保农户做好灾害防御和农产品售卖计划,降低投保农户的因灾和降价损失。以卡通、Flash、视频等易接受方式,将农险知识、产品条款、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惠农政策和监管要求等信息知识,主动推送给每个投保户,提高农户对农险认知水平。例如,平安财险的“平安爱农宝”微信小程序中开设了“价格中心”,为投保农户在线公布生猪行情和蛋禽行情信息等,“太保e农险”微信小程序推出了“农险常识”模块,为广大投保农户提供农技知识、农险监管条例等知识。
二、农险产品创新和智能风控能力增强
(一)产品创新不断涌现
在农业气象和生产大数据支撑下,利用现代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各地纷纷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天气指数保险创新,例如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草原牧区牛羊天气指数保险、棚内作物寡照指数保险、高山茶叶低温指数保险和区域谷子天气指数综合保险等,为生产者应对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价格大数据和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各家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或收益)保险创新,如牛奶价格指数保险、生猪收益指数保险和苹果价格指数保险等,满足了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保障需求。为分散价格系统性风险,最大程度稳定农户收益,各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保险+期货(权)”试点。在遥感大数据和技术支持下,遥感植被指数保险、遥感雪灾指数保险等成为了草原保险推广的创新产品,为牧草生产与草原畜牧业提供了综合性风险保障。此外,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收入保险的理赔测产,使收入保险中单产测定更科学、客观和及时,为我国未来农业收入保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山西省开展了基于遥感技术区域马铃薯收入保险试点,山东省试点了基于遥感技术大豆区域收入保险等。
为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保险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户面临的风险进行分解,再配置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工具组合,建立多主体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开展了“保险+期货”“保险+信贷”“保险+期货+担保+信贷”等产品组合模式,提升了农户信用等级,满足了农户生产经营全方位金融需求。例如,太平洋财险公司2018年创新的“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采取了市场化运作,以财政资金撬动银行授信,以银行贷款助推农民脱贫致富,以保险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建立起“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保险”五位一体的合作贷款模式。
(二)智能风控手段得到应用
基于大数据资源,保险机构纷纷开始构建风险智能分析与防控体系,并在简化风控流程、降低风险隐患和提升风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农业生产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最大,在气象和灾害大数据支持下,保险机构研发了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防控平台,实现了各种重大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防控、灾后估损等功能,为农业生产防灾减损和保险快速理赔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欺诈行为,判别高风险客户,筛查重复投保现象,为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重要保障。2017年,平安财险公司首推出数字化风险分析和风控服务的鹰眼系统,基于数亿条自然灾害和承保理赔数据,实现了承保客户快速筛选和精准预警,防灾减灾和救援力量精准投放。2019年,太平洋财险公司推出了农业保险风控系统,系统包括对养殖险赔付率进行实时监控的“风险试剂”、对台风灾害预警和灾损评估的“曝光引擎”以及对承保理赔影像资料进行查重核验的“火眼金睛”,全方位防控农险经营风险。
三、农险业务精细化程度提升
(一)承保业务更为精确
精确掌握保险标的数量、位置、权属等信息,一直是困扰农业保险承保的难题,也是造成农险承保中普遍存在虚设标的、数量不实、张冠李戴等违规行为的根源。在3S、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下,开展“按图承保”和“数量(个体)识别”的精确承保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承保中最大难题,有效规避了虚假承保违规风险。
在种植业保险中,利用3S技术采集投保区域的地块与承保作物信息,实现地块与保单信息关联,自动生成保单对应地块空间坐标信息,同时利用水印相机拍摄附含位置信息的影像资料,信息快速上传系统后,保险公司的核保人员能直观查看到保单信息、标的位置及数量,浏览位置信息的影像资料,轻松实现核保。在保险标的验标工作中,通过遥感技术自动提取投保区域地块边界,识别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与承保地块、面积及作物种类进行比对和核验,准确测算投保标的真实情况,避免出现因实地验标不便或抽样验标造成的虚假投保道德风险。通过共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官方数据,不仅能对保险地块边界进行精准定位,还能确定地块的真实权属,进一步增强了承保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虚设标的等违规行为。例如:人保财险早在2009年就开始开展农险标的落图工作,基层业务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地块和权属信息,建立了耕地数量、空间分布位置和权属信息的农险地块空间数据库,实现农户个人信息、标的权属信息和耕地地块空间位置信息三个维度信息的整合与关联,并能在地图上直观展示,解决了农险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了业务前端承保合规管控手段;太保财险的“e农险”在2015年推出的1.0版本中提出了3S精准承保的技术应用,承保业务员不仅能在高清卫星遥感影像支持下对承保农户地块进行精准采集,还能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实现承保区域的精准验标,解决了承保中“采集难、验标难”问题。
通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精准识别养殖保险标的,解决了养殖保险存在虚假投保理赔问题。基于人工智能点数技术,保险业务员或协保员通过手持移动设备拍摄场舍中牲畜养殖视频,能够自动精准获得养殖牲畜的数量,或者通过植入电子耳标或佩戴电子项圈实现承保牲畜与电子标签码间关联,形成承保牲畜标的可识别的信息库,实现了精确承保。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2015年便推出了电子耳标技术在生猪和能繁母猪上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虚假承保和理赔;2017年,平安财险公司推出牲畜识别等多项AI应用“黑科技”,助推养殖业保险业务的精准化;2018年,太保财险突破了牛脸识别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奶牛的脸部扫描识别的精确承保;2019年,国寿财险公司陆续推出多项AI养殖识别技术,智能点数和猪脸识别在养殖业精准承保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理赔业务更加精准
