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渗透劳动品质培养途径探析

2022-03-01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丁翠红

新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习作劳动学科

□ 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丁翠红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学校教育教学规划劳动教育路线,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之中。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劳动内容,符合学科核心教育要求,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精神,其教育价值极为丰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度发掘教材劳动素材,组织更多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劳动活动,对接生活展开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更多对接点,教师积极展开劳动教育渗透探索,让学生从语文学习和劳动实践中收获健康成长的力量。

一、深挖教材,渗透劳动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有太多劳动内容的存在,教师要做好深度发掘,利用显性、隐性劳动素材展开阅读和习作,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和参与劳动的体验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1.利用显性资源设计劳动任务

深度发掘教材中的劳动内容,教师需要有整合意识,结合学生劳动认知基础,推出一些阅读思考问题,或者组织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做学习对接处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劳动情怀,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内涵。小学生年龄较小,家长很少让其参与劳动,教师对此需要有明确认知,针对学生劳动认识基础展开设计,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需要有循序渐进的意识。如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这篇课文以“落花生”为线索,重点写对花生的议论,让读者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中建立劳动与收获、谦虚与奉献的认知。教师在解读教材内涵时,不仅给学生布设阅读思考问题,还设计了劳动任务:你有种植庄稼的劳动经历吗?如果没有,不妨深入到生活之中展开劳动实践,从劳动中建立学习体验,将相关感受做信息分享,写出劳动日记,参与交流活动。学生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阅读,对教师布设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逐渐达成学习共识。面对教师布设劳动任务,学生大多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实践。教材本身涉及劳动话题,给教师教学设计带来一些启示,教师推出劳动训练任务是自然选择。

2.发掘隐形素材创设劳动情境

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内容,教师不仅要深入教材展开研究,还要有延伸思考的意识,结合教材内容做发掘工作,为学生准备更多劳动方面的任务,利用教辅手段创造劳动场景,创造劳动氛围,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劳动环节,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感知劳动、体验劳动,达成双赢的效果。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推出劳动任务,也不是强迫学生参与,而是与学科对接,让学生主动进入到体验环节。教材解读有不同角度可以选择,教师有意识渗透劳动内容,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如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围绕乡思乡情来写的,但教材中描写一些劳动场面,这是比较难得的劳动素材。作者与母亲收集桂花的场面很经典,教师推出讨论话题:与家人一起劳动,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不妨做重点介绍。学生对这个话题比较有感觉,都能够做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课堂成为发布会,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介绍曾经的劳动经历。在具体展示时,从劳动场面、劳动体验、劳动思考等不同角度展开,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教师趁机展开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珍视劳动机会,在劳动实践中成长心志和锻炼体能。

3.吸纳校本课程开展劳动渗透

教材中有一些劳动素材可以借鉴,校本课程也是可以参考的内容,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发掘,对校本课程做整合处理,推出一些劳动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展开劳动体验活动,学生对此有更高的认同感,其可行性更强。校本课程以不同形式存在,教师在具体对接时,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自然对接,其教育教学效果才会自然呈现出来。如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教师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一些辅导材料,借助网络搜集一些图片信息,让学生直观观察搭石的模样,对搭石的作用做详细解读,对劳动人民智慧作诠释。为丰富学生学习认知,教师设计一个课外调查任务:深入生活之中,做细致观察,搜集相关素材,对劳动人民智慧做分析和呈现。学生大多有一些生活认知积累,很快就找到一些线索。如中国石拱桥,人们只用石头就可以搭建出桥梁,而且经久耐用。还有石磨、石碾等工具,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借助课外辅导材料做文本解读,为学生设计一些调查任务,这个任务本身就是一种劳动,为学生重新认识劳动创造机会。

二、组织活动,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学需要做好创新组织,将语文学习活动进行劳动化处理,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效果。

1.创新阅读指导推出劳动实践

语文学科教学中推出劳动任务,其呈现形式多样,教师要做好规划,针对教学需要做具体安排。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理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做深度阅读和讨论,还要进行延伸阅读和实践,这都可能创造劳动渗透机会。教师要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认知和技能。语文学科中的劳动活动组织,需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还要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做梳理性阅读,对作者母亲这个形象做重点关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都能够形成心灵触动。教师从母爱、孝德等角度做教育,并设计了一项特殊的劳动任务:回家之后,帮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并以日记形式呈现出来,写出自己的感悟。学生对这样的日记任务很熟悉,自然会主动行动起来,教师要求学生写出深刻感悟,给学生带来更多劳动思考,不仅增加了习作难度,也让学生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对学习任务做检查,对学生劳动感悟做评价,促进学生认知的顺利内化。

