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以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例

2022-03-01王子豪

名家名作 2022年25期
关键词:原词英译本秋思

王子豪

一、引言

中国古代诗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从认知视角和功能视角分析中国古代诗词及其英译本。最早提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诗词及其英译本,并首次借助纯经验功能理论分析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清明》中的及物性过程,为广大学者指明中国古代诗词及其英译的新路径。[1]胡月月、杨玲(2021)运用纯经验理论研究《蝶恋花》及其英译本中的及物性过程,并得出及物性理论有助于呈现译文相较于原文的及物性模式忠实、转换或偏离的特征,增加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理论性和客观性。[2]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分析对比《渔家傲·秋思》两大英译本的异同,验证及物性过程分析在研究古代诗词上的可操作性,为未来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及物性分析

Halliday(1985)指出,及物性分析可以显示说话者如何用语言编码他们的心理、对世界的反映以及他们如何解释他们周围世界的经验,它由六个过程及其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组成。[3]物质过程是指行为的过程,主要包括施动者和目标,施动者是做某事的人或物,而目标是由施动者执行的事;心理过程是感觉、思考和感知的过程;言语过程是说的过程,它由说、答、问等动词来表达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是内在动作行为、生理或心理行为的表现,如做梦、呼吸等;存在过程代表事物的存在。

三、《渔家傲·秋思》原词的及物性过程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深处军中时的感怀之作。从及物性角度来看,全词涉及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和关系过程。本文选取许渊冲和Julie Landau的英译本,对其中涉及的及物性过程进行统计和标注。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渔家傲·秋思》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分布

根据表1所示,原文涉及四种及物性过程,共出现16次,其中物质过程出现频次最高,关系过程次之,然后分别是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许译本中,及物性过程共出现13次,其中物质过程出现9次,频次最高,占比69%,原文中的存在过程在许译本中并未体现,关系过程从原来的5次减少到2次,占比15%。而在Julie Landau的英译本中,出现原文中未出现的心理过程,物质过程频次增加到9次,占比64%,而原文中的行为过程未在Julie Landau的英译本中得到体现。另外,关系过程出现3次,占比21%。

词的上阕主要写景,包含4个物质过程、1个关系过程和2个存在过程。环境成分“塞下”点明词人所处地理区域(边疆),“秋”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旅人、游子思乡的意象。物质过程“秋来”与关系过程“风景异”诱发词人浓厚的思乡之情,奠定了后文的情感基调。物质过程动作者“边声”“连角”“孤城”和“雁”,存在过程“长烟”“落日”和环境成分“千嶂”相呼应衔接,动静结合,由远及近,从视觉和听觉上构建了一幅苍凉萧瑟、壮丽广阔的塞外风景图,又点明了金鼓连天、草木皆兵、战事吃紧的严峻背景。

根据表2,许译中的第一句,译者使用了一个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comes”对应原词中的“来”,保留环境成分“边塞”的翻译,基本实现与原词在功能、形式和意义上的一致性;下半句同样也保留了原文的物质过程,过程词“stay”更能体现出大漠边疆萧瑟荒凉的环境氛围,连大雁都不肯停留一刻。“四面边声连角起”仅包含一个物质过程,两个动作者“边声”和“角” 和环境成分“四面”相呼应,充分描绘了当时四面楚歌的紧迫战局。对此,许译亦使用一个物质过程,但是将原文的动作者“边声”译为伴随状语,转化为环境成分。最后一句,该词句缺乏动词,及物性结构不完整,展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的意境,暂时将其标记成存在过程和物质过程,存在过程“落日”“长烟”和环境成分“千嶂”相呼应,描绘出壮阔轩昂的塞外风光,与紧跟其后的物质过程“孤城闭”形成鲜明对比,“闭”暗示出当时宋朝军事力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许译在及物性过程上作了极大的调整,环境成分“千嶂里”保留,但是是以伴随状语的形式呈现,修饰“smoke”;译者还以物质过程代替原文第一个关系过程,动作者是“smoke”,物质过程词是“rise”,将原文的“落日”“长烟”和“孤城闭”转化为环境成分;此外,“straight”和“gate” 压尾韵,形式和叙事顺序和原词保持一致,贯彻了许渊冲主张的“翻译三美论”,即实现意、音、形三美齐备的最佳翻译效果。

