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2022-03-01杨嘉辉郭博凯唐智生杨婷婷蒋亚兰邹丽媛刘丽园
杨嘉辉 郭博凯 唐智生 杨婷婷 蒋亚兰 邹丽媛 刘丽园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也为现阶段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特点为发病率或致残率较高,多数存活患者会出现失语、瘫痪等情况,丧失劳动能力。吞咽功能障碍属于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不仅可影响患者营养摄取也会影响患者康复,诱发误咽等问题。常规护理时以指导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为主,虽然可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但整体恢复效果有限,部分患者依然无法正常进食。吞咽治疗仪则为常用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设备,主要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通过肌肉训练或者喉部肌肉功能刺激帮助患者实现咽部肌肉正常收缩,进而实现正常吞咽[1]。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桂林市人民医院自主研发的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可通过调控声波振动帮助患者刺激咽后壁、相关吞咽肌群,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升吞咽功能。现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74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纳入标准:①有脑卒中史,且无法正常吞咽饮食;②依据饮水试验结果确诊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2)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镇静剂或者利尿剂药物;②合并口咽、食管功能性疾病引发的吞咽功能障碍;③合并帕金森病;④严重精神障碍史。采用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2~85岁,平均(72.94±2.71)岁;病程1~8个月,平均(4.16±1.04)个月。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6岁,平均(72.76±2.52)岁;病程 1~7个月,平均(4.23±1.1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颈部适当运动,上下或左右转头,使颈部感觉通畅,30 min/次,1次/d。指导患者不断向外伸舌头,逐步提升舌肌力量,若患者无法自行伸出舌头可使用纱布缠绕舌头辅助其进行运动,10 min/次,10次/d;也可指导患者多进行空咽动作,食物咽下之后二次进行吞咽,确保食物完全咽下;也可采用棉棒刺激患者腭弓、舌根等位置,诱发咽喉肌收缩。进食训练:为患者营造舒适就餐环境,尽可能采用半坐位,降低食物从口内漏出可能性。所有食物需确保柔韧性良好,质地均匀,避免食物刺激食管,逐步由流质食物过度至普通食物,总体训练时间为10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训练。患者主要采用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深圳市格林斯仪器有限公司;型号VitalStim 5900),可直接经口腔振动,或者经面部振动,考虑患者口腔情况,留置胃管、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面部肌肉振动刺激。选择12~20 Hz的振动频率,振幅为2~4 mm,可依据患者体重肥胖程度调整,治疗时间一般为5 min/次,间歇3 min,再完成第2次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判定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和误吸情况。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判定,检查时要求患者端坐位,一次吞咽30 ml温开水。其中Ⅰ级,可一次喝完,无呛咳;Ⅱ级,2次及以上吞咽将水饮完,但并未出现声音嘶哑、呛咳;Ⅲ级,一次吞咽之后咽下全部水,但有呛咳或声音嘶哑;Ⅳ级,2次及以之上吞咽完成,有声音嘶哑、呛咳;Ⅴ级,吞咽时有咳嗽,水极难饮完。①误吸判断:Ⅲ~Ⅴ级伴发呛咳即可判定误吸。②吞咽功能障碍判断:Ⅱ~Ⅴ级可认为存在吞咽功能障碍。(2)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患者于 X 线透视下,观察口、咽、喉、食管吞咽运动特殊造影。主要分析口腔期、咽喉期等评分,总分为10分,10分为患者正常;7~9分表示轻度异常;2~6分为中度异常;0~1分为重度异常。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1个月的VFSS评分。(3)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3.0处理数据,误吸、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吞咽功能障碍、误吸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吞咽功能障碍对比[例(%)]
2.2 两组VFSS评分
治疗前,两组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VF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FSS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VFSS评分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 1个疗程 2个疗程 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n=37) 4.60±0.42 5.05±0.50 6.20±0.39 8.34±0.50观察组(n=37) 4.51±0.38 6.51±0.34 7.75±0.25 9.51±0.64 t值 0.967 14.688 20.352 8.763 P值 0.337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s)
表3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s)
组别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对照组(n=37) 18.60±2.06 15 400.60±164.50观察组(n=37) 12.12±1.40 15 000.10±210.20 t值 15.823 9.127 P值 0.000 0.000
3 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常会因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害使得唇舌及咽喉等位置出现肌肉无力,进而诱发吞咽困难,严重情况甚至会出现误吸或者窒息,降低患者生命质量[2-3]。为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临床主要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或者神经肌肉电刺激,但效果有限。本次研究提出可采用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降低误吸率,现对其具体作用原理或效果进行探究。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主要由两种不同机制组成,分为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出现的主要原因为运动神经元受损,假性球麻痹主要原因为急性脑梗死,由于患者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所引发[4-6]。患者主要表现为舌头随意运动功能减弱,舌头反应减缓,进而使得吞咽相关肌肉协调性降低,引发吞咽困难。为改善临床症状,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性康复锻炼,主要作用为通过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运动神经元,促使病症周围神经末梢形成新的传导通路,建立神经反馈[7-9]。同时通过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也可对患者中枢神经进行刺激,促使患者神经网络重组,形成侧支循环,进而提升患者吞咽功能。虽然康复训练时效果良好,但患者依然会受到锻炼依从度低或者舌头活动不到位等影响,使得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效果较差。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可通过采用高频稳定的声波振动直接作用于口腔、咽喉黏膜内的感觉感受器和面部肌群,此种方式不仅可帮助患者本体感觉恢复,同时也可提升脑卒中后吞咽肌群肌张力,放松肌张力,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10-13]。
由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常会出现口腔、食道位置受损,进而直接影响患者舌根活动,喉头上抬或者闭锁均会出现问题,进而出现误吸。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原因为,当患者接受常规行康复训练之后,接受我院的声波振动锻炼,可有效提升吞咽相关感觉震动刺激,同时也可通过肌肉震动帮助患者放松刺激,进而降低患者误吸发生率。
对比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时发现,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更好(P<0.05)。相比于单纯训练,本次采用声波震动吞咽功能恢复时设备头部有柔软的球形震动头,在震动过程中也可帮助患者进行黏膜按摩,震动头作用于患者口腔时震动频率可直接作用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部位,进而帮助恢复患者吞咽感觉、吞咽功能。触手样的按摩头设计也可帮助提升患者感受,且由于制作材料为食品级硅胶,因此可保证治疗过程安全性[14-15]。由于本次设备各种优势,因此使得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一般吞咽功能分析主要为功能评分,但会受到主观判定方式影响。为使得功能判定更为准确,本次提出采用VFSS评分进行判定,此种方式主要优势为分析患者吞咽相关结构活动,同时也可分析患者口咽位置吞咽迟缓原因[16]。本次研究得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更高(P<0.05)。此种情况和患者接受功能训练联合声波振动刺激时可加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建立侧支神经有关,同时也和设备震动时通过按摩可帮助患者缓解训练后疲劳感,进而提升康复效果。
对比患者康复时间和费用时发现,观察组不仅治疗费用更低同时治疗时间也更短(P<0.05)。此种情况主要原因为,当患者接受联合干预时,康复效果更好,因此住院时间更短,随着治疗时间缩短,患者治疗过程中各种经济支出也相对减少,因此患者治疗费用也相对降低。
综上所述,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声波振动吞咽治疗仪治疗时不仅可提升患者吞咽功能,同时也可降低患者误吸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治疗费用。