2.升格习作设计融合劳动内容

习作需要素材,劳动是最大的素材来源地,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习作学习时,不妨先推出劳动任务,让学生先进入劳动实践环节,在实践体验基础上再进行习作操作,这样才能给学生习作带来更多鲜活的素材,对学生习作学习形成强力支持。习作要体现生活的真实,追求真善美,而劳动则是最美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劳动学习,让学生在劳动中建立习作认知,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教学《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对“父亲”这个形象做鉴赏分析,作者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写出父爱的伟大,采用典型的以小见大写法。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习作任务:你的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在家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妨对父亲劳动经历做观察,或者与父亲合作劳动,对父亲劳动表现、劳动能力做细致描写,并结合自身劳动经历,阐释父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写一篇作文,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任务下达后,学生开始了思考和规划。教师对习作提出要求,要写真实的劳动体验。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展开行动,寻找一些机会参观父亲的劳动场景,与父亲展开劳动合作,为习作提供更多素材。

3.借助课外训练展开劳动探索

课外训练设计时,教师不妨推出一些信息搜集、生活观察、社会调查、劳动体验等活动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体验中建立学习认知。课外训练对接劳动教育内容,这是最自然的选择,教师有意识做融合设计,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劳动体验活动,在劳动感知基础上回顾学科学习,学生学习体验认知会更为深刻。学生对社会实践性劳动有主动参与意愿,这是难得的教学生成因素,需要合理运用。课外有不少训练内容值得借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做拓展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劳动体验环节。如教学《少年中国说》,教师鼓励学生全文背诵,并设计了演讲任务: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已经屹立世界强国之林。以“少年中国说”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参与演讲比赛活动。征文要从勤劳、劳动、创新等角度展开构思。学生对演讲比赛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积极搜集素材展开准备。教师提示学生进入生活之中,或者是借助网络搜集中国伟大成就的信息,对勤劳中国人做重点歌颂。

三、延伸训练,建立劳动教育机制

语文训练设计对接劳动内容,教师要做好拓展思考,借助学校资源推出劳动活动,运用家校平台组织劳动体验,都是可行的操作。

1.对接学校工作推出劳动活动

学校学习生活中有不少关涉劳动的内容,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做训练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班级的劳动,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会更丰富。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对接紧密的内容,教师要主动研究、合理组织,甚至与学生一起劳动,在实践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校和班级劳动任务大多是卫生大扫除、图书整理、园林修建之类的内容,这些劳动都与语文学科教学有一定对接。读书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劳动,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如《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读书的心得。教师结合学校最近推出的“读书月”活动,安排学生做课外阅读活动: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可以让人明理省心,每天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能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还能够增长才智和技能。坚持一个月做课外阅读,每天读一篇美文,并写出读书笔记。任务下达后,学生开始能够坚持阅读和撰写读书笔记,但时间不长,有人便出现了懈怠现象。教师及时干预,组织学生做阅读交流活动,展示学生阅读笔记,学生阅读热情逐渐建立起来,从阅读学习中收获不少。

2.运用家校平台组织劳动体验

家庭生活中有不少劳动机会,教师结合学科教学推出一些劳动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家庭责任,对父母艰辛付出有更真切的了解,这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也有一定帮助。学生是家庭的重要一员,为家庭付出和劳动是完全应该的,教师结合德育渗透劳动内容,其融合会更为自然,学科教学有情感和审美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牛郎织女》这篇神话故事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古代关涉劳动人民的故事信息,准备参加故事会活动,可以深入到家庭,听父辈、祖辈讲述一些民间故事,选择最喜欢的一则故事讲述。在故事展示之后,为促使学生建立劳动体验,教师推出家务活劳动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家务做长期体验。如家庭种植、养殖等任务,将劳动过程做详细记录,准备做经验交流活动。学生对这项劳动任务有更高参与兴趣,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尽量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思想体验,以培养良好习惯。为确保这项活动能够顺利展开,教师定期做调研,对学生劳动实践情况做总结,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劳动经验和感受。因为设计组织周全,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劳动体验环节,从劳动中建立优秀品质。

3.结合社会生活展开劳动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关涉诸多方面,教师做好生活对接和社会延伸,都能够建立更多学习体验起点。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涉历史、社会、战争、政治、思想的文本内容,这些教材内容寓意深远,教师在具体解析时,要结合生活和社会做设计,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展开思考,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对劳动人民、对国家和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社会生活中有一些政治教育活动,这是难得的学习契机,教师抓住这些机会做布设,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当地政府推出“红色基地教育”活动,开发一处“红村”建设工程,开辟红色教育基地。在学校和家长的协调下,教师带领学生来到这个基地做参观和劳动,因为工程还没有完全完成,有不少地方还存在一些垃圾。教师组织学生做义务工,打扫街道,搬运垃圾。这次活动学生一边参观红村景色,观看一些图片和材料,一边做义务劳动,由此其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认知更为深刻。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劳动安排,学生虽然很辛苦,但感觉非常值得,从劳动中获得成长力量。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崭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结合教材分析做对接处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活动,在亲自体验中成长思想品质。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内容,教师要从文本解读、课外阅读、网络阅读等渠道搜集劳动内容,组织劳动活动,给学生提供体验机会。习作中渗透劳动内容,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做劳动实践,从中吸纳习作素材,建立习作方向。口语表达中渗透劳动信息,不妨组织学生结合家庭劳动做交流活动,对父母劳动情况做观察,从中接受更多教育,实现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习作劳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