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2022-03-01吴敏
吴敏
(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妇产科,山东 济宁 277606)
子宫肌瘤为常见良性肿瘤疾病,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不规则出血、下腹包块、月经增多等,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病因,但是认为其发生、发展受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1]。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盆腔压痛或子宫出血,甚至造成不孕不育,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药物及手术均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且若确诊时无明显症状,通常会选用药物保守治疗。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物,有助于缩小子宫肌瘤体积[2],调节血清激素水平,但是对于米非司酮的具体用药剂量仍尚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子宫肌瘤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0月本院接诊且行25 mg米非司酮治疗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接诊且行12.5 mg米非司酮治疗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1±12.6)岁;病程9~21个月,平均病程(15.4±4.5)个月;黏膜下肌瘤6例,混合性肌瘤3例,浆膜下肌瘤15例,壁间肌瘤26例。观察组年龄26~57岁,平均年龄(42.4±11.8)岁;病程10~23个月,平均病程(16.2±4.7)个月;黏膜下肌瘤7例,混合性肌瘤5例,浆膜下肌瘤13例,壁间肌瘤25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基于宫腔镜、超声检查、临床表现等确诊;均未绝经,且表现为月经紊乱、痛经、腹部压痛及包块等;自愿进行药物保守治疗;肝肾功能、精神、认知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糖尿病或高血压者;其他妇科疾病者;子宫腺肌病者;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83780)治疗,睡前口服,且对照组用药剂量为25 mg,观察组用药剂量为12.5 mg;两组均每天1次,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清激素指标、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临床疗效。①血清激素指标:取患者治疗前后5 ml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LH、E2、FSH水平[3];②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计算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4];③临床疗效:无效,症状未见好转,子宫肌瘤体积虽然有所缩小,但缩小幅度<10%;有效,症状有所好转,且子宫肌瘤体积有所缩小,缩小幅度为10%~30%;显效,症状显著好转或消失,且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缩小幅度≥30%。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激素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LH、E2、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LH、E2、FSH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激素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血清激素指标比较(±s)
注:P,孕激素;LH,促黄体生成素;E2,雌二醇;FSH,促卵泡生成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
2.2 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比较(±s,cm3)
表2 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比较(±s,cm3)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数为良性,且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若治疗不及时,待病情进展、肌瘤生长后,容易发生腹痛、周围器官压迫、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育功能。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但多数研究均指出其与基层细胞突变、局部生长因子与雌激素相互作用以及激素紊乱等密切相关[6],且形成子宫肌瘤的根本是高水平雌激素、未分化原始幼稚间叶细胞[7]。因此,治疗子宫肌瘤时重在调节激素水平。另外,药物与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两大手段,且受手术禁忌证、恐惧手术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倾向于药物保守治疗,而在药物保守治疗中,代表性药物为米非司酮,该药属于炔诺酮衍生物,对孕激素受体有良好的亲和力,通过结合孕激素,可改变其受体结构,抑制孕激素转录激活,调节激素水平,加之该药还能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均有助于抑制子宫肌瘤生长,使肌瘤逐渐萎缩,研究指出,米非司酮不同用药剂量对其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应用剂量尚无统一标准[8]。
本研究结果表明,12.5 mg米非司酮更适宜于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相关报道[9]指出,子宫肌瘤的生长及发展与雌激素密切相关,生长激素与雌激素联合作用会促进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加快子宫肌瘤生长速度,并且人胎盘催乳素与雌激素也有同样作用,能加速有丝分裂,因此,临床在治疗子宫肌瘤时重点控制血清激素水平;米非司酮的主要成分为孕激素、雌激素,当其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时,可结合机体内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对血管内生长因子表达进行调节[10],也会抑制孕激素与雌激素分泌,从而阻断肿瘤细胞增殖,减小肿瘤体积,起到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激素指标、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均有所下降,提示米非司酮能够调节子宫肌瘤患者激素水平,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进而消除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表明12.5 mg米非司酮在调节激素、控制病情方面更具优势。另外,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说明米非司酮用药剂量与其疗效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12.5 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更好,能改善患者激素水平,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