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的探究
2022-03-01海南省海口市海景学校张玉秀
□ 海南省海口市海景学校 张玉秀
一、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的材料准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运用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进行美术创作的研究中,材料准备就相当于点燃思维火花的火种。生活可以说是材料宝库,处处都有可用于美术创作的材料,但在通常的多种材料表现课中常见学生两手空空,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败已不言而喻。为此教师发放了大量调查问卷,对全校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及家长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原因有以下三点:①学生对可用材料视而不见,缺少发现的眼光;②家长不理解,不允许孩子在家里放他们眼中的“破烂”;③学生丢三落四没有养成良好的材料准备的习惯。美术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实施中又需要让学生带大量的材料,而材料应该说是学有所获的一个起点,不应仅作教学的前期工作来看待,而应作为教学的首要工作来看待。在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相结合的研究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准备美术材料袋。每学期开学第一节美术课,要求每位学生在家里准备一个美术材料袋,带领学生预习整册学习内容,学生小组围绕每一课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心里对本学期美术课所需要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自然会在生活中做一位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日常生活发现美术课需要的学习材料就能做到提前搜集,存入美术材料袋,做到有备无患,并养成随时发现、及时搜集美术创作材料的良好习惯。
获得家长的配合。在每学期初开家长会时,美术老师都会到各个班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学习美术的重要性,并让家长了解本学期孩子要上的课以及需要准备的材料,通过家长的支持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美术百宝箱。
调动师生参与。在各个班级培养有热情有责任心的美术组长和课代表,并明确职责。各班美术课代表和小组长会在美术课的前一天提醒本组同学准备好美术课要带的材料,美术课前小组长检查每一位学生的美术材料袋的材料准备情况,对组员带学习材料的情况进行登记,老师在课堂上及时开展表扬和批评,并及时在家长会上进行反馈。
合理利用材料。课前对材料大小多少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课中艺术实践时,强调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杜绝浪费材料,随意丢弃材料。课后提醒学生要将所有的材料装回袋中(包括做好的作品、未用的材料和剩余的材料),超轻粘土要密封装好,一些边角料在下次制作时还能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材料,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作习惯,同时还保持了教室的清洁。
二、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的大单元整合
依据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相结合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将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大单元的整合。
1.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大单元整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被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课题组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六年级,共十二册教材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分析与归纳,将课程内容拓展为选择与多种材料相结合表现。首先将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内容与超轻粘土相融合,进行二次开发,例如《有趣的造型》《漂亮的小钟表》《各种各样的鞋》《面具》《植物子粒拼图》《会走的玩具》等课程,新课程标准设计应用领域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运用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综合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构思,学生深受启发,创作热情很高。其次对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综合表现的横向整合。例如二年级造型表现领域课《会变的线条》,依据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第一学段的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课题组教师将本课设计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感受线条的美,通过看看、画画大胆表现所见所闻;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线条表现美的规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造性表现。学生尝试了运用超轻粘土搓出粗细、长短不同的线条表现,结合了毛线、电线、彩条、铁丝、纸条等综合材料开展创作,学生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了解综合材料的表现与美术造型语言的关系。
2.依据不同学段的不同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大单元整合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美术表现的各种材料,对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已经有所掌握,但是造型仍处于相对平面的阶段。本学段课题组以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相结合的浮雕表现为主,例如利用一次性纸盘、相框、木板等材料为依托,创作半立体浮雕画,题材多以自由表现为主。第二学段学生随着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美术表现开始有了立体思维和写实倾向,被称为“萌芽写实期”,本学段引导学生以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相结合的半立体表现为主,例如利用生活中的枯树枝,将褐色粘土包裹住树干,用刻刀刻出树皮的机理,再用绿色粘土在树枝上做出树叶,还可以添加剪出的纸材小鸟,多种材料和粘土的综合运用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三学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的艺术形象,对材料的运用进一步拓展,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本学段课题组结合语文课本中经典故事的学习内容,开发了故事里的人为主题的课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相结合的立体表现为主。多种材料三个学段在美术专业知识上互相交融,层层递进。学段上纵向关联的课例如服装设计课所用材料有:超轻粘土、彩纸、毛线、绳子、布、光碟、废旧材料等,学段内容为第一学段彩绘花帽、彩编围巾;第二学段超轻粘土、毛线设计服装;第三学段缤纷服装彩绘、梦幻服装设计。开关贴设计课,第一学段用画笔设计;第二学段用超轻粘土与彩纸粘贴;第三学段运用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设计制作。《我为妈妈设计包》一课,第一学段绘画表现;第二学段超轻粘土与各种纸材粘贴表现;第三学段用超轻粘土与布毛线、编织带等其他材料设计制作。旨在培养学生美术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的能力。
三、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的设计构思
设计构思是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的核心环节,重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对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的组合、联想,在头脑中产生新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设计构思。
1.超轻粘土为主体,多种材料为装饰
在一些设计制作教学中,学生对材料本身很感兴趣,从揉、捏、剪、刻、粘等制作技法中得到造型表现的快乐体验,但到了课的结尾,却仍未能成型,学生逐渐对美术创作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事物,更不懂得如何对心中构想的造型进行提炼与概括,仅努力捕捉了一些对象零散的印象和感觉,不能完全达到造型的艺术表现。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培养学生学会整体观察事物的习惯,加以概括并提炼出基本型,再用超轻粘土揉捏塑造出最简单的几何形体,把握要表现的形象的特征,再用其他材料在超轻粘土基本型上加以装饰、变形与组合,产生较丰富、美观的造型联想。例如在超轻粘土《刺猬》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概括出刺猬的基本形状,在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用超强粘土揉捏出水滴状的基本型,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中以超轻粘土为主体,其他材料为装饰,学生的思维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下活跃起来,多种丰富的设计构思由此产生。
2.多种材料为主体,超轻粘土为装饰
用超轻粘土进行艺术表现,由于粘土的特性相对比较柔软,很难做一些大型的、层次丰富、支撑性较强的作品。例如大件的房屋,树木再或者表现一些高低起伏的场景。这时就需要引入多种材料,作为模型或支撑。房屋可以运用纸盒、塑料瓶等做支撑,再用超轻粘土装饰墙壁,制作出窗户和门,以及房屋上的装饰;树木可以收集自然界里的枯树枝,用褐色的超轻粘土包裹树干、树枝,用绿色的超轻粘土制作出树叶,粘贴在树枝上,还可以用各种颜色的粘土制作小鸟、瓢虫固定在树杈上,一棵栩栩如生,充满自然气息的大树跃然而出。在表现园林场景时,还可以采用大小不同的木桩圆木片,将它们由大到小依次叠加粘贴在一起,并用粘土在木片上装饰上绿草地、石子路、小花小动物等,营造出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园林场景,增加了作品表现的层次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的同型异构表现
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的结合表现,采用同型异构的思维训练方式,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依旧用超轻粘土捏塑出最常见的基本型作为基点,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在基本形上做 “加法”和“减法”,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最为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加、减改变原有形象,产生新形象。用超轻粘土揉一揉,再团一团,做出一个小球,插上一根小棒变成了棒棒糖,几种颜色的粘土混合在一起团出的小球就变成了彩色棒棒糖。用工具切刀将圆球体小球从中间切去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半球体,可以变成帽子,加上头、触角、身上的小黑点就变成了瓢虫。通过在粘土的基本型上加一加、减一减的表现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形成主动探索努力创作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创作更为丰富的艺术形象。
超轻粘土与多种材料结合表现,是美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多种材料的艺术创作中,观察能力、创新能力都有显著提高。教师在学生的多种构思中得到启发,教学更加多样,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