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唯物史观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2022-03-01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戴瑞文
□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戴瑞文
唯物史观包含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执行学科教学方案时,要做好教学梳理,围绕唯物史观做好教学备课、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组织、围绕问题解读进行教学指导、围绕训练设计拓宽教学视野、围绕生活实践促进教学内化,都能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建立。唯物史观追求客观现实,这是一种历史观念和方法论,教师围绕唯物史观推出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都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围绕唯物史观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围绕唯物史观展开教学设计,能够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现行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构建,其体系性特征极为鲜明,但教师执教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讲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历史,如何将这些学科内容做整合处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教学备课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借助一些数据展开教程。首先展示的是1949年我国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表,以及人均国民收入和周边地区的比较图表。在这个图表中,钢材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相比减少了80%,粮食产量减少25%,棉花产量减少48%。在与周边地区相比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27美元,印度当时是57美元,亚洲平均水平是44美元。教师针对这个数据表,让学生展开思考:国民经济如此表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逐渐形成共识:新中国成立,可谓是一穷二白,这是因为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大肆搜刮,还有战争的破坏等原因造成的。教师继续展示图表信息:到1952年,粮食生产比历史最高水平上涨9.3%,棉花生产比历史最高水平高出53%。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再度展开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借助数据做推手,引导学生做历史性分析,找到基本原因,让学科学习逐渐进入到客观探索环节。历史需要唯物史观的支持,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
二、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组织
学生是学习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要求。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指导,体现的也是唯物史观的落实。学生进入学科学习环节后,需要对相关信息做吸纳和分解处理,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作出设计和指导,让学生自然建立系统性学习认知。
围绕学生主体推出学习任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以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1977年2月首次在全国公开提出的“两个凡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针对这些材料设计思考问题:这两则材料有什么共同出发点?分别代表什么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一个观点?学生开始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
教师展示两段媒体素材,给学生提供最真实的历史史料,学生针对这些材料做对应思考,展开深度讨论,将历史学习与政治思考融合到一起,体现鲜明的唯物史观。
三、围绕问题解读进行教学指导
教师教学引导环节,借助问题设计展开教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有特殊探索意识,教师围绕历史内容做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掌握历史真相,自然落实历史学习目标,体现唯物史观基本要求。
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最感兴趣,特别是当代历史中的视频、图片信息最为丰富,这都是比较珍贵的信息,对学生认识历史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部分内容,教师讲到经济特区创办这个内容时,专门为学生准备了一段视频材料:这里有一段视频材料,是当年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谈话记录,大家注意观看,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邓小平是从哪一个角度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后来形成了怎样的结果?学生开始观看这段视频,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做具体分析。经过多重思考和讨论,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邓小平介绍了去新加坡的经历,提出借鉴外国经验,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我国,能够促进我们经济的快速成长,后来开辟了一些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有序展开。
教师展示历史史料,引导学生做深入讨论,体现唯物史观精神要求。改革开放是学生最熟悉的历史,我们现在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自然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生活感受。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都是当年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学生感同身受,自然能够形成最客观的认知。
四、围绕作业设计拓宽教学视野
历史学科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减少单一书面作业内容,推出更多实践性训练任务,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历史训练,其学习认知构建会更为真实而有效,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学生对身边经历的生活有特殊感知体验,如果历史教学能够形成多点对接,给学生提供更多真切的生活梳理,其学习认知会更为鲜活。如教学《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梳理传媒的历史变迁过程,从早期的纸媒,报刊杂志的出版,到后来的电影电视制作,学生对这些传媒形式都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形成有形认知。在谈论“互联网的兴趣—第四媒介”这个内容时,学生感受更为真切。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互联网的优势,以及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具体的答案,准备参与班级互动交流活动。
教师推出互联网相关问题,成功激发学生讨论思考热情。因为互联网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东西,每天利用互联网早已成为学生生活常态,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自然能够激发动力。学生有真切体验,学习讨论有更多事实做依托,符合唯物史观基本要求。
五、围绕实践对接完成教学内化
围绕学生生活实践展开教学组织,让学生延伸学习视野,在更广阔的生活条件下展开学科学习,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特别是学生熟悉的历史内容,教师要借助更多生活素材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历史唯物史观的建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展开实践对接处理,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训练契机。
教师围绕学生熟悉生活做对接设计,学生接受起来更为顺畅,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师引导学生做媒体素材观看: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展示,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学习触动,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展开小课题研究。围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这个主题展开研究,列举一些生活现象,对生活与习俗变迁情况做重点介绍。学生对这个内容最有感觉,自然能够快速启动学习思维,展开广泛思考和讨论,逐渐理顺课题研究思路,形成课题报告。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做主动发言,学生大多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做具体说明。
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适时渗透唯物史观思想,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促使学生建立客观公正的学习态度,追求历史的客观性,对培养其学习习惯有重要现实帮助。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教学理念,也是历史学习方法,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组织和传授,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启迪,让学生在主动性学习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