基于3S的“天、空、地”一体化勘查定损体系已成为种植业保险精准理赔的一项重要支撑技术。“天”,即卫星遥感勘损技术,具有覆盖广、多分辨率、多时相的优势,实现省县等大范围的灾害损失快速勘查,让保险机构对灾害损失有全局性把握,快速识别重灾,为进一步的勘查调度提供指导;“空”,即无人机勘损技术,拥有机动性强、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在灾害发生后,对重灾区域和人力无法到达的区域进行灾情的精细化查勘和定损;“地”,即移动设备勘损技术,具有受灾区域定位、受灾面积测量、高清图片拍摄、信息快速传递等优点,实现以户为单位的灾害损失实地勘查和远程辅助勘查、专家定损等。通过“天、空、地”的组合,让保险公司能在灾后及时、客观、全面地掌握受灾实际情况,并按图实施勘损理赔,有效规避了虚假赔付和协议赔付问题。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都在尝试“天、空、地”勘损模式。中华财险公司设立“农业保险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成功搭建了以互联网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及手持移动设备为核心的种植险“天、空、地”多遥感协同采集及辅助决策平台,实现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高效勘损能力;阳光农业互助保险公司搭建了“3S承保理赔平台”,平台实现承保和理赔的3S应用,特别是在理赔环节,综合遥感查勘、无人机近地面航拍查勘和手持APP辅助查勘,解决了查勘定损工作速度慢、难度大和争议多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应用于养殖保险精准理赔中。当牲畜死亡后,通过承保时植入或佩戴的电子标签,查勘员只需使用电子扫描设备对死亡牲畜进行电子标签探测,依据电子标签信息来确认死亡保险标的身份,杜绝了非保险标的理赔的虚假理赔行为。2014年安华农险公司在北京市农委的支持下,在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生猪植入式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通过电子标签验证避免了死亡标的的重复赔付,不仅保证了理赔真实性,还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避免病死猪流入市场和餐桌,保障了食品安全。近年来,利用AI技术推出的“识别理赔”和“智能测长(重)”等技术成为了养殖业保险精准理赔的热门技术。凭借承保时建立的牲畜标的唯一身份信息库,理赔时查勘员只需再次采集死亡标的脸部影像,发送到标的身份信息库中进行智能比对,便可快速、精准地确定死亡标的身份,杜绝了虚假理赔和重复理赔等违规行为。对理赔时需要根据牲畜尸重或尸长进行理赔,通过拍照死亡牲畜并启动AI测量便可快速、精准地获得尸重或尸长,彻底杜绝了人为操作带来的重量造假行为。2017年以来,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国寿财险、中航安盟财险等保险机构先后推送猪脸识别、牛脸识别、智能测长(重)等AI技术应用,大大降低了养殖业的赔付率,也反映出虚假理赔行为得到较好遏制。
四、政府农险监管和决策能力增强
(一)政府业务监管更趋有效
对农业保险业实施有效监管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农业保险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多,农业保险业务种类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监管任务日趋繁重。倘若管理部门采用传统方式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管,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造成农业保险监管滞后,也很难鉴别农业保险重复投保、骗保、骗赔等行为的发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农业保险数字化管理平台,充分汇集承保理赔、土地确权、耕地流转、粮食直补、畜牧养殖、防疫检疫、气象灾害等数据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快速和高效优势,对保险公司每一笔农险业务的实时监控,不仅能确保承保理赔过程更为公开、公平、透明,还能从源头上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帮助政府部门实现农险监管目标,提高其监管效率。
2013年,北京市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率先搭建了北京市农村金融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简称北京农金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与服务的政府平台。迄今为止,北京农金平台已正式运行了8年,通过运用智能化手段,对农业保险每一单业务实施动态监控、数据比对和规则校验,及时识别和防止违规业务发生;对保险机构的服务状况和服务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价,为政府保险绩效评价和招投标提供依据;对农业保险业务进展和保费补贴进行分时、分类、分区和分公司自动统计核算,为各级政府保费补贴可靠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支撑。2015年,全国农险平台正式上线,所有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全部接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农业保险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在业务数据基础上,全国农险平台向国家及地方银保监部门提供农业保险业务监管、风险监测、数据统计及信息查询等各类服务,发挥了应有作用。目前天津、贵州、山东、湖北、内蒙、广西、吉林等省市已经和正在建设适合当地农险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农险管理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对农险进行有效监管。
(二)政府决策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农业保险规模的逐年扩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基于农业保险大数据资源,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分析手段,依据各种分析及决策支持模型,分析农业保险业务的相关指标,监测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状况,把握农业保险发展轨迹,评估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评价农业保险实施效果,为制订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和出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提供了支撑和依据,促进了农业保险快速、持续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