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2-03-06闫冠华
闫冠华
中国古典文学绵延3000余年,历经岁月沧桑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其中包含着一种重要的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忠诚地热爱自己的国家,是国家产生以来人类文明社会所拥有的共同的精神认同。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这种精神在我国的古代作品中大量体现,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及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等。这些大儒们用自己炙热的感情书写出一篇篇壮丽的爱国篇章,深深印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
中国古典文化中爱国主义诗词的思想内容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奋勇反击、主张抗战,表现出始终不渝的坚强意志
两宋时代,山河破碎,汉民族政权南移,统治者偏安一隅,半壁江山沦于异族之手。这段时期涌现出大量爱国主义诗词,内有奸臣、外有敌侵,爱国志士的诗作中有统一中原还我河山的慷慨激昂之声,也有郁积心中的悲愤之情和失地未收的隐痛之情。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也是一名主战派,他留下的诗作并不多,其中《满江红·怒发冲冠》铮铮傲骨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英雄豪情万丈的报国之志。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苏轼作为一代大儒,也写了很多爱国诗篇。《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首句突出一个狂字,用此词抒发了自己的志向,“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想要奔赴疆场,畅快淋漓地上阵杀敌。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英武不屈、矢志不渝,表现出忠于祖国的坚贞操守
纵观历史,分裂或纷争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反抗侵略、反对分裂、统一祖国成为历史发展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爱国主义诗人自然而然将自己的认知、抱负体现于诗词之间,站在祖国、人民的角度去讴歌抗争,去呼吁统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屈原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和中国后期的朝代是不同的,这个时候的“爱国”不是一个主流思想,在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之间,朝秦暮楚,给哪个国家当官哪个国家就是自己的祖国,哪里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哪里就是自己的祖国。屈原一生虽被流放,长期不受重用不得志,但仍然留在楚国,不愿离开故土。他在《橘颂》中这样写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用橘子的品格来表达他对楚国的情感。他的爱不仅仅是对楚国,也有着“家国天下”,是超过楚国范围的,是对中国的热爱。
文天祥以诗明志,磅礴的气势、激荡的情调,表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也将他的爱国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千古绝唱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出壮志未酬的悲壮斗志
自古在外敌入侵、国家存亡之际,封建统治阶级内经常出现两种声音:主和和主战。但大多数主和派占据着上风,主和派代表着封建上层阶级的利益,他们考虑个人短浅的眼前利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主战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关注人民疾苦,以国家大义为重,但是在封建朝堂中却处处受到打压。两者此消彼长,总体而言主战派一直处于劣势,处在被压制状态。在此大背景下,一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情感和痛恨封建上层阶级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悲愤情感充斥诗中。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可以说是整个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现存的9300首诗中,多数是与报国有关的爱国诗词。他的诗词以其年龄为依据粗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多为积极、乐观的报国诗词,第二阶段则为英雄迟暮、凄凉的爱国诗词。
如他前期的诗作《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整首诗抒发着激昂的战斗热情,虽然悲愤但却不颓废。在后期,陆游自号“放翁”,对当时的朝廷已经逐渐感到失望,英雄迟暮的感受也越来越深,诗词作品也变得越来越凄凉。如他后期所作《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
这首诗是诗人的绝笔,在陆游临终时所思所想的依然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全诗语言质朴,平淡的语言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虽历经坎坷,但一如既往地抱着当时的梦想和信念:抗击金朝、收复中原。浓浓的爱国热情跃然纸上,同时透着凄凉之情。
1.1 对象 2012年2月13—20日对全院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入选标准:临床科室护士,排除标准:进修等非本院护士。选取10个科室共158名护理人员。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1.7±7.2)岁;工作年限1~29 年,平均(10.3 ±8.4)年;学历:中专 15 名,大专103名,本科37名;职称:护士65名,护师52名,主管护师(包括护士长)37名。
辛弃疾既是一位爱国词人,也是一位爱国将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可怜白发生”将词从理想拉回现实,短短五个字,沉痛之情跃然纸上,整体来说此词激荡高昂,与结尾的悲壮沉痛形成鲜明的对比,跌宕起伏,实为“沉郁顿挫”的辛词典型之作。
四、关心疾苦、同情人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惆怅感情
古往今来,战争最苦的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爱国诗人不仅看到了国家的危机,也看到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叙事诗写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连年穷兵黩武,人们痛恨战争。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人们一反常态,反而认为生女比生男好。用这种强烈的对比,揭露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阴冷孤寂的画面展开,累累白骨、哀怨鬼泣,人们生活的悲惨愁苦,社会环境的动荡压抑跃然纸上。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的这首曲写尽苍凉沉重的色彩,层层深入的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厚重感,用简短的话语道出封建社会里扑不灭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爱国是与忠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及忠君是时代、阶级所固有的产物。各个阶级无不被这种思想所左右,士大夫心中对君主的爱与对人民的爱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限制在忠君的狭隘圈子中,虽然对人民有爱,但本质是不同的,他们的大义是建立在忠于君主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对人民的爱,希望君主能够听到自己的呼声,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抱负或为人民带来环境的改变。
所有的作品都根植于一种“忧患”意识。纵观古今文学作品,忧国、忧民、忧己的忧患意识激发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去思考、去创作。可以说,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中最具深层含义、最具价值的一种意识。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仍然挺立,这其中与中华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息息相关。表现在诗词作品中,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对国家的忧患、对苍生的忧患、对宇宙万物的忧患,从有文学作品开始,连绵不断。
大禹治水、女娲补天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山海经·鲧禹治水》中:“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为了治水,不惜偷取上天神土,背叛统治者,最后死于羽山郊外,鲧内心不甘,腹内生子,他的儿子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治水成功。《列子·汤问》中:“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用鳌的四足顶住天地。对自然的畏惧从人类内心深处转化为神话进行表述,早期的先民对自然有着自然而然的敬畏,其主要因为生产力低下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和抵御自然灾害。神话既表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又表达了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诗经》中《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人借农妇思念服役久不归的丈夫,写出了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凄苦。
《史记》的《平淮书》中:“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介绍了汉朝平淮政策的由来,用各种措施打压商人,使得商业遭到破坏,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弊病,使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居安思危的观念,曹植在《杂诗》中郁郁不得志的忧患意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儒林外传》《红楼梦》《长生殿》《桃花扇》《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中有着对社会的批判和反封建的思想意识,更是现代爱国主义文学之萌芽。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在所处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表现出忠君爱国的思想和“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个人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是局限在忠君的基础上,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爱国主义在内涵上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爱国主义,是与现实相统一、与爱党爱社会相统一、与国际视野相统一的爱国主义。重温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感受先辈们斗志昂扬、舍生取义的豪迈,继承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