表2 《渔家傲·秋思》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分析(上阕)

而Julie Landau英译本中的及物性过程相对单一。在其英译本中,第一个物质过程转化为环境成分“in autumn”,未体现出原文表达的秋风动人心,激发起词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紧接着将下半句的存在过程转化成心理过程,感知者“they”指代前文的“the geese”。最后将原文上阕的第二和第三句中的及物性过程都转化为物质过程,注重形式上的统一,未体现出原词中动静、虚实结合的特点。此外,Julie Landau将环境成分“千嶂里”转化为物质过程,动作者为“the horn spark sounds”,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出现偏差。但是,与许译一样的是,译者也采用押尾韵的方式——“mountains”和“gates”,与原文保持一致。因此,Julie Landau英译本及物性较于原词形式和意义上多处不对等。

词的下阕主要抒情。原词采用的是3个物质过程、4个关系过程和2个行为过程。词人借用关系过程自述长时间驻守边疆难免会诱发思乡之情,载体属性“一杯”和“万里”形成悬殊的对比,突出一杯浊酒解不了满腔乡愁;物质过程“未勒”和“无计”刻画出词人和将士们功未成、名未就以至于难以归家的愤慨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下一句中,关系过程“羌管悠悠”和物质过程“霜满地”与上阕中的意象相呼应,进一步营造凄凉的环境氛围。

根据表3,许译将原文的第一个关系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增加施动者“I”,增加连接词“yet”突出原文中的比较关系,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第二句同样也保留了原文中的物质过程,但是译者将原文中的目标“燕然”翻译成 “the northwest”,“燕然未勒”化用了东汉时期窦宪追击匈奴,并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虽然译者没有译出其中的典故,但是能使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体会到词人所表达的含义与意境。对于物质过程“归无计”,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物质过程,省略的第一个物质过程词和第二个物质过程词“stay”更加凸显出词人尽管无比渴望归乡,却因为功业未成只能继续戍守边疆的万般无奈的内在情绪。而对于原词下阕的第二句话中的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被译者转化为环境成分,与上阕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译文在形式上保持统一。最后,译者保留原文最后一句话中的行为过程,行为过程词“fall asleep”与“weep”押尾韵,与原文保持一致,体现出译者高深的翻译功底,贯彻译者主张的“翻译三美论”。译者将最后一句话中的关系成分转化为物质过程,物质过程词“turn”完美地体现出戍守边关的将士为国家稳定和兴亡而鞠躬尽瘁、竭尽心力。

表3 《渔家傲·秋思》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分析(下阕)

同样,Julie Landau英译本中的及物性过程相对单一,主要涉及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译者将原词中的第一个关系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将第二个关系过程转化为环境成分,未突出原词中“一杯浊酒”和“家万里”之间的对比,即一杯浊酒消不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另外,译者将以关系过程替代“人不寐”中的行为过程,行动者“人”(将士)被翻译成载体“The men”,语义理解错误,属性词“restless”降低了行动者的情感程度。最后,译者以物质过程替代原词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将军白发”和“征夫”被处理成动作者和目标,与原文的语义偏离。

四、结语

《渔家傲·秋思》原文涉及四种及物性过程,两大译本都对原文的及物性过程分别做了一定的调整。许译在功能、意义、形式上都实现了和原文的对等,翻译质量极高。然而,Julie Landau的译本虽然也保持了音韵上的一致,但是意义和功能与原文发生偏离,这可能是因为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认知方式发生偏移。

猜你喜欢

原词英译本秋思
秋思
秋思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三姐妹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当成语中的“心”变